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借法案英美坦克缺点分析
租借政策是指美国免费或有偿提供给法国、英国、中华民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和其他同盟国粮食,军事物资以及1941年至1945年期间提供的武器装备。它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成为法律,并结束于1945年9月。大部分时候,援助是免费的,一些物资如船只,在战后被归还。作为回报,美国获得了战争期间在盟军领土上的陆军和海军基地的租借权。
苏联因此获得了一些美英的战斗援助,其中坦克比较引人注目。固然好处肯定有的,有谢尔曼开到了柏林的土地上,也诞生了一些传奇坦克手,如艾萨克·伊兹列维奇·乌里茨基,他的座驾就是一辆M4谢尔曼。
但是,你们知道援助坦克对苏军来说有时能有多坑爹吗?
▼M3“李”中型坦克

M3这段特别鸣谢大佬@三式二一型番二六狍子 为我指出了许多错误,详情见评论。
美军在二战早期非常缺乏可用的坦克,因此美军极为需要开发及制造新型坦克以提升军力。于是,在1940年7月开展了新型中型坦克的开发,此坦克参考了技术成熟的M2中型坦克,使用部份与其类此或相同的结构和零部件,例如可靠的垂直涡形弹簧悬挂系统,并加厚了装甲。
M3 中型坦克正面装甲有50毫米,与M2中型坦克一样,采用莱特公司的汽油引擎,安装于车身后方,动力经传动轴接驳至车身前方驾驶席的变速箱。一门75毫米M2坦克炮安装在宽大车身的右方,由一名炮手及一名装填手操作。驾驶席的左边安装两挺固定机枪。在驾驶席之后,安有一双人炮塔。车长及一名炮手负责使用炮塔内的一门由37mm M3反坦克炮衍生出的M5或M6坦克炮,及一挺同轴机枪。车长拥有一个带机枪的指挥圆顶用于观察。由于车内武器众多,所以乘员足足有7人,比各国同期坦克要多。
1942年下半年,M3 中型坦克通过走海路从海路运到苏联西北的摩尔曼斯克港,或者走陆路从伊朗转运过来,最终进入苏联共有1386辆。这些M3 中型坦克中总共包括两种型号,分别是汽油发动机的M3A3型和柴油发动机的M3A5型。
(这里有异议,我先给组数据:M3到42年12月就停产了,产量如下:1941年4月至1942年8月生产了M3坦克4924辆、1942年3月至1942年8月生产了M3A1坦克300辆、1942年1月至1942年3月生产了M3A2坦克12辆、1942年3月至1942年12月生产了M3A3坦克322辆、1942年1月至1942年8月生产了M3A4坦克109辆、1942年1月至1942年12月生产了M3A5坦克591辆,总计是6258辆。
大佬认为1942年的时候美军自己管够能用的车也只有M3中型,美军第一装甲师在1943年投入战场时还带了一个团不到的M3中型,甚至需要截胡英军的谢尔曼III,这种时候是不可能有多余产能给盟国的,看着很多,全给英国人了,美军自己一是车不够二是也在考虑直接等谢尔曼,因为42年底馒头已经开始量产了,第一装甲师的其余团都是馒头。)
苏联人拿到了M3之后就将它投入了战场,但是使用了没有多久就将这批坦克转入二线部队了。这是为什么呢?M3李总共有两种火炮,这就导致它的车组成员达到了惊人的7个人!车体大小和M4谢尔曼大体一致,却比后者多出两个人,(看过《狂怒》的读者其实都见识过谢尔曼的内部空间,不算拥挤,但也不能说空间非常充裕),M3的空间其实也不是太小,其他部分确实十分拥挤,但装载主炮的部分十分宽敞,苏方甚至认为可以最大装上十个人,另外M3的车体太高,其实谢尔曼也存在类似问题,这就导致其对俄罗斯的道路环境适应性比较差差。而且它的发动机功率过低,相比T-34/76发动机的 450 马力,只有400/340马力。
(这里之前有一个错误是我认为M3使用高标号汽油,而苏联提供的汽油标号不够导致寿命锐减,其实M3和M3A1确实使用的是莱特R975 EC2风冷发动机,需要烧辛烷值91的汽油,但是提供给苏联的M3A3和M3A5型使用的是GM6046柴油机)
其最大的缺点是美国坦克的挂胶履带。在战斗中,橡胶遇火燃烧,造成履带无法运转,最终使整个坦克瘫痪,成为敌人的靶子。因此,苏联坦克兵戏称它为“七兄弟的铁棺材”。
(这里原有一个错误,通常我们认为苏联版本的M3是“六兄弟的铁棺材”,因为拆除了指挥塔,其实不然,和指挥塔无关,和指挥塔无关 7变6是美军决定让驾驶员兼任无线电的原因,且苏军接受的M3坦克有带指挥塔的也有不带的)
第134坦克团指挥官的战斗报告是个例子:“那些美国坦克在沙土中的机动性很糟,它们的履带常常脱落,造成行驶缓慢。由于75mm炮不是装在炮塔里,而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车体一会儿朝左转,一会儿朝右转。这使得它很快就陷入了沙地里......”
▼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以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南方骑兵将军斯图亚特的名字命名。战斗全重12.5吨,装甲厚度为25—44毫米,配备37毫米火炮1 门,机枪3挺,最大时速58公里,最大行程312 公里,乘员4 人,三挺M1919A4机枪:一挺与主炮同轴,一挺在炮塔顶端,一挺在副驾驶座前方.。
二战中,苏联根据《租借法案》共获得了1232辆该型坦克,其中1942年977辆,1943年255辆。1942年1月,首批46辆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抵达苏联,最后一批16艘于1943年4月抵达。
苏联军队得到这种轻型坦克之后,理应在战场上发挥它出色的驾驶性能,以及超过苏联轻型坦克的性能,然而,苏联人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直呼坑爹,首先是它配备的星型发动机,只能使用高辛烷值航空汽油,这在当时的苏联难以满足。其次它的37mm炮最初只配备穿甲弹,因此无法与敌方步兵和反坦克炮进行作战。第三该坦克的外形过于高大,装甲薄弱,无法适应残酷的东线血战。虽然美国坦克的质量相较于苏联坦克要好得多,但是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苏联坦克兵来说,这种坦克过于复杂了,苏联坦克兵难以掌握使用此种坦克。
▼“瓦伦丁”步兵坦克

