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识疑·原典】脂批溯源(III)

前言
作为一本具有禁书属性的小说,乾隆朝文字狱潜在的抓捕对象,红楼梦是成功的,当时的官方记录中查不到曹雪芹,也查不到脂砚斋和畸笏叟。禁书属性,意味着:与成书相关的作者、批者,为数不多。这一点在畸笏叟的批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庚眉]前批书者聊聊,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第二十二回)
阅读红楼梦,我们能捕风捉影的感受到一些康熙、雍正朝的历史事件,但却找不到历史时空中存在过的三个大活人,不得不说,作者的确是一位高智商”罪犯“。
从乾隆朝诞生红学以来,几乎全是索隐,直到近现代,才有了考据,究其原因,在于史料全面的开放和发现。现代人比当时人拥有更优越的条件,可以查阅奏折、传记、行状、墓志、书信等前人无缘得见的官方、民间资料,作为研究材料,让溯源从不可能成为可能。
脂批为什么出现?能溯到源头么?做这个有什么意义?
我也曾这样问自己。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一部谜书。通过一年细读、一年研究,我发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里,留下了诸多脂砚斋重写石头记的痕迹、记号和线索。正文、批语记录了这个改写事件,记录了红楼梦分批、分期定稿的过程。先后两位主创,用“小号”在这块“留言板”上“聊天”,交流感想。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一部谜书。需要解答的问题很多,一篇文章无法全部涉及,不尽不详之处在所难免,由于是改写作品,日常事物琐碎细腻,证据也表现为分散化、碎片化,解释和阅读起来跳跃性强、关联性弱,犹如大汉做针线串珠的活计,需要一些耐心和细心。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一部谜书。时至今日,史料依然不全,即使我对【脂砚斋重写石头记】的感觉很强烈,也不敢贸然断言,这就是真相就是唯一的答案。可是万一碰巧猜对了,能为红楼梦研究提供一个思路、一个借鉴,我还是会为此感到不胜荣幸。
脂本、脂批
脂本,一般指最早问世流传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包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三部。
脂批,得名于上述抄本中的硃批。里面既有署名【脂研、脂砚、脂砚斋】的,也有署名【畸笏、畸笏叟、畸笏老人】的,以脂本、脂批命名抄本和硃批,可见脂砚斋的重要性。
批语中脂砚、畸笏的批语为数最多。还有少量他人作的,其中没署名的也可能出自脂砚斋或畸笏叟之手。硃批并不是批语的全部,还有另外一部分墨批。因此,后文称批语或批红,称小说为脂本或红楼梦。
脂本迭代是分期、分批完稿的,构成大半部成书史,前八十回的。通过对批语溯源,有望揭示这个成书过程,解开作者之谜。
批书
如学生书本涂鸦,老师批改作文,皇帝批阅奏折,批书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说、议论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
就小说而言,比较著名的有金圣叹批水浒、毛宗岗批三国、张竹坡批金瓶等,上述批者与作者作品的关系上,有两点容易忽视却值得注意:1,批者非作者,2,先有书,后有批。
如果没有红楼梦,不会有上面这两个问题,带批的脂本与上述小说不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作批贯穿写作过程,写作和作批如影随形、亦步亦趋,呈现阶段性出现的特点,这体现出批者与作者的紧密关系,作、批的共生关系,批者熟知小说素材、原型,作者与批者有过共同的生活经历,是朋友甚至是家人。
名家批评本小说因何兴起、何时兴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研究,这里不能展开了。脂砚斋、畸笏叟,名不见经传。
批语溯源
如果有人问,甲戌本前还有更早的抄本么,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尽管就现存文献抄本来看,没有比甲戌本更早的,但就常识而言,写作在定稿前至少是有草稿和初稿的。
举个系统工程的例子,比如建筑工程,一般按照先出蓝图、主体施工、最后装修的顺序。写作可以与之类似,先列提纲、动笔写稿、最后润色定稿,写作过程中,还可根据新素材、灵感的出现,进行结构的调整、内容的增删,等等。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六七十万字的大部头,具有琐碎细腻的特点,作者游走于各回、各卷的手稿之间,创意剧情、调整结构并逐步优化改进的情况应不会少。出图、主体、装修这样的先后顺序,在写作过程中更容易表现为同时进行。
与建筑工程的一次性特点不同,写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反复修改。初稿、二稿的写作和修改,一般是写作的“主体施工”,会占用作者大部分时间精力,定稿时反而迅速而且集中。
八十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诞生,就现存抄本来看,起始于1754年【甲戌本】,进展于1759年【己卯本】,完成于1760年【庚辰本】。
1754年至1760年,七年时间里,成书过程呈现连续、分批定稿,前慢后快的特点。
1,脂本概况
(1)甲戌本

