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语#医者仁心—饺子的来历

饺子是中国民间的一道传统美食,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老百姓逢年过节都会吃饺子庆祝,尤其是在北方,饺子更是深受大家的喜爱,百吃不厌,成为日常主食之一。此外,它还有个十分别致的名称——“娇耳”。 而在《食物语》中,饺子先生会随身携带一只药箱,究其根源,还要从东汉南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的一位传奇名医说起。
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由于父亲张宗汉是朝廷官员,家庭条件特殊,张仲景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尤为喜好医学典籍。

东汉末年,各地府衙为了争权夺势,致使兵祸绵延,加之疫病流行,黎民百姓饱受疾苦。这使得张仲景厌恶官场黑暗,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汉桓帝延熹四年,他拜入同郡医生张伯祖门下,学习医术,得其一生真传。
因汉朝实行“举孝廉”的人才选拔制度,张仲景承袭家门,被州郡举为孝廉,自此进入官场。建安年间,其出任长沙太守(今湖南省省长),期间除了治理郡县,还择定每月初一十五,在府衙大堂为众人看诊开方。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还在衙门口垒起大锅,施药救人,深受一方爱戴。
张仲景一生为官清廉,告老还乡之时,正逢寒冬腊月,家乡的白河水都结了冰。一路上见到许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好些人连耳朵都冻烂了,这让他心里非常难受,决意要为众人医治。于是便仿照在长沙的办法,让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赠药治伤。
这味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加一碗汤,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被冻伤的耳朵便治好了。

医棚赠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人们恭贺新年,也庆祝身体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如今已无需“娇耳”医治冻伤,但饺子早已成了人们饮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天下的老百姓能丰衣足食,无病无灾,想必也是这位医者仁心父母官的一生所愿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