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类型电影的生存与发展

2023-01-11 14:13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中国电影曾有过类型电影的生产、制作,但这种生产和制作经验并不是连续的,只在某个阶段集中出现,很快又被其他创作潮流所替代,留下的只有具有类型样式特征的个别影片案例。因此可以说中国电影未能形成类型的传统,目前类型电影的制作也只是零星出现。类型电影是现代电影产业的支柱产品,它在一个电影工业中的缺失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导致中国电影现实困境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得不承认,类型电影生产制作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一、产业体制:类型电影的生存条件

资本的运作是电影生产的前提条件,电影的经济属性是第一性的,而其艺术本质只有在经济条件形成之后才能逐步实现。这一电影本性的基本认识,是探讨电影产业体制的基础。电影作为一门产业,从生产制作、市场营销(发行)到最终实现(放映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尽管90年代以来,电影体制改革终于在更大力度上展开了,统购统销的局面被局部打破,发行方式也开始趋于多样化,电影的市场化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与此相关,电影投资渠道走向宽广,海外资金、民间资金开始汇入电影创作领域,改变了单一投资的局面。但是,电影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加上中国电影体制积重难返,使得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产业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规模的扩大和金融资本运作的成功与否。电影是一种高利润与高风险并重的特殊产业,在我国,这种投资风险不仅来自于市场也来自于政策。因此,在明确电影产业属性的同时,还需放宽政策,鼓励、吸引资本市场上的资金进入电影产业。这个政策包括电影体制改革也包括管理体制的改革,适当放宽许可制度和审查制度,既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又符合电影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电影作为产业运营,必须学习借鉴当代世界电影的一般方式,逐步进入类型化操作。好莱坞的制片制度以精细的分工制作、制片人专权、明星制等为内容,表现出鲜明的产业化、商业化基本特征。这是好莱坞影片面向世界市场,大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追求最大利润的目标所决定的。大批量生产要求精细的分工、严格的一致化操作程序,可重复使用的类型资源,从而导致配方化、类型化的创作、运作与制作方式。

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消除产业与艺术的对立,推动中国电影走向多元共生与多元对话。鼓励各种不同的电影观念实验与实践,允许各种艺术的、商业的电影探索,鼓励各种不同主张、不同流派或不同话语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溶浸与相互批评。中国电影产业只有在多种声音并存的环境中,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产业化电影体制的营造是中国电影不可回避的建构任务,因为只有这一体制的健全、完善,才可能使配套的产、供、销、院线体制形成运营的顺畅流程,才可使类型片的产品格局得以形成并循环开发。因此,改变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创建电影产业机制,促进其良性循环,使之适合于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电影的共同发展;确立类型片的制作规范,使整体运作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这是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充分分化:类型电影的制作基础

树立完整的类型观念,按照类型电影规律及市场需求拍摄影片,进而形成自己的制作规范,达到一定的总体规模,这是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的必经之路。无论从制作者角度还是从观众角度,都必须对不同电影类型元素了解深入。在中国,类型传统是欠缺的。因此,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应该从类型的完善、精致入手,将每个类型的类型元素操练到家,逐步形成类型成规、确立类型模式,从而获得明确的类型标识,争取尽可能广泛的观众认同。

首先,在影片的实际运作中,也要具有高度的类型意识,从定位、策划到制作、宣传等环节都照准某一特定类型坚决实现,保证类型元素的高质量实现,严格按照类型要求运作、拍摄,不在类型片当中很轻易的反类型。类型片一旦形成一种范式之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有一定的游戏规则,观众需要的是类型固有的审美期待。

第二,全面开发电影类型,争取各类型平衡发展。亚洲国家中,印度和韩国都是产业化电影国家,他们借鉴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方式与拍摄技巧,使影片有在票房上成功的可能性,但他们的成功更得益于对本土审美传统与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与继承。他们将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类型电影创作较为成功地结合起来,营造了良性循环的电影市场,成为美国类型电影工业以外较为成功的案例。中国电影正在向产业化电影体制过渡,国产武侠片、喜剧片等都有所发展,科幻等非现实类型的创作,则处于空白或极低的水平线,类型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整个电影业发展不平衡。

第三,加强对类型片观众观影心理的考察研究。能否吸引观众持续注意力并促成再度消费,是电影产业赢利的关键。观众市场可以通过分析和长期经验来划分,而且对特定人群的分析结果,也可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类型片。近几年冯小刚贺岁电影在市场上的成功运作就是很好的例子。为了解观众的喜好,好莱坞各大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很重视对观众的口味进行市场调查。对观众的调查研究,为类型电影的再生产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使类型的制作更具针对性,从而降低投资风险。这些都是中国类型电影发展必须要做的。

电影《甲方乙方》

三、市场培育:类型电影的动力资源

电影产业最基本的活力,来自于市场生机。市场产生利润的大小,已经成为电影市场能否繁荣并进入良性循环的动力资源。尽管国家可以采取资金投入等扶持性政策,但最主要的再生产资本应该来自市场回报。从整体看,国产电影市场正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在中国电影向产业化转型的时刻,电影市场的培育问题突显出来。目前的中国电影尚未培育和发掘出具有广泛的大众性、强大的文化性消费的市场。中国电影要想真正赢得观众,在提高影片品质的基础上,还要从寻找和培育真正的电影市场下真功夫。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很不平衡。大城市电影消费市场还处在培育阶段的同时,广大中小城市电影文化的普及远远不足,大众的电影消费需求没有被充分调动,而农村电影市场目前基本处在未开放状态,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掘。

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和后电影市场的开发处在初级阶段。美国电影业总投入80%由非银幕营销所得。相比之下,中国所有电影全年的海外收益微乎其微。应该说,中国电影市场,无论国内还是海外,无论影院市场还是非影院市场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这将是中国电影复兴的一个潜在优势。

总之,强化电影的营销,搞好市场调研、后电影开发等环节,按商业规律运作,将制片、发行、放映进行一体化操作,是中国类型电影市场培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电影市场还需要不断地投入使之发育成熟,任何急于求成和穷取尽夺的方式,都将使其更加孱弱甚至畸形成长。在叹服别人的市场有取之不尽财富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对电影市场的培育和投入问题。这是中国电影能否在市场中继续生存下去的前提,是类型电影能否成规模地发展起来的关键,也是市场再生产和形成市场营销良性循环的最终基础。






中国类型电影的生存与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