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使的我们在一起
其实对一个人最好的保护,就是支持他的独立和平等;对一个人最好的希冀,就是允许他自由地实践,不断地梦想和自证预言。因为只有对自己足够的欣赏和信任,才能面对未然的困难跨越干扰和打击;只有对现实超然的关怀和思考,才能站在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家庭教育的梦想,就是与孩子一起学习知识,了解希望,建构逻辑,形成想象。冉微正格,齐恒书渐,最好的教育,便是在有效互动和相互支持的前提下,面对生活,一起成长。
于是,作为大人如何看待孩子,如何真正的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人人平等的行为理念,决定了你的思想气质和情绪能量。很多将至未至的事情,在其将出未出的时候,便已经被思维的惯性所决定。认知的确可以解决一部分可以相互联系的问题,但是我发现,很多事情在循环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爱与责任之上。所以,当你决定去爱的时候,就勇敢的去爱吧,那本自具足又非比寻常的能量,便是你所需要传达的一切。
但是如果你在生活中不堪重负,好像已经找不到爱的感觉了,那就扩大自己的认知和觉察吧,很多能量的内耗,都是从观念上开始的。而观念的转变,往往都是在一息一念之间,而这是我们有所守望的关键。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孩子,如何看待教育呢?
孔子曾经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父母有父母的角色,孩子有孩子的角色,为什么要用父母的角色期待要求孩子呢?父母只是比孩子多一些知识,享受着一些观念上的红利罢了。我们都是和孩童一样从零开始成长起来的,大人们只不过是孩子们的先行者。礼数,道德,善良,认知,其实都是我们为了避免社会的内耗而创造的固有概念,但是我们的观念随着社会的承迁,环境的生然而不断变化,再加上科技这个可以直接改变乐观人文环境的因素,那些固有概念早已成为时流之海的一处纪念。世界就是这样的,内耗和内耗会相互博弈,互助与互助会相辅相成,边界与边界会碰撞分合,乐意留下来的必然是在交互之中与生然之理最为接近的东西。
不要小看了孩子们从零开始,而大人们从一开始的认知差。从零开始的尝试往往昭示着对世界无瑕的触碰,它所直接感知而探索到的东西需要大人们完成一个认知循环才能获得。虽然大人们有经验和知识可以作为辅助,但是无法知行合一的追寻必然导致对生活本身的迷茫。孩子们从来不会迷茫,因为他们不会贪便宜求效率,一切的一切都借助观念的力量从一开始。所以在大人们面对孩子,想要施加影响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可以从零开始的问题切入角度,对于他们的需求和问题要尝试变着方式回应,避免“有问题就会给答案”这种令人尴尬缺少发现感的决定。
我们和孩子生而平等,孩子们拥有着一切的可能性,而我们只是把一些未然的可能性化作了可能,在与大自然的交互之上,选择可能性的实现方式总有不同。也许我们创造的规则是为了保护,但是对于那些超越规则去探索的人,那些有向的规则注定成为观念的束缚。要想支持那些未然的可能性发生和转化,必须支持其产生者进行爱与责任的巡回思考,亦或是在规则的支持下鼓励其勇敢向前。面对挑战我们总有选择,因此我们总有义务和责任去允许那些超越自己认知和观念的存在的可能。不过,我们面对有向的目标时总选择倾覆,而面对生然的渐构时却无所适从。没关系,人们的很多知遇都是有心无向,只要全心全意的去关心和认可,你也会成为孩子们行为渐构的一部分,你的成长也会成为其认知成长的一部分。要想让他们与自己一样,那就要做到知行合一懂得对事实的认可;要想让他们与自己不同,那就要书行知渐让他们寻找联系。世界总会有主观或者是客观的联系,它并不是要强调一些什么,却可以在我们对幸福迷茫的时候,提醒我们要加强对自己的关注,在既定的习惯之外做出调整。
