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乱(3)


公元548年正月,东魏在涡阳大破侯景,侯景仅仅率800余名残兵败将逃到梁朝境内,江南上百年的平静日子就要结束了!侯景初入梁朝,就欲求婚于门第最高的王、谢名门。并请梁武帝为其做媒,梁武帝嫌其门第不够而予以拒绝。上门女婿没做成,侯景因而心怀怨念。引发侯景之乱的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梁与东魏的通好。东魏赶走侯景及梁军以后不久,就向梁朝抛出橄榄枝,让俘虏的梁朝大将萧渊明写信给梁武帝,声称若两国重归于好,便可放还萧渊明。年老的梁武帝一向重视宗室团结,看到萧渊明信函后竟然泪流满面;同时他已透过寒山之战认识到梁军战斗力之差,不堪再战,所以偏向与实力强大的东魏重归于好。近臣朱异、张绾等也主和。但傅岐和侯景坚决反对,尤其是侯景,他害怕自己会被梁朝作为交换萧渊明的人质筹码,担心一旦他被换回北方,定然是没好果子吃。因此多次上书梁武帝,陈述不可与高澄通好的理由,并请缨北伐,均遭梁武帝驳回。
侯景又写信送钱给宠臣朱异,请他改变主意,朱异收了钱却不回信,更拿钱不办事!很有心思的侯景又伪造了东魏要求以侯景交换萧渊明的书信,梁武帝看了该伪信以后竟然接受。复信说:“贞阳侯(萧渊明)早上回来,侯景晚上就可以给你们送过去。”侯景看了之后怒不可遏,骂道:“我就知道这糟老头子没心没肺!”其心腹师爷王伟也劝他造反。于是侯景以寿阳为基地,密谋叛乱。侯景骂梁武帝萧衍为糟老头子,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此时的梁武帝已经85岁了,在他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皇帝能活到这么大的岁数,在梁武帝之后1300年间,也只有乾隆活到了89岁,超过了他。正史承认的495个皇帝中,平均年龄大约41岁,其中只有5个活过了80岁,里面还有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活了82岁。剩下的另2个,一个是宋高宗81岁,一个是忽必烈80岁(这位还是虚岁)!因此梁武帝可算当时的创纪录者。但是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一封假书信就能让梁武帝上当,可见确实是老糊涂了。

侯景要叛乱,第一件事当然就是收买人心,积蓄力量。唐代叛乱的安禄山同样也是这样的手段。侯景以南豫州牧的身份镇守寿阳,废除了梁朝盘剥百姓的市场税和田租,使百姓都来参与叛军,使寿阳成为一个大军营。仅仅发动低层百姓显然不够,侯景还在梁朝的高层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内应,这就是曾为梁武帝养子的临贺王萧正德,此人久怀异志,侯景也与之交结。
侯景屡屡向梁廷索求钱财武器,言辞也愈发傲慢,但昏聩的梁武帝从未拒绝,一味姑息,给侯景运输物资的“信使相望”。 朝臣萧范、羊鸦仁、元贞、裴之悌等人相继向朝廷报告侯景欲谋反的消息,梁武帝及朱异等人却不以为意,说:“景孤危寄命,譬如婴儿仰人乳哺,以此事势,安能反乎?”甚至还斥责萧范“不许朝廷有一客”。而安禄山叛乱前,与侯景是多么的相似。
侯景利用梁武帝昏庸的绥靖政策迅速壮大起来。经过数月的准备,到548年八月十日,侯景居然也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号召诛杀宠臣朱异、少府卿徐驎、太子右卫率陆验、制局监周石珍为借口起兵于寿阳,起初兵力约有8000人 ,正式揭开侯景之乱的帷幕。
梁武帝听说侯景已经叛乱后笑到:“这小子折腾什么,我要拿小鞭子抽他!” 派邵陵王萧纶统率诸军,征讨侯景。侯景知梁军来攻,决心争取主动,放弃淮南,率轻骑突袭南朝的大本营建康城。九月,侯景留部将王显贵守寿阳,自己诈称游猎,出寿阳城。十月,侯景扬言进攻合肥,实际上却袭占谯州,今安徽滁州、历阳,今安徽和县,进而兵临长江北岸。
梁武帝征询都官尚书羊侃讨侯景之策,羊侃请求派2000人急据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另派一军袭击寿阳,从而使侯景进退失据。朱异却说:“景必无渡江之志”,故羊侃的建议未被采纳。
梁武帝又出昏招,命萧正德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屯守丹阳,今江苏南京西南。哪里知道萧正德早已与侯景约为内应!萧正德派出大船数十艘,以运芦苇为名,暗中接济侯景军辎重。当时梁宁远将军王质率水军3000巡弋江上,侯景将要渡江,担心被其阻击,便派间谍查看。此时,梁临川太守陈昕向梁武帝建议,采石急须重兵镇守,而王质水军力量较弱,要求增加戍军。梁武帝遂命王质与陈昕换防。间谍将此消息告侯景,侯景遂乘王质与陈昕换防之机,率军8000自横江,今安徽和县西南渡江,抢占采石,俘获陈昕。

继又分兵袭取姑孰城,今安徽当涂,俘淮南太守萧宁,主力进到慈湖,今安徽当涂西北,国都建康震动。梁武帝将军务托付给皇太子萧纲,太子部署建康防务,命其子宣城王萧大器总督城内诸军,并赦免囚徒以充军。百姓听说侯景的军队到了,争相逃入城中,南朝士大夫们几十年不见兵器,柔弱不堪,闻变后惶惶不可终日。
侯景军于十月二十日渡江,十月二十四日至朱雀门。由于有萧正德的内应,侯景很快攻破朱雀门。接着,萧正德开宣阳门,迎接侯景军入城。自十月二十五日开始,侯景军就围攻建康的台城,即宫城,由于有羊侃的坚守,久攻不下,乃筑长围以断台城内外联络。十一月初一,萧正德登基为伪皇帝,改元正平,封侯景为丞相,并加紧对台城的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