二战英国瓦伦丁步兵坦克是一种轻型坦克,其特点是装甲防护较好,但行驶速度较慢,主要用于协同步兵作战。到1944年初停产时,共生产了各种型号的Valentine坦克8275辆,其中加拿大生产了1420辆。
1941年10月11日,首批瓦伦丁坦克抵达苏联,并首次在莫斯科战役中投入战斗。在使用过程中,苏军坦克兵发现瓦伦丁坦克存在许多缺陷。首先履带销很容易断裂,试验显示,由于英国制造企业加工过度,导致销钉损坏,经常导致行驶过程中履带的断裂。在冬季作战时,履带容易打滑,因为上面充满了压碎的冰雪,失去了摩擦力。炮塔顶部和车身上有开口,因此对燃烧瓶没有防护,油箱的装甲也非常薄弱。

来自英国的“瓦伦丁”步兵坦克,装备的是2磅炮
最严重的问题是武器。英国坦克上的2磅炮是没有高爆榴弹的,因为当时英国专家们认为机枪就足够对付步兵,主炮是用来打坦克的。不仅没有高爆榴弹,连穿甲爆炸两用弹都没有。没有榴弹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连炮都没有!首批抵达苏联的瓦伦丁坦克上,布伦机枪和汤姆森冲锋枪不见踪影,还有几辆坦克没有安装主炮。另外备用的炮管也没有,每辆坦克只有5、6发炮弹,一旦弹药用光或者炮管损坏,坦克就失去战斗力。这可真是为难苏联人了,不得已,苏军决定动用自己本就数量是赤字的反坦克炮,来为瓦伦丁坦克换装苏联自己的45mm炮,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
怎么说呢,介绍的三种算是个例吧,毕竟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有不同,你用的惯的东西我不一定用得惯,苏军也有比较喜欢的美英坦克啊,美军的谢尔曼,英军的玛蒂尔达,毕竟是租借的嘛,也不能太挑,能战胜法西斯的坦克就是好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