孩子们拥有着在我们的认知区间创造一切可能的可能性。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是从更高维空间,穿越来我们的三维世界体验生活的,要不断适应自己身边的规则,对自己的知行负责。要知道,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承时之袄,一切的一切又本自具足,我们一起拥有的,便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孩子们的眼中,可以接受大人们的一切,而同样生活在命运之中的大人们,一般只希望看到他们所给予的是否可以被对方得到,并不会尝试着在孩子身上去寻找或是发现,那些自己一直在寻找,也许早已失去亦或是经年忘却的东西。
试想,面对着可以呈现一切的可能性,在我们有限的认知和行动中,我们可以去做到什么呢,可以传递一些什么呢,亦或是可以思考一些什么呢?在这个物质世界逐渐丰裕,精神世界逐渐匮乏,那些彼此所承牵的愿望是否在方兴未艾的时候,就已经被抹杀。那些无法见证独立而赋予的责任,那些未经讨论而桎梏的需求,那些初见阳光而消逝的盼望,是否和曾经的自己一样,只可以时时留恋,却永远无法挽回。有些承诺,是从发现自己的惯性开始的,是从自己无法知行合一却努力生活的倔强开始的。但是,孩子们来自高维,他们并不需要更高的物质享受,并不需要更强烈的精神渴望,他们懂得生然,本自具足,只是因为身边自己喜欢的大人们选择了这个世界,于是他们只能选择自己。当心灵的创伤无法治愈,大脑便会面对形色自顾自的作出满足。试着去允许一切的存在,故之以生命,运之以专注,持之以永恒。当世界还存在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一直无法像伟大的自然一样,用相信去承认自己。
孩子们拥有的,是他们的时代,而不是对于我们时代的传承。那些我们无法舍弃的,有很多都没有得到适应的形式,而被既定的拥有者保留下来。这件事情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些每朝每代对未境文明星星之火的屠戮随处可见,直到朝代末期政权斗争无所顾忌,直到中国千年传承落魄为东亚病夫。我们直面那些自以为是的统治者的存在,一起化解一个大家庭之中某个成员产生的因果,不会因为历史的任性而诽谤历史,还会让那些烟雨中的真相在考证中不断真实。我们自顾自地接受着一起创造出的一切,自顾自地认为抑或相信着只属于自己的某一天中,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希望到来。时代其实并不在意未来的永恒,也不在意失去的应然,因为在相信认知的世界存在的当下,转嫁危机的行为逐渐变成了一场偷换概念的权力的游戏。追逐和占有,是只有面对弱者而构造的底牌。
时代里的人们,人文里的时代,我们怎么可以去任性的否认,那些每一个时代出生的孩子,在受到时代影响之前,本来就是不一样的呢?要知道万事万物都存在变化,只是当我们忽略的时候,变化也就不存在了。我们所希望传递下去的,一定不要是因为认知的局限而产生的行为惯性,而需要是一种能够随变化而变化,应定格而定格的,可以被忽略却更值得拥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拥有着自己时代的传承,环境的角色,观念的烙印,依偎着宇宙的波动,不断努力地证明自己。所以,不要将得失的成败归咎于无人认可的时代,因为每个人具有的希望都无可辩驳,有作而证因果,生生不息。
古言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我们的每一次决定,每一个选择,每一缕希望,都是无可辩驳的存在;我们所知的现实,既是对历史的承载,也是对未来的希冀。只有生活在时代里的人,才可以自顾自的为所生活过的时代下定义;而那些强加自己的认知和渴望于下一个时代的人,往往连自己的愿望也守护不了。那些可以只属于自己的困难,愿望,可能,希冀,当然也最值得被分享和珍惜。
时光永远不会定格,所有曾经所认为的东西,都会随着爱与希望悄悄的改变。我们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自顾自的享受着可能的拥有和可以的承牵。正因为你我的存在,我们才不用为实现自己的定格而不断为自己下那些自以为是的定义。那些可以为自己坚固的心带来波动的,也许是宇宙深处那创世的心跳,所承载的一缕思念而已。那些来来往往的先后,也许真正隐藏着寻时与化境的秘密。当自己无法提供所认为的孩子所需要的全部,那不妨把自己本尊具足,呈现给那些一息而始却又可以自以为是的愿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