1)据前期收藏者刘铨福题跋:
脂砚与雪芹同时人,目击种种事,故批笔不从臆度。原文与刊本有不同处,尚留真面。惜止存八卷,海内收藏家处有副本,愿抄补全之,则妙矣。五月廿七日阅又记。
【惜止存八卷】,甲戌本现存:1-4,5-8,13-16,25-28,共16回,呈现四回一组的秩序。因此,刘铨福提到的八卷是指八册,而不是八回。
这里存在两种可能:
①甲戌本原有连续的32回,每4回装订成1册,共8册。
②甲戌本原有节选的16回,每2回装订成1册,共8册。
现存16回的甲戌本,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另外的:9-12,17-20,21-24,29-32回,有还是没有,未见抄本,无法确定。

3)除第一回保留了【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甲午八日泪笔】、【丁亥春】三处署期之外,甲戌本抄手拿掉了与己卯、庚辰本批语相同的署期、署名,似有意为之,有其深意。这个问题,我在上一篇《脂本迭代》中推测抄手是畸笏叟,可供参看。
4)甲戌本各回批红分布特点:
①1-4、5-8、13-16、25-28,共16回,回回有批。
②1-8回批红,几为甲戌本独有,不见于己卯、庚辰本。
③13-16、25-28,此8回,与己卯、庚辰本多处、多条批红,几为一致。
5)甲戌本,是红楼梦第一座里程碑。
(2)己卯、庚辰本
据冯其庸《论庚辰本》
庚、己同母,庚辰本从己卯本过录。
现将两本相提并论,略表异同。
1)己卯本1-11回无夹批,却有十二处侧批为别本所无,见于第六回和第十回(此处不展开)。庚辰本1-11回无批红。
2)17、18回两回未分回,缺22回的灯谜,原缺64、67两回。
3)己卯、庚辰本卷录页均写有【脂砚斋凡四评过】,每回卷首均冠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4)庚辰本,是红楼梦第二座里程碑。
【己卯本】

现存1至10、11至20、31至40、61至70(原缺64、67两回),共38回。收藏于国家图书馆。
第31至40回卷录标注【己卯冬月定本】,存在缺回(原缺64、67回这2回,见上图红框卷录备注。短缺21至30、41至60、71至80共40回)、缺页(第一回)和残页现象(如上图页面左边残缺)。
短缺卷录的有1至10、21至30、41至50、51至60、71至80共5幅,61至70回卷录1幅但页面残缺文字显示不全(如上图页面左边残缺),上述残缺的6幅卷录,是否标注【己卯冬月定本】无从知晓。
从现存情况来看,己卯年批次的定稿从第31回开始。
【庚辰本】

