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外犀利提问:那么多国家扫盲,凭什么偏偏中国成功?

2019-09-25 14:14 作者:中国日报  | 我要投稿

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 凭啥中国的发展速度能远超印度?

有一个网友的答案获赞颇高,一起来看看↓↓

  • 如果你看过著名宏观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 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你就会发现,1949年中国的起跑线非常低。那时候,中国的各项指标,不论是人文还是经济都相对较低,甚至低于撒哈拉到南非之间一些非洲国家的平均水平。

    1950年,印度的铁路是中国的三倍;印度人的平均寿命比中国人长5、6岁;印度的主要工业产出,比如钢铁、化肥、煤炭、水泥、电力等,都远超中国。

这短短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是什么让中国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发展呢?他给出了一组图。

  • China made a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to culture, but India didn’t.

    What China strived but India overlooked is this:

他认为图里展示的,正是中国为之奋斗而印度忽视的东西——全民扫盲运动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场震惊世界的运动。

吃了没文化的亏

故事不妨从一封密信讲起。 

  • 1949年秋天的一个晚上,黑龙江省宁安县一个村长收到了一封信,这是一封密信。

    他二话没说,拔腿就出了家门。黑灯瞎火的你说他出门干吗呢?原来这个村长不识字,他得找一个识字的帮他看看这封信。

    可那个时候识字的人太少,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号称是“秀才”的村民。

    “秀才”拿过来信看了看,轻松地告诉村长,没啥事。

    后来,村长才知道,这封信是让他抓一个犯罪嫌疑人。这个犯罪嫌疑人不是别人,正是“秀才”。大家想嘛,“秀才”这时候早连夜跑了。

今天,这些历史听起来像段子,在当时这可是真事。

如今大学生村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如果不是本科毕业,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92万人参考,录取比例63:1。可是回望70年前,全国一共5.5亿人,至少80%是文盲,农村比例就更高了。

别说村长,乡长不认识字的也正常,村支书跑到四五里外的萝卜地请人念信都是常事。

更可怕的是,除了农民,工人和战士的识字率也不高。战士不识字,武器装备说明书看不懂;工人不识字,没法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无从谈起。所以说文盲率太高,成了新中国发展的拦路虎。

这个时候中国的近邻日本,本来已经被打成了烂摊子,经济恢复速度却飞快。为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识字率高,教育基础搞得好。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政府就痛下决心,扫盲!一场牵扯将近5亿人的扫盲运动就这样拉开了大幕。

“遗传性”记不住单词

半辈子不识字有一天开始学习,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咱的太爷爷和太奶奶们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准备头悬梁、锥刺股。大家定下小目标,“饭不吃、觉不睡,要把汉字来学会。

这个场景是不是挺熟悉?这表决心的样子跟备考四六级和考研的你,是不是挺像?

你背单词,背着背着就忘了,对吧?还别说,真找到根了!太爷爷太奶奶那会儿就这样了,背3个字忘2个字,背5个字忘3个字,背完10个字前面全都忘光。

时代更迭,有时候会惊人地相似,甚至让人不禁怀疑,自己背不会单词可能是遗传了他们的基因。

遗传了忘单词的基因不怕,怕的是,很多人没有学会太爷爷、太奶奶敢于死磕的精神。

那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干劲儿,足以让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深感惭愧。这也是为何你花几万元报班补习还过不了四六级,而太爷爷太奶奶一分钱不掏就能扫盲的主要原因(没有之一)。 

山东省茌平县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新娘子马上要出嫁,花轿都到了门口。等着,就不出门。红包没给够?当然不是!她说要学习。新娘称要再学会15个字以后才上花轿。外面嘀嘀啦啦嘀嘀啦啦,喇叭唢呐吹个不停,里边新娘子不慌不忙认真学习

什么精神,如果是这样考研能考不上吗?

李大虎又学会20个字,跟他PK

当时的扫盲班,有很多人第一次拿铅笔,手抖得厉害,写字时太用力,咔嚓一下就把铅笔头给折断了。在部队里也差不多,摸枪杆子摸惯了,再摸笔杆子很难习惯。

这时候就得有人想招了。一个名叫祁建华的战士,是西南军区的一名文化教员,他在向大西南进军途中发明了“速成识字法”。

他的教学办法很有意思,那就是在战士们的背包上用大字写上注音符号。这样行军中的战士就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fragmented time)学习。你跟着前面的走,看前面人的背包,就学习了。

大家注意看战士们背包上的这个符号是什么样的?你认得吗?这可不是什么别的语言,而是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的注音字母。

如果你不信回家搜一下自己家新华字典看看,咱们小时候学的拼音旁边仍标注着注音符号。

简单的注音符号加上高效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战士们的脱盲速度。当时,一万多名战士参加了“速成识字法”学习测试,平均只要15天就能识字1500个。

1951年12月,总政治部通告全军,“速成识字法”开始推广。如果那时候有朋友圈,画风一定是这样:

  • 今天是我识字打卡的第32天,快点来点赞吧!

    你的好友李大虎,又学会了20个字,跟他PK。

1952年8月2日,新华社记者在北京拍下了这张照片↓↓

一场军队的运动会,运动员们不跑步居然奋笔疾书写字?

是的!赛跑打发令枪,啪!一枪打响之后,箭在弦上,却不能起跑,要先写字。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把规定的字写完,谁就先跑。当时的“刘翔”一定不是跨栏跨得最快的,而是识字最多的。

而且不光是赛场上,田间地头、街道厂矿、部队边疆,书不离手,全民都是在恶补文化。

扫盲运动就这样成了一个时代的主题。

为何中国扫盲运动能成功

这几年,相信你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位妈妈辅导孩子写作业,突发脑溢血住了院。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横批 ——请个家教!”

在50年代,完全是另外一幅画面。刚上学的六七岁的孩子,放学回家要教大辈子都不识字的父母写字。反过来了!

出现这样的倒置的状况,确实是新社会在还旧社会欠下的债。

有些小孩比较厉害,能教一个村子的人写字,他们被称为“小先生”。“小先生”的这个设想是著名的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而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以实现。

六七十年代非洲也有过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但其成就和效果远远不如中国,这是为何?

答案就藏在下面这张图里↓↓

这幅画名叫《考考妈妈》,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是1953年“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上的作品。

画中的农村妇女盘腿儿坐在炕上,一边给怀中的孩子喂奶,一边学识字,而她的老师恰恰是家里刚读书不久带着红领巾的女儿。这就是那个年代最常见的妇女形象。

你可能问,母亲、女儿,扫盲的画为何会格外地关注女性呢?很多人不知道,女性对于中国扫盲运动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么说有科学依据吗?有!

今天的妈妈们本科、硕士、博士,辅导个小学生作业还那么费劲,更别提文盲妈妈。系统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并非易事,挑战是非常非常大的。

在非洲扫盲运动中,妇女被成了遗忘的角落,没能像他们的丈夫那样去学习知识。

这个缺陷是致命的,因为妈妈才是跟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妇女是否受过教育,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观念和想法。

当然,成人扫盲只是权宜之计,要彻底消除文盲,还是要让适龄儿童入学,普及义务教育。我们很幸运,扫盲的年代成了历史,全民重教的氛围得以扎根。这种氛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如果今天还有人睁眼说瞎话,骗你“读书无用”,请一定把这段历史讲给他听。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ID:Chinadaily_Mobile)

运营实习生:李懿

老外犀利提问:那么多国家扫盲,凭什么偏偏中国成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