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能预防吗?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 (GBD) 研究数据显示,从1990-2019年,我国女性的乳腺癌粗发病率由14.14/10万上升至52.81/10万,直接翻了3.7倍,可谓是节节攀升!
面对乳腺癌如此这般严峻的威胁,我们不禁要问:乳腺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我们能预防吗?
1、乳腺癌的发生与这些因素有关
目前普遍认为,乳腺癌的发病是遗传、月经生育、环境与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1、乳腺癌家族史及遗传因素
有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患乳腺癌的女性,其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有研究指出,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是正常女性的3.34倍。而在确诊乳腺癌的女性中,据统计13%-19%的人有一级乳腺癌家族史。同时患乳腺癌的一级亲属越多,本人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就越高。
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乳腺癌约占总病例数的5%-10%。在目前已发现的与乳腺癌遗传相关的多种基因中,BRCA1和BRCA2的基因突变占30%以上,而且中国人BRCA2基因突变更为常见。
2、良性乳腺疾病史
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非典型乳腺增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女性的2.5-5.3倍。国内也有研究提示,良性乳腺疾病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是正常女性的4-15倍。良性乳腺疾病史包括患有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囊肿等。
3、致密型乳腺
研究发现,致密型乳腺的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是少量纤维腺体型女性的2.04倍。致密型乳腺是女性中乳腺密度最高的一种。乳腺密度是指在钼靶摄片中乳腺的腺体组织占乳腺总体积的比例。密度越高说明乳腺实质占比越大。根据密度的高低,可以将女性的乳腺分为4型,分别为脂肪型(纤维腺体组织≤全乳25%)、少量纤维腺体型(纤维腺体组织占全乳26%-50%)、多量纤维腺体型(纤维腺体组织占全乳51%-75%)和致密型(纤维腺体组织>全乳75%)。
4、月经生育因素
初潮较早或绝经较晚:一项涵盖了117项流行病学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初潮早、绝经晚的女性而言,她们雌激素暴露的时间更长,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也更高。初潮年龄每提前1年,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5%;绝经每推迟1年,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3%。一般而言,现代女性的平均初潮年龄为13.1岁、平均绝经年龄为49.3岁。
生育:一项数据分析显示,与生育过的女性相比,没有生育过的女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32%。初次分娩的年龄越大,乳腺癌患病风险越高,如初次分娩年龄超过29岁的女性其患癌风险,是初次分娩年龄小于20岁的女性的3.53倍。
母乳喂养: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乳腺癌高发区比低发区人群的母乳喂养普及率低,且维持时间也更短。一项涵盖30个国家的研究数据显示:母乳喂养12个月,乳腺癌相对风险下降4.3%。
5、雌孕激素
一项对亚裔美国女性研究表明,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5年以上的绝经后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26%。我国一项关于乳腺癌单因素分析的研究表明,有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是未服用女性的3.49倍。
6、肥胖
女性绝经后的BMI(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2)越高,乳腺癌发病风险也就越高,BMI>33.0 kg/m2与BMI<21.0 kg/m2的女性相比,发病风险增加27%。BMI正常但体脂率高也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概率,且脂肪每增加5 kg,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病率就会增加56%。
7、生活方式因素
饮酒和吸烟:有学者通过对27项相关研究进行Meta分析发现,有饮酒史人群患乳腺癌风险是无饮酒史人群的1.16倍;有吸烟史人群患乳腺癌风险是无吸烟史人群的1.50倍。
不良饮食习惯:饮食中以精制碳水如白米饭为主,缺乏杂粮,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过多,乳制品及豆制品摄入不足的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
8、射线暴露
射线暴露也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概率,暴露年龄越小、暴露累积时间越长、累积剂量越多,患乳腺癌风险越高,并且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对辐射作用更为敏感。
2、这样做远离乳腺癌
实际上,上述的危险因素,大多都是可以改变的,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我们就可以有效减少乳腺癌的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预防乳腺癌: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l戒烟限酒,同时注意避免吸入二手烟;
l均衡饮食,少吃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每周红肉控制在350~500 g,尽量减少加工肉类的摄入,摄入充足的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l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降低体脂率的同时可以提高免疫力,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跳舞、家务劳动等。
l通过健康饮食和规律锻炼维持健康体重。
2、谨慎使用激素:
l不建议中老年女性自行服用雌激素,如果需要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控制使用的时间和剂量。
l女性不应以口服避孕药作为主要的避孕方式。
3、母乳喂养
尽可能采取母乳喂养,并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
4、基因检测
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应提高预防意识,并在必要时进行基因突变携带状况的检测。
5、定期筛查
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包括临床医生检查、X射线、B超、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而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筛查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晓辉,孙强,李炎,黄俊颖,冼达亨.中国女性乳腺癌预防专家共识[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2,9(04):5-13.
[2] 段骄楠,李小龙,陈首英,胡楠楠,刘芳.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2):2571-2573.
[3] 张雪,董晓平,管雅喆,任萌,郭冬利,贺宇彤.女性乳腺癌流行病学趋势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21,48(01):87-92.
[4] 赫捷,陈万青,李霓,沈洪兵,李江,王勇,李静,田金徽,周宝森.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J].中国肿瘤,2021,30(03):161-191.
以上仅作为科普知识,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