现存1至80回,共78回,原缺64、67回这两回。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基本呈现全部定稿状态。卷录共8幅,41至50回卷录标注【庚辰秋月定本】,51至60回卷录标注【庚辰秋定本】,61至70回卷录标注【庚辰秋月定本】,71至80回标注【庚辰秋定本】。从现存情况来看,庚辰年批次的定稿从第41回开始至80回,集中完成。
小结一下
小说是分卷、分章回的,但对作者写作而言,一般不会一刀切的按先后顺序,先写10回,再写后面的10回,继续写下一个10回,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第一阶段写这几回,第二阶段写那几回,以此类推,过程中,会考虑故事前后的连贯性。
纵观甲戌、己卯、庚辰本,定稿批次呈现1至30(28)回、31至40回、41至80回,分期、分批的阶段性定稿的特点。
2,产生问题
(1)为什么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么一个不像书名的名字做书名。
(2)甲戌本出现【抄阅再评】,己卯、庚辰本出现【凡四评过】,初评和三评的抄本是否存在。
(3)为什么甲戌本回回有批,而己卯、庚辰本1-11回无批,甲戌本有凡例和楔子,而己卯、庚辰本没有。
(4)为什么17、18两回未分回,庚辰本19回首页无标题而己卯本有,22回没写完,好几首诗没补完,缺少64、67回两回。
(5)作者和批者到底是什么关系,抄本边抄边评的情况意味着什么。
3,解答
(1)为什么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么一个不像书名的名字做书名。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石头记被改写的证据,暨脂砚斋重写石头记的证据,是书名演变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竖立在不知回数的石头记和120回的红楼梦之间。
1)禁书属性
涉及朝廷、风月、恋爱、违法、抄家,禁书属性毋庸置疑。
2)大旨谈情
两权相害取其轻,相比于朝廷、违法、抄家、风月,恋爱可以开中国古典小说历史先河,新奇别致,悦人耳目。
3)写法支持
①【分身借壳】
第十九回,小耗道,‘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一个香玉,滚在香玉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
②【烟云模糊】
第一回,[甲眉] 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
分身借壳之前写过,烟云模糊后面会写,作者把画法化用到笔法中,很巧妙、很独创,让熟悉历史的人,能捕风捉影的看到历史事件的影子,但做不到完美切合的对号入座,规避了文字狱风险。
4)开生面立新场
第五回题目,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第二十一回,[庚眉]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第二十七回,[甲眉]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
第六十四回,宝钗道:”......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第七十八回,(宝玉)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
创造性的设立佛道儒之外的女性社会系统,情天、情司、钗册,歌颂女性水作的骨肉,绛珠还泪、木石前盟,改理治之书为大旨谈情。
这些都是石头记被改写的证据。
5)甲戌本凡例、款格
凡例

①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被冠于页首。
②独有凡例。
③红楼梦是首推的书名。
④中缝上标石头记。
⑤居中标回数、页码。
⑥下标脂砚斋。
款格
行列字数省略不述。
①凡例列为正文内容,冠于第一回前,与第一回故事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②每四回成一卷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冠于卷册之首。


③5至8回出现回前诗,13至16回设置回前诗但未见诗,处于留空待补状态。

④25至28回,回前诗的形式被放弃。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地位高于石头记,石头记被边缘化,成为石头记被改写的证据之一。
6)庚辰本

咦,庚辰本的【石头记】怎么“凌驾于”脂砚斋之上了?甲戌本凡例开头首推【红楼梦】为书名,收尾却是【至脂砚斋甲戌钞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是怎么个意思?到底是石头记还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从甲戌本凡例来看,脂砚斋想用红楼梦,但出于对原作者石头的尊重,又或者石头还未予认可,而写作仍在进行中尚未完结,大家对书名用什么还没有达成统一意见,因此仍延用石头记。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成书过程中的第二座里程碑,竖立在不知回数的石头记和120回的红楼梦之间。
还有另外两座里程碑,一座是80回梦觉本红楼梦,补全了原缺的64、67两回,另一座是120回程甲本红楼梦,红楼梦得以完结并印刷出版。
从1754年甲戌本,到1760年庚辰本,到1784年甲辰年梦觉本,再到1791年辛亥年程甲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畸笏叟,纪年署期,全部被删除了,只保留了红楼梦和曹雪芹,这难道不奇怪么?
消灭证据,正好成为石头记被改写的证据之一,因为,原作者是罪臣曹頫,二创作者是罪臣李煦之女脂砚斋。
7)一条暗示性脂批

