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第六章 20世纪西方史学
· 20世纪前的西方史学
·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史学
· 古希腊史学是西方史学萌生和最初的发展阶段,和古罗马史学共同构成西方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古希腊史学的产生,与《荷马史诗》有直接关系(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记载了公元前12世纪到前9世纪古希腊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历史进程,如奴隶制方面。
·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历史》,以希波战争为主题,描述前560年至前478年,希腊与波斯的战争。是西方史学第一部用叙述体撰写的通史著作,希罗多德重视探求历史的因果关系,重视历史的警示作用,对西方史学影响巨大。
·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波战争后,以雅典和斯巴达两大联盟之间争夺霸权的战争,追求信史,考证史实。西方史学的宝贵遗产。
· 色诺芬《希腊史》,前411年到362年,反映希腊社会的状况,保留了政治、经济、军事、山川地理和民俗民风等方面的史料。
· 罗马历史以前31年为界,分作共和和帝制,共和时期毕克托《罗马史》
· 加图《罗马史源论》,第一部用拉丁文写的罗马史著作,罗马史学的奠基人。
· 凯撒《高卢战记》《内战记》;李维《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收集史料;阿庇安《罗马史》,探讨物质基础。
· 塔西佗《罗马编年史》等,罗马史学进入鼎盛时期,强调历史的职能是赏善罚恶,史家应秉笔直书,文字有感染力,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叙述风格。
· 波里比阿是希腊化时代末期杰出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通史》,真实高于一切,历史是生活最好的教科书。
· 中世纪的欧洲史学
· 受基督教的影响,职业史学家由教士、僧侣组成,围绕《圣经》内容展开。基督教神本史观占统治地位。
· 基督教神本史观:人类社会不是自发的历史过程,而是神定的,上帝创造万物,也支配万物,包括国家,民族和个人。《圣经》具有绝对的历史权威,关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历史人物的评述,成为中世纪欧洲史学的理论基础,历史学家的任务,对《圣经》及神学教义的诠释。
· 意大利史学家,卡西奥多罗斯《哥特史》,保罗《伦巴德人史》,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
· 法兰克,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爱因哈德《查理大帝传》。
· 英国,比德《英国教会史》,BC纪年
· 德意志,鄂图《编年史》,《皇帝腓特烈传》
· 古罗斯,《往年纪事》,基辅罗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从斯拉夫人起源到1110年。
· 波兰,《加尔编年史》,第一部编年史著作;15世纪《波兰通史》,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描述波兰的历史进程。
· 捷克,《波西米亚编年史》,1125年以前的捷克历史,《达利米尔编年史》诗歌体编年史。
· 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
· 文艺复兴,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是人本主义思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崇尚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此产生人本主义史学。
· 人本主义史学理论特征:历史是人主动活动的记录,是人活动的结果;历史的主人是人,历史发展的中心是人,而不是上帝。
· 文艺复兴的史学不是简单回复希腊、罗马的史学,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新兴资产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撰写历史,标志着资产阶级新史学的产生。
· 意大利,布鲁尼,第一个人文主义史学家,《佛罗伦萨史》,讲人的历史,与神学史观彻底决裂;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人文主义史学的结晶,从日耳曼人入侵讲起,探究历史的因果关系,试图找出规律;俾安多《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410年到1440年,实际上的欧洲中世纪史。
· 法国,康敏斯《回忆录》,强调国家统一,分析历史进程的因果联系,是一部体现人本主义政治史观的杰作;波丹《理解历史的方法》,史学理论著作,分作人类史,自然史和神圣史,历史进化的观念。
· 英国,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理查三世传》,弗朗西斯·培根《亨利七世时期的英国史》,推崇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 德国,佛拉西斯《马格德堡世纪史》,自耶稣降生到1300年,区分基督教和天主教,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天主教的信仰;弗兰克《世界志》
· 《德国史》,强调历史进程向理性前进,理性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历史按照一定合理的顺序发展变化。
· 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
