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一些变化
最近几年——也许从更久以前就开始,逐渐发生了很多一次次冲击我们原有认知的事件,我们在那之前并不知道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是如何开始的,我们在那之后也难以得知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会如何发展,把我们引向一个怎样的未来。
这些变化发生在方方面面,政治上的事情我没有资格谈论,因为我不了解;至于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我所知的也不过是冰山一角,妄言难免以偏概全。我所要切入的点很小,就是我在b站近六年来的感受,这个平台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能反映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正是我所感兴趣的,我相对熟知的。
这些变化有很多:b站的老用户感叹站内用户、环境物是人非(有的已是物非人非);动画、漫画的观感和趋势也逐渐泛化,精品似乎越来越少;意识形态的领导工作加强了不少,而b站最初的主流文化则在不断被冲淡;b站的规模越来越大了,也相应地增加了必要或过分的收费项目;up主类型多样化、偶像化……这其中的哪一点拿出来,都可以长篇大论一通。我也想这么做,然而奈何笔力有限又怕劳心费神,千言万语到嘴边,竟是难以说出一句完整成型的句子。就连我自己现在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话时,也怀着焦虑、不安、忧伤与怀念的心情。我对外界的变化感到恐慌,对未来的走向感到不安,对已有的文化圈子感到陌生。
从越来越多原因不明的下架整改,到无缘无故的评论区删评控评;从原本免费浏览的漫画,到被b站垄断一部分后荒芜一片的其他漫画网站;从曾占据首页大半面积的手书、MAD、鬼畜等,到如今被分得的十二分之一的版面;从曾经令人欣喜令人共鸣的弹幕,到如今开着智能云屏蔽的视频……我列出这些对比不只是出于感伤和无奈,我还需要搞明白这些变化究竟为什么,之后又该怎么做。在b站发展的过程中,其输出的文化必然会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出于我们现实的环境和种种因素,加入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化领导是合适的,这没有什么好非议的。而在删评控评、部分漫画要价不合理(也许不只这个)这些方面,可以说初心有点变了,可以说大家都喜欢恰钱,但这影响也并不会很大。因为删评控评只发生在某些事件中,过一段时间热度降下来,大多数人又会失忆,剩下的人也许会记着,但也不太会继续揪着不放。至于要价合不合理这种事,以来影响的人不是大多数,二来它的解决办法会更多,可以选择其他渠道免费观看,可以选择不看,或者忍耐着多花点钱看下去。这些,是我对前几个变化的起因和应对作出的个人判断,总而言之,它们并非真正值得忧虑的事情,或者说,不是我们普通人该忧虑的事——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职责,删评控评和要价之类的,是b站内部管理和应对版权费用的事情。
我们实实在在体会到、感到忧虑的,是变化着的b站环境——某种意义而言,也是整个网络环境变化的体现,b站可以是其缩影,也可以是其放大版。从一些评论区、弹幕的发言来看,我们所面临的,也许不仅仅是“小学生(此处含贬义)”“p小将”“b小鬼”这种只针对部分用户群体的问题,而是许多用户在日益频繁的网络互动中所养成的种种坏习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极端而偏激,喜好开团开炮,凭个人臆断说出种种不负责任的话,为了维护而维护、为了反对而反对,答非所问、文不对题……我也有这些坏习惯,2020年我已经和三四个用户对线过了,其中只有一回是对方说错了,剩下的都是我自己主动挑衅又死不悔改。但我今天列举这些用户坏习惯,不是为了批评网友的素质,也不是为了大家看到之后深有同感地说出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相反,我要找找这些习惯的形成原因。
大家在网络上交流,都相隔着一块屏幕,彼此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动作,也根本不了解对方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经历,我们所知的只有文字和一些表情贴图。因此,我们在每次交流中获取的信息量就非常小,也许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会有“狗头保命”的说法吧,因为自己能传达给对方的信息量太少了,担心被人误解,而大多情况下的“狗头”起码能传达出一种“我本意是好的”“我就开个玩笑”“我是友好的”这类情绪,因此大大降低了言语被针对的可能性。那么,说明完这一网络交流的现实情况后,我们就不难理解许多网络骂战的起因了,有的也许是当事人本身就不怀好意,但有的可能只是一场误会。而在这些焦灼的骂战中,不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着,都或多或少地会根据个人的经历、观念选边站,对事件当事人有了不同的评判,而不再关注事件本身,这时候,主观臆断就出现了,并且越来越被我们强化。而在那种激烈的语言环境下,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激发,甚至,但凡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就会血气上涌,一通臭骂,我们在日常和人交流中根本不会用到的语气和措辞也一个个冒出来了。这就是极端和偏激了,而在一些稍大的事件中,这还会进一步升级为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开团开炮冲塔,这时候参与进来的人,也许并非亲自了解清楚事件始末的人,而是在各方描述和语言煽动下参与混战的人。这些行为可以归为一类,而另一些行为——我们通常所说的“饭圈化”——则可以归为另一类,这类是无法独立思考的,思想上是无法自立自由的。关于“饭圈化”的一些看法,可见于我的另一篇文章《“偶像”崇拜》。
当然,这些原因只能说是就事论事的原因,即“传达信息量极为匮乏”是网络骂战开始的原因之一,“过激的语言环境”是主观臆断、偏激的原因之一,“偶像崇拜”是缺乏独立思考、为了维护而维护、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原因之一。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我们越来越缺乏和他人沟通交流的耐心,我们越来越抗拒和自己不同观点的人产生争论,哪怕讨论也不太愿意。一方面,我们抱怨着孤独、空虚,一方面又越来越难以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与诉求,一方面我们要求别人理解、谅解自己,一方面又抗拒和他人的接触和争论。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怎么期望别人理解我们在想什么,怎么期望和别人达成和平的共识?渐渐地,大家对这相悖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慢慢就形成了现在的网络环境,那么又能怪谁呢?如果我们自己不能主动从狭小的房间和心胸中走出来,尝试和他人沟通,那么用户环境的改善进度只会永远停留在百分之零,哪怕将来有了法律和制度的约束,糟心的事还是会层出不穷。这也是我今天讨论到最后所要说明的,由我们网络环境的变化,由我们自己的变化来反观我们所喜爱的文化圈——我们所处的文化圈,不管是被冠以什么名字,“二次元”也好,“二刺螈”也罢,“ACGN”也好,“御宅圈”也罢,论其积极的初衷,不是为了培育出所谓的恶心的死肥宅,不是为了培育出逃避现实的家里蹲,更不是为了让人永远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中从而给他人和社会添乱。我们所喜爱的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等等只是起到缓和心情,娱乐身心的作用,而不是用于满足个人变态的意淫。它们被创造出来反映现实也好,发出畅想也好,往往是启示教育意义更重要,而不是叫人逃避现实、越陷越深。我们再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所处的文化圈吧,有哪些变了,有哪些还在。我们面对其他文化带来的冲击,又能否做到坚定和自信,而非一味抗拒,亦非全盘接受。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LexBurner前几天在直播间闹出的事,但更多的是长期以来的所见所闻。
封面是自制的,搞不来EVA的黑底白字,就弄了个白底黑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