[甲眉] 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
不论这条批语是脂砚斋所作还是畸笏叟所作,不论雪芹是指曹頫还是指曹霑,不论是否与【甲午八日泪笔】作于同时,都透露出一条重要的信息:凡例后正文前的楔子的作者不是雪芹,并用故事性的语言,讲述了小说的成书过程。
【作者之笔狡猾之甚,用画家烟云模糊处】,小说中出现的二龙抢珠抹额、鹡鸰香念珠、龙禁尉、魇魔法等,很有影射1712年康熙二次禁废太子胤礽和九子夺嫡之事,巧妙之处在于,只是有个影子。脂砚斋用分身借壳法,改写理治之书石头记,化画法为笔法,烟云模糊的涂抹了真事,只留下些有迹可循的历史事件的影子,将一部大旨谈情的红楼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成为石头记被改写的证据之一。
8)漏删的一句批语
己卯本第十九回有这样一条批语:

[己双]脂砚斋所谓不知是何心思,始得口出此等不成话之至奇至妙之话,诸公请如何解得?如何评论?
这条批语不见于其他任何版本,其中透露两个信息,1,脂砚斋写作小说,2,己卯本对外开放,流入“朋友圈”。这条批语可能是漏删,也可能是故意留下的,脂砚斋参与写作,也是石头记被改写的证据之一。
9)惯用词
注:微信读书《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使用全文搜索功能。
【若云】
1,凡例正文,2,第一回正文,3,第一回[庚眉],4,第十七回[庚双],5,第二十一回[庚双],6,第二十二回[庚双],7,第七十八回[庚双],8,第七十九回[庚双]。
若云,是作者、批者,惯用词之一。
【巨眼】
1,第一回[甲眉],2,第一回正文,3,第十五回[庚眉],4,第三十七回[己双],第六十四回正文。
巨眼,是作者、批者,惯用的非常见词语,并为蒙府、戚序本评者采用。
类似的例子还有:【再四】、【放屁】、【聊聊(寥寥)】、【表字】等,有兴趣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名不见经传的脂砚斋,有权力和资格“凌驾于”石头记、畸笏叟、曹雪芹之上,被冠于卷首、回前。如果没有得到畸笏叟、曹雪芹的许可,是无法做到的。
一般来讲,只有作者才有资格凌驾于作品之上,脂砚斋凭什么?除非她就是作者,所谓重评,实际是重写,这个怪书名正好成为石头记被改写的证据之一。
二创作者借壳脂砚斋这个名号,抄阅、再评,借壳空空道人讲述成书过程,是隐藏自己也是规避文字狱的巧妙安排。脂砚斋重写石头记,批者即作者,自写、自抄、自评,阶段性写完一些回目,定稿后送到原作者石头曹頫那里审阅、评点,先后两位作者互评、对话。换言之,那些批语像留言板上的留言,首先是写给自己和对方的。
10)评还是平

庚辰本第二十回回目、回后评,第二十三回回后评,第二十四回回目,第五十五回回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评字写成平字。
平话是话本体裁之一。与诗话、词话相对而言,平话是只说不唱的平铺直叙的话本,起源于宋代兴起用通俗文字写成的白话小说,所谓平话可当俗语”大白话“、非文言来理解。
也可理解为平整、摆平。这并不是错字,而是有意为之,是脂砚斋故意留下的记号,石头记被改写的证据之一。