· 17到18世纪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即启蒙运动。对封建意识形态,传统观念,法律制度重新审视,理性主义在其中占主流,产生理性主义史学。
· 理性主义史学的特点:强调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重视经济,文化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崇尚理性的力量,用理性的科学分析代替盲目的信仰,通过历史研究来驳斥教会的学说;在历史研究中倡导批判主义精神,不囿于旧说;开始探讨历史发展的动力,推动历史哲学的产生。
· 法国,孟德斯鸠《罗马兴衰原因论》,伏尔泰(启蒙主义史学大师),《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查理十二传》《彼得大帝时代的俄国史》
· 英国,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体现属广阔的历史视野,古代与近代严密的连续性;大胆的历史批判精神,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批判封建君主和教会等。
· 德国哥廷根派,莫斯海姆,研究教会史,批判基督教史学,加特勒《世界历史简编》《当代世界史入门》,把历史分作古代,中世纪和近代;海伦《古典时代的主要国家》《十字军东进考》《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殖民地历史》,施罗塞尔《世界通史》《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贸易史》《北非史略》《北欧诸国史略》《俄国史》,世界史之父。
· 康德的历史哲学,《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 《人类历史起源臆测》《万物的终结》,认为历史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 孔多塞,法国《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主义史学的基本观点,人类历史是受普遍规律支配的自然过程,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历史是人类进步运动的结果,而不是上帝创造的业绩。
· 19世纪的西方史学
· 资产阶级史学在19世纪全面占统治地位。
· 1,法国复辟时期的史学,在十九世纪占重要地位。
· 梯叶里《历史研究的十年》《墨洛温王朝时代的历史》《第三等级的形成和发展史概论》,把阶级关系理解为财产关系,把阶级斗争作为理解中世纪以来历史的钥匙。
· 米涅《法国革命史》,用阶级观点来分析法国大革命,大革命不可避免。
· 大革命不仅改变了政权,也改变了国家的内部生活。米涅也是较早用阶级分析历史的学者。
· 基佐《英国革命史》《欧洲文明史》《法国文明史》,西欧中世纪以来存在阶级斗争,物质利益的冲突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 米细勒,伟大的人民史学家,《世界历史导论》《法国通史》《法国大革命史》《耶稣会史》《人民》,对教会和封建君主深恶痛绝,历史真理存在于人民之中,人民创造了历史,要为人民撰写历史。
· 以上没有认识到阶级产生存在的真正根源。
· 2,德意志
· 尼布尔主张用新的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罗马史》,近代西方批判史学的奠基人,用充满批判精神的原始资料编写历史。区分传闻和信史,对原始文献,也要批判的审视。
· 19世纪20年代开始,大规模整理史料,126卷《德意志史料集成》,6到15世纪,德意志的编年史,法令,公文,信札,考古等五部分内容,为德意志批判史学奠定基础。
· 兰克学派是19世纪史学的象征。《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史》《教皇史》《塞尔维亚革命史》《意大利史》,主张中性观察,客观公正。
· 3,英国。
· 麦考莱《英国史》,强调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事实不过是历史的杂嗻,为了政党的利益,不惜篡改历史。
· 卡莱尔《法国大革命史》《宪章运动》《英雄与英雄崇拜》,认为世界历史只是伟人的传记,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 4,美国
· 乔治班克罗夫特,美国史学的奠基人,《美国史》,肯定独立战争的正义性,本质是专制与自由的冲突。
· 美国史学南派和北派之争,南派认为奴隶制是民主传统的继承者,北派论证奴隶制灭亡的必然性。
· 弗雷德里克《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提出边疆学说,特纳学派。美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因素是边疆,美国扩张边疆是文明的扩张,文明对野蛮的征伐,扩张是美国的特性,不会因西部边疆消失而消失,在更广阔的外部世界扩张,重新解释了美国历史。
· 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
· 倡导新史学
· 兰普雷希特《文化史的方法论》
· 新史学倡导多元文化史观,强调历史发展受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而非仅仅是政治的影响。摆脱历史主要是政治史的模式,而应包括经济,文化和民族方面的内容;强调历史应描述人类集体的活动,而非少数英雄个人的行为;明确提出历史研究不仅仅是说明“历史是什么”,还要探究“事实为什么是这样”。
· 美国爱格尔斯顿《新史学》
· 政治史并不是历史的全部内容,其他城市史,妇女史,文化史都应包括在内。
· 鲁滨逊《新史学》
· 史学革命,公认的20世纪史学名著,既是史学革命的纲领,又是史学革命的产物。不应该把历史看作是一门停滞不前的学问,它只有通过改进研究方法、搜集、批评和融化新的资料才能获得发展;历史学的理想和目标应该随着社会和社会科学的进步而变化;突破政治史为研究中心的传统,扩大历史认识的视野;从进化的历史观出发,强调人类历史运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应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为现实服务,看展历史教育,普及历史知识;历史矛盾运动是由政治、经济、地理、心理多种因素决定,应该与其他学科建立密切的联系。哥伦比亚大学兴起新史学派,鲁滨逊--哥伦比亚学派。
