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常见的电影理论之间有何不同?

一、经典电影理论VS现代电影理论
1.经典电影理论一般是指6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兴起之前的以研究电影本体为核心的电影理论,包括电影美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等诸多形态;现代电影理论一般是指以6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的一系列新的电影理论思潮和流派,发轫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还包括后来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女权主义电影理论、意识形态学电影理论等。(一般认为经典理论止于米特里,而现代理论始于麦茨。)两者是连续性和断裂性的统一。他们统一于深层主题的连续性,即那些反复出现的论题,如电影的本性、电影的特性,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电影与现实、或者说电影与真实的关系问题。
经典理论研究的是电影作品和世界以及和作品自身的关系,而现代理论研究是电影作品和观众的关系。经典理论回答电影与现实关系是通过对感知的解释,而现代理论是通过分析影像与观众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确定为一种想象关系,即想象关系如何形成的叙事策略和由此造成的意识形态快感。观众取代现实成为基本的参照点。现代理论甚至认为,电影再现的现实就是自我。博德里的“电影机器意识形态”和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的对立恰为明证。这个从经典理论到现代理论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单纯对客观世界的探究进入对主客观世界关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演变同时也意味着电影理论研究对象的根本转变,也是是由对电影本身的研究转变为对电影性或电影关系的研究,由对电影艺术的研究转变为对电影文化的研究,由本体研究、生产美学、产品美学转变为接受美学、观众心理学。而整个现代电影理论则是“观影者与影像关系”这一核心命题的构成、变形、消解的历史。

2.现代电影理论是一种独立于影片制作的电影文化学,不同与一般的艺术哲学或美学。和经典理论不同,它重视的不是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而是其背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它的起点并非电影是否是一门艺术,而是电影是否是一门语言,在晚近时期则是电影是否像一场梦。
现代理论著作采用的方法不是美学,而是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叙事学研究。经典时期由美学提供的统一方法已经解体,被分解成多种方法;只有多种主导表述,没有单一的主导表述。现代理论尤其是符号学屏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批评,建立电影批评理论的“元理论”。现代理论最终使电影与电影创作、电影理论与电影评论分开。同样,现代理论对影片的关注不再是本文艺术的、美的一面,而是力图找出本文中断裂、沟壑的一面,从中发现它所暴露的社会文化问题。
3.经典理论时期,无论蒙太奇学派、现实主义学派还是电影心理学派,彼此间都缺乏密切的、递进的发展关系,而显示出分散的、自说自话的特点。而现代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某种内在的连贯性(具体阐释)。而整个现代电影理论的出发点则是结构主义。
4.正如前所言,经典理论和现代理论之间虽然存在明显的断裂和破格,但在某些根本性问题上却有着深层次联系。比如经典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电影特性——就以一种明显的连续性重现出现在麦茨的“电影语言”概念中。麦茨的理论就是要辨别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符码及一般文化符码而专属于电影的符码和次符码。但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物,而是作为一个根本性的方法问题。就此而言,经典电影理论与第一符号学之间确有一种真正的连续性。
二、第一电影符号学VS第二电影符号学
1.第一电影符号学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作品的结构形式,关注的只是能指的组织结构,而把所指排除在外。但事实上,电影语言从根本上是社会文化编码,任何语言语法的规则都由社会文化的语境决定。所以到了70年代后期,第一电影符号学在强调本文分析的同时,把精神分析和符号学结合起来,对电影画面结构和心理结构进行类比,企图建立多层面、开放式的体系,从结构转向结构过程,从研究表述结果转为研究表述过程,从静态系统转向动态系统,从对符号学本身的研究转为对符号学产生过程的研究,从而摆脱了制定一个绝对有效的分析方法的幻想,恢复研究电影的社会作用,把影片放进非电影关系系统中。这样,就诞生了第二电影符号学。
两者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关注主体的作用,而两者之间的兼容性在本质上根源于拉康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符号化。第二电影符号学并没有摒弃语言学模式,而是将语言学模式与精神分析学模式结合起来,并终于使电影理论开始由对电影艺术、电影本体的研究进入对电影文化的研究;也就是说,它使电影成了一种对社会文化心态所作的精神分析。

2.更具体的说,第一电影符号学着重电影的“陈述结果”,研究作品内部的符号和符号系统,而第二电影符号学力求突破上述局限,借助精神分析学研究电影作品的陈述过程和符号的产生与感知过程。前者以语言学概念为模式,后者以精神分析学概念为模式。后者从前者狭隘的符号分析过渡到“符号——心理分析”,从静态的外延考察转入动态的内涵考察。在第二电影符号学中,影片本文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而复杂的符号结构,而是一个可变的概念。第二电影符号学更着重研究电影的一般机制。细节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
三、现代主义VS后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是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众多文艺流派的总称。
以反传统和非理性为主要标志,是西方社会危机的产物,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语言是荒诞、寓意、抽象的,表现了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消极、悲观、失望的情绪和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现代主义是对传统艺术的超越,集中体现在真实性原则的嬗变上,转为了追求主观心理的真实。“局外人”、“反英雄”、“流浪者”出现,悲观反社会、反传统的个性主义精神。现代人无法回避的孤独,上帝死了。
2.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艺术思潮的总称;实际上就是对二战后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时期的现代艺术的总称。如果说现代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的超越,那么后现代艺术则是对现代艺术的超越。上帝活了,科学成为了新的上帝。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从本体上说是荒诞无序、毫无意义的。它不仅否定人类有史以来的社会,而且否定社会这种组织形态本身;不仅否定事物的“本质”,而且否定词语的“意义”;不仅否定上帝和人,而且否定规范的文学艺术本身,其逆反倾向发展到了极端。“后”的含义就是直达目标——反传统,对它不能再消解了。后现代实质上是一次文艺复兴。Post-morden本身已有回归的实质。后现代就是现代之后,或指将来,或指当代。将来还没有来,后现代就是把将来与现在相沟通;当代就是当下,不说当下而说后现代,则意味着把当代与过去相连接。后现代意味着要与过去相沟通。它既是一种当代精神,又是一种古老精神。所以说,后现代注意虽然有与现代主义背道而驰的一面,但本质上是现代主义的继续与发展。

3.“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在某种情况下,这意味着各种被现代主义所屏气不顾的艺术风格的再生。”具体说来,“从极端的自我性转向相对的客观性;作品几乎是徒手制作转为大量生产;从对工业科技的敌视转变为对它产生兴趣并探讨它的各种可能性。”后现代艺术的特点是:
①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②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法;
③从强调主观情感到转向客观世界;
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
⑤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
⑥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4.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背景主要包括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说、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而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消解哲学,并促成了当代西方后现代思潮。三大思想体系是形成后现代思潮的思想前提,后现代思想是对三大思想的某种反拨。它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体现在对世界、社会、人和本文研究中,体现在文化艺术创作中便形成了一种大规模的思想文化艺术潮流。而后现代精神则是后现代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四、电影符号学VS传统电影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