尤其二十回回后评的这首匿名诗,与第一回暗示作者另有其人的批语,有着异曲同工之义。在理学为上、文字狱盛行的雍乾时期,能够有资格为禁书题诗的客人,怎么可能失其姓氏。一个女作者,写自由恋爱,写朝廷、风月、抄家等诸多禁忌隐私的小说,是说不得的。这首诗其实是脂砚斋自己作的,因为她是女子,她写小说为理治、理学、朝廷所不容,这种难言之隐,也是石头记被改写的证据之一。
11)代玉还是黛玉
脂、黛,女性化妆品,代指才女、女作家。脂砚,硃批,女性写作,黛玉,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依然隐含着女性写作。
代玉,脂砚斋为自己的角色林黛玉起的名字,成为主笔前的自谦,她在石头记作为理治之书问世无望的情况下,代曹頫、曹霑两位宝玉的原型写作小说,后因青出于蓝,得以正名为黛玉。但因为是女性,为了小说得以传世,她只能放弃署名权,然而心有不甘,毕竟这也是凝聚了她至少十年心血的作品,没有她,就没有红楼梦,没有她,石头记很难传世,有了她,红楼梦得以幸存。这也是石头记被改写的证据之一。
12)石头、畸笏叟是同一个人
凡例后正文前的楔子中
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
石头记是石头的记录。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石头记是石头的作品。
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上赖天恩】,石头曾世袭承爵。
【下承祖德】,石头成继承家业。
【背父母教育之恩】,石头父母双全。
【负师兄规训之德】,石头有哥哥。
【一事无成】,石头失业了。
【半生潦倒】,石头人到中年。
第一回,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下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嗟,日夜悲号惭愧。
【畸】,数之零馀者皆曰畸。畸零,不满整数的零头数。孤单。残缺不全。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
【叟】,老头儿。
符合上述条件的,石头记的作者,只有曾经被革职抄家的,江宁织造曹頫。
13)空空道人、脂砚斋是同一个人
凡例后正文前的楔子中
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因为一部小说改变信仰?改变身份?
障眼法!除了开头和结尾再没有出现这个空空道人,易名、改写、重评的是同一个人——脂砚斋。她不能说,说了就露馅了,就成禁书了,性质更严重的禁书,女性写作的禁书。
第一回,[甲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芹】,一个字的亲昵称呼。
【余尝哭芹】,感情深。
【一芹一脂】,雪芹脂砚相提并论,雪芹在前,与小说休戚相关的两个人。
【余二人】,一对儿。
【九泉之下】、【甲午八日泪笔】,言及生死,俨然绝笔。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结发妻子,脂砚斋借壳空空道人、跛足道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她才是八十回红楼梦的二创作者。
苏州织造李煦出生于1716年丙申年十一月二十四的次女(据李煦书信集《虚白斋尺牍校释》中[寄京中三弟]、《红楼梦》中寄居者林黛玉)。因1723年被雍正抄家,她失去了家园和父亲,变得两手空空。藏匿到曹家后,如同林黛玉,变得前途未卜,一筹莫展,除了文采和与曹霑的爱情。
我称她为李黛玉。
14)曹雪芹是谁