· 《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 法国以布洛赫和费弗尔为代表的年鉴学派,打破实证主义史学的局限,重视心理史,人口史,生态史,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应密切结合历史研究的实践。
·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西方史学的影响不断扩大
· 英国
· 1920英国共产党成立《近代季刊》
· 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去研究历史
· 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
· 第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英国通史,认为英国17世纪的革命不是清教徒革命,而是资产阶级革命,分析英国光荣孤立的虚伪性,揭露英国侵略中国、印度、缅甸等国家的事实
· 莫尔顿《我们的历史》杂志
· 推动英国工人运动史、英帝国殖民侵略史的研究
· M.多布《资本主义发展研究》
· 主张历史学家首先有经济学的观念。历史学与经济学结合的范例,批判马克斯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认为资本主义形成的标志是资本开始大规模向资本领域渗透,使生产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曾发生两次决定意义的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 霍布斯鲍姆和汤普森创立“新社会史学派”
· 新相对于二战前屈威廉的英国传统社会史,屈威廉认为社会史,是除政治之外所有历史,更多指生活方式的历史,排除了经济和军事活动。新社会史强调总体的社会的历史,即社会史一个有机体,整个社会都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主张从底层向向上看的历史,重视研究底层普通民众的历史,包括物质生活,思想意识,历史地位等,较多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 是研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奠基性性著作,认为阶级是一个历史现象,是一个历史的产物,研究工人阶级,首先应研究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
· 对二百多年的世界历史做出马克思式的解释。考察具体时代时,关注现实,详尽探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
· 法国
· 1920法国共产党成立 《在马克思主义照耀下》丛刊 《思想》《历史学报》
· 代表人物有费弗尔,索布尔,伏维尔等,主要研究工人运动史,欧洲1848年革命,巴黎公社,抵抗运动的法国共产党,法国大革命等。
· 勒费弗尔
· 法国大革命史专家,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著有《法国大革命》,认为1789年之前,法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和资产阶级充满矛盾。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兴起,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原因,不在思想中,而应在经济变化引起的社会进化中去寻找。
· 索布尔
· 《1789年---自由之年》,《法国革命史》《法国革命中农民问题》
· 伏维尔
· 《旧制度王朝的崩溃》《意识形态与心态》《大革命心态》重视大革命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思想的变化,当代最敏锐,最富有想象力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 美国
· 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
· 详尽记述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传播。
· 2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学派
· 努力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工人运动史、独立战争史和内战史作为研究重点。
· D.哈迪《第一次美国革命》
· 北美殖民地反抗英国是不可避免的,,英国的政策要把殖民地变为农业附庸,两者之间不可调和。
· H.莫里斯《为自由而战》
· 深化哈迪观点,肯定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
· W.福斯特《钢铁工人罢工及其教训》
· 批驳美国例外论,在帝国主义时代,美国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社会冲突和阶级斗争接连不断,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状况,以及阶级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美国的社会历史进程,没有例外。
· 方纳 六卷本《美国工人运动史》
· 肯定美国工人运动的阶级性质和政治目标,否定工人运动为个人福利的错误认识。
· 阿普特克
· 著名黑人史专家,《内战中的黑人》《美国黑人起义》,揭露种植园制度的罪恶,肯定黑人的作用;黑人历史文献的搜集《美国黑人文献史》,继承杜波依斯,《杜波依斯传》《杜波依斯书信集》,研究美国黑人史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
· 历史学分支学科和跨学科史学方法
· