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真的都不愿意结婚了吗
前不久,一条“不婚族晚年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话题冲到微博热搜榜第二名,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目前达到1.8万,阅读量高达2.6亿,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似乎已经从少数群体的个人选择演变成了一个被反复讨论的社会现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2》显示,2021年我国初婚(即第一次结婚)人数为1157.8万人,比去年减少70.8万人。这也是多年来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200万人,创下自1985年以来的新低。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生活随时可以被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填满。个人的生存也不再依赖于家庭的纽带,与此同时人际关系跟随着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人们对于幸福的安全感逐渐降低,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害怕进入一段关系。
面对充满变数的亲密关系,好心情健康发现很多人表示: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不想要被别人轻易打破平静的生活。
《中国当代不婚现象白皮书》中的调查显示,“恐惧”、“迟疑犹豫”是不婚者对婚姻的主要态度。特别是比起厌恶、抵触婚姻,更多人对婚姻是未知的、恐惧的。
对婚姻的恐惧具体是指什么?
1、对家庭责任的恐惧
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原生家庭,看到婚姻中的诸多家庭琐事,也渐渐明白婚姻是两个家庭的融合,并且能够清醒地意识到结婚之后将要面临的来自双方家庭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石林认为:““恐婚族”大部分都是责任心很强的人,一般对自己很了解,对婚姻很慎重,他们会理智地考虑到结婚之后的情况和后果。”
所以很多恐婚的年轻人面对着家庭琐事、孩子生养的重大责任时会慎重的选择进入婚姻。
2、对失去自由的恐惧
大部分不愿意结婚的年轻人都在经济上独立自主,他们完全可以不以家庭为单位在社会中生存,闲暇时间更愿意享受一个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为自己忙碌而富足的小日子而感到满足。
结婚就意味着要和另外一个人的生活完全交织在一起,在很多时候需要让渡一部分“自己”来让彼此的关系更和谐,
在婚姻的关系下我们自己的生活规则势必要被打破,人生的方向需要和另外一个人深度绑定,而这可能面临的风险远比一个人的安稳生活大得多。
3、对经济压力的恐惧
近些年来,结婚、生育的成本日益走高,甚至在一些地方依旧盛行着“天价彩礼”,结婚和婚后的生活成本使结婚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婚恋的态度从之前必须完成的人生大事变成了“得之我幸”。
4、对感情变质的恐惧
当今社会,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诱惑,总有人在面对一些新的可能性时开始迟疑,而这种权衡利弊似乎也无可厚非,大家都自然而然的开始在感情的路上寻找那个最优的选择。
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许连自己的想法都很难看清,更何况去完全地信任他人。
而离婚的代价是巨大的,那么面对着自己无法完全信任的亲密关系,自然会有很多人不敢轻易踏入婚姻。
恐婚其实是每一个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都会产生的不安和犹豫。
就像蔡崇达的《命运》中讲到的:“现在的人发育早结婚晚,问题都先摊开在面前了,非得回答了,才能安心结婚,结婚后也还要看着冒出来的一个个问题,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地过下去。”
婚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好的夫妻关系需要共同努力,一起成长。
而李银河老师也说过:“在人的众多关系当中,最有趣的还是亲密关系,它能为人带来温暖和喜悦。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敞开心门,不拒绝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如果你刚好碰上了爱情,你还是可以纵身投入恋爱之中。”
该如何经营好一段亲密关系?
1、积极交流
有什么想法憋在心里却希望对方能够了解,是爱情中最低效的沟通。伴侣之间要“有话直说”,要直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诉求,让对方了解你的愿望和想法。
当出现矛盾时不要逃避,应该借此机会充分交流,分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夫妻双方增加沟通,有助于情感关系健康发展。
2、接纳彼此
虽然每一对进入婚姻的夫妻身上一定会有很多相似点,但人和人终究是不同的,一段好的感情就像两块材质相同却形状不同的石头,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拼在一起。
所以即使是夫妻关系,也要接受彼此的不同,在朝夕相处的生活中两个人慢慢靠近,越来越默契,而不是强行让对方改变或让自己妥协。
3、先爱自己
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才会拥有爱别人的能力。爱自己的前提是要有自信,要培养自己的配得感,建立坚不可摧的自我价值体系。
不要因为别人的言语或行为而怀疑对自我的价值判断,先去好好地爱自己,活出自己最好的样子,再用满满的安全感去拥抱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
最后,无论是否选择结婚,好心情健康希望您都能生活的幸福而满足。
(文章图源:微博、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