曹霑,芹溪。畸笏叟曹頫的嗣子,脂砚斋李黛玉的丈夫,红楼梦写作组作者之间的纽带,人际关系的核心。没有他,脂砚斋无缘改写石头记。
[甲眉]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正文]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甲侧]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
[甲侧]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
[甲回后]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故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庚回前]缺中秋诗俟雪芹。
[庚回后]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曹霑写中短篇小说风月宝鉴(内容被脂砚斋整合进小说,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曹霑负责编辑。
曹霑撰书这条批语为脂砚斋先作,后被脂砚斋“推翻”,她想让世人知道是她改写了石头记,尽管曹霑是她的丈夫,她也想把这部作品奉献给他。
曹霑擅长写诗。
曹霑负责(增)删。曹霑负责供诗。
曹霑逝世,诗没补完。
15)思想因何而变
不管是否存在冤假错案,雍正连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都不放过,让我十分肯定,只要雍正活着,曹頫想冤狱平反几乎是不可能的,历史表明,完全不可能。
读红楼梦,贾政的确有点儿是冤枉的,虽然他没什么做官的本领,但是没干什么违法乱纪、丧尽天良的坏事儿,更没有贾宝玉的叛逆,他完全是被手下人给坑了。如果乾隆为冤假错案平反,曹頫是有机会家道中兴的,即使不能官复原职,给个闲职养老,恢复一些体面,让他感觉到皇恩浩荡,感觉自己对得起列祖列宗,估计他也不会写石头记了。但历史没有如果,江宁织造曹家的仕途,就断送在他手里,不管是无辜的,还是罪有应得。冰冷而现实。
如果曹頫真是冤枉的,成了社会变局的牺牲品,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弃子,那么他心里怎么能平衡呢,他心中的苦闷如何得以宣泄呢?写作,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而且他文笔不错,能写,还得到过雍正的肯定。事实上他的确这么做了,石头记就是他宣泄的出口,可是写的跟史记似的,乾隆要是看见有人抱怨他老子,能善罢甘休么?【可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脂砚斋再次来到曹霑的身边,于是有了改写石头记为红楼梦的缘起。
曹霑小时候可以叛逆,那是因为他的环境脱离社会,他一旦长大了进入社会,为了生活还是要参加科举或者学得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的。抄家之后,他再不是江宁织造家族的继承人,再不是官贵子弟,再不是大观园里的贾宝玉了。他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心和事业心,不想肩负家业中兴的重任么?谁不想呢,但这不是他说了算的,考不上什么都白搭。另外曹頫就不会当官,他曹霑能当好么?说不准的。
1728年曹霑13岁的时候曹家就被革职抄家了,他上哪里去“哄了老太太太十九年”。但从这条年龄信息,可以推测出,1715年作为曹寅嗣子袭爵承家的曹頫,于19年后的1734年,出家了,这一年他36岁,这会不会是情僧录的由来呢?
小结一下
上述种种记号、线索表明,脂砚斋重写石头记。她采用了两种写作技法:
1,分身借壳(见【红楼识疑】浅析红楼梦突破性写法:分身借壳)。
2,烟云模糊(还没开写,感觉与偷梁换柱、张冠李戴还不一样,似特为善于捕风捉影、杯弓蛇影之人预备,然而并无实锤,文字狱的帮凶即使研究了,也是猴子捞月、徒劳无功)。
小说中的【一僧一道】、【宝玉黛玉】,现实里的【一芹一脂】,暨:芹溪曹霑、脂砚李黛玉这对夫妻。
小说里的石头、最初的宝玉和后来的贾政,现实里的畸笏叟,暨:曹頫。
批者即作者,两代三位一家人,儿子芹溪、儿媳李黛玉、嗣父曹頫,集体创作、分工协作,共同写作红楼梦。
成书过程:曹頫先写作石头记,李黛玉改写成红楼梦,曹霑主要负责编辑、供诗,分期、分批完稿。
(2)甲戌本出现【抄阅再评】字样,己卯、庚辰本出现【凡四评过】字样,是否有初评和三评的抄本存在?
这里存在两种理解:
①如将第几次作评视为某一轮写作的完稿,抄阅再评的甲戌本可作为第二轮写作,己卯、庚辰本可视作第四轮,第一轮、第三轮写作稿件暂为散佚状态。
②如将初评、三评视作曹頫分两轮写作的石头记,二评、四评可视作脂砚斋对这两轮石头记的两个轮次的改写。
具体是哪一种,要看初评、三评的抄本能否有幸问世,再做判断。
脂砚斋对石头记最初的改写,可能是尝试性的。在没有看到改本前,曹頫对她的能力是持保留意见的。于是她先改写了一部分,大约到30回左右,然后节选了自己比较满意的甲戌本,送到石头那里审阅。由于改写的很成功,得到了石头的认可,获得了主笔的资格,然后继续改写剩下的部分。这个过程,自然把改写工作分成了第一、第二前后两个阶段。不见的初评和三评有可能是这两个阶段的草稿,而再评和四评则是定稿。【再评】改出前30回左右,【凡四】改出后50回,分两轮完成了前八十回的写作和定稿。
(3)为什么甲戌本回回有批,而己卯、庚辰本1-11回无批语,甲戌本有凡例和楔子,而己卯、庚辰本没有。
分两个层次:
1)1至8回,涉及地陷东南、苏州、盐课、黛玉进荣府等涉及李煦、李黛玉身世的大量批语,因此,在对外开放的己卯、庚辰本里,为了防止信息外泄,防范别有用心的举报,规避文字狱风险,特意拿掉了。而这些回目是脂砚斋创作出来的自传性内容,是石头记中没有的。
2)9至11回,脂砚斋改写了曹霑写的贾瑞、秦氏两个风月宝鉴的故事,曹頫未作评。按父权礼法,曹霑也不敢评嗣父曹頫的文字,即使被脂砚斋改过。
(4)为什么17、18两回未分回,庚辰本19回首页无标题而己卯本有,22回缺灯谜,诗没补完,64、67回两回原缺。
第二十二回,[庚回后]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1760年庚辰年后,有两个工作需要完成,一个是八十回遗留的收尾工作,一个是开始八十回后的小说写作,但1763年癸未年除夕曹霑去世了,这对脂砚斋是很大的打击。
1766年丙戌年李黛玉写下【甲午八日泪笔】,1767年丁亥年春夏之交离世。
前八十回没完成扫尾工作,八十回后写了多少初稿也不得而知,但随着曹霑的去世,写作中断了,而这期间,还没完整定稿的小说已经外流,形成了一前一后的己卯和庚辰本。
64、67两回缺失的原因不明,但就畸笏叟的批语:
[庚眉]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昌〔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第二十回)
[庚墨眉]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第二十六回)
[甲回后]前回倪二、紫英、湘莲、玉菡四样侠文,皆得传真写照之笔,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第二十六回)
可推测失稿原因,有借了不还的,也有真丢了的。
(5)作者和批者到底是什么关系,抄本边抄边评的情况意味着什么。
二创作者脂砚斋是原作者曹頫的儿媳妇,从曹寅妻李氏来论,也是表妹,但李氏是李月桂的三女儿,而李煦原是山东昌邑姜姓血统,曹霑与李黛玉没有血缘关系,从曹寅妻李氏来论,李黛玉是曹霑的姑姑。这层不为外人所知的伦理关系,并没有阻挡曹霑和李黛玉的结合。边抄边评的情况,记录着曹頫的石头记被李黛玉改写为红楼梦的过程,一家两代人,分工协作、合写小说,分期、分批、分阶段完成。

