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星移斗转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分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

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北斗星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度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每当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黄道圆周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上古时代确立廿四节气依据“斗转星移”,现行确立廿四节气依据“太阳周年视运动”;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相一致。由于地球一面绕地轴自转,一面绕日公转,在这一过程中,地轴并不与公转的轨道平面相垂直,而呈倾斜状态,致使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平行,形成黄赤交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形成四季更替。廿四节气,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现,“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题字:曲径通幽
原创图:安以默
(文章由赑屃自网络或书籍收集、整合,非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