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比哲学更抽象 |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果一本理论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一本哲学的书。
初看这句话,有点反常识:哲学不是更抽象,更超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吗?
细想之后,作者说的有道理。
比如,我儿子就会问:
为什么要上幼儿园?
为什么要有星期一?
为什么时间一直走?
没有人会否认这些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似乎都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无论我们怎么回答,都不能做一个实验、用精确的数据来验证。
我们只能像哲学家一样,「坐在摇椅上」思考一个答案,试图让孩子去接受、认可。
有时,孩子也会问一些科学问题:
为什么天会黑?
为什么会下雨?
为什么要洗手?
天黑是因为地球在自转。怎么转的?我能看看吗?不能,想看地球自转得上天,上天也不一定看得到,反正不是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
下雨是因为天上的水汽凝结。哦,怎么凝结的?这个咱做不了实验,给你看个演示视频吧。
洗手是因为手上有细菌。细菌?在哪呢?去拿显微镜——我真有一个显微镜,可惜看不到手上的细菌,只好解释一下细胞。
自转、凝结、细菌,这些都是由科学实验、精确观察验证的。我们并没有亲眼见过,只是在脑海中想象了他们的样子。
例子很简单,也有点以偏概全,但作者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科学追寻的是定律和通则,这需要精确的实验来验证,这是超乎日常生活经验的。我们觉得司空平常,是因为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科学知识。这是科学发达的表现。
至于当下还无法通过实验验证的科学理论,那就是前沿科学了,毫无疑问也是超乎日常的。
哲学以人类的共通性作例证,追求一般真理,真理是不需要也无法验证的。
好比庄周梦蝶,我们怎么知道自己不是在梦里,而是真实的存在?
只能是「我思故我在」。
PS:最近这几天挺多火烧钟薛高的视频,只能说,科学离生活真的挺远的。如果钟薛高那么厉害,直接做火箭的隔热材料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