结语
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楼梦。
曹頫写作石头记,李黛玉改写成红楼梦,定名之前暂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前半部80回红楼梦的成书史。
后半部成书史,则很可能隐藏在梦觉本和程甲本之中。
熟悉脂本、脂批的研究者,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就是与作书、作批紧密相关的人,其实只有三个:畸笏叟、脂砚斋、曹雪芹。
诸多研究者忽视或误解了两个看似不重要,但却可能是涉及红楼梦成书、作者之谜的关键问题——性别、家人。人际关系,是解开小说故事、角色,历史、原型,作者、批者之谜的一把钥匙。
对于不熟悉脂本、脂批的读者,看到脂砚斋这个名号,更容易认为她是女性。而熟悉脂本、熟悉古典小说的人,鉴于西游、水浒、三国的作者都是男性,其知名批书人也都是男性,小说本身逻辑缜密、构思巧妙,反而更容易认为作者是男性。这在情理之中。
然而探佚、破解悬案,不能先入为主,应适度对前人给出的答案予以怀疑,并与其保持距离,甚至应有试图推翻前人结论的勇敢。但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寻找答案。
结合雍乾时代文字狱背景、小说的禁书属性,将史料、脂批、小说对照起来,进行全面、整体的阅读理解、逻辑推理、考据研究,去发现线索、证据,去验证历史与故事能否相互印证,去讲清楚真事隐和假语存,是通过怎样何种写法而得以实现的,然后初步给出一种合理的解释。
不了解小说成书时代——乾隆朝前后历史的人,是不太可能完全看懂红楼梦的,也不太可能解释小说中一些奇怪的事情(例如:元春省亲为何在深夜进行、民间并没有四月祭饯花神的风俗、曹寅没有女儿是贵妃、康雍乾朝没有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天,等等等等)。
了解历史的人,反而更容易看错,男权长期主宰社会,历史周期律轮回在古往今来的多个改朝换代里,鹡鸰之悲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他们却对女性缠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从四德、无权科举的种种不公平待遇视而不见,这未尝不是另一种男权主宰的理所当然。
脂砚斋重写石头记,我希望有人能推翻这个判断,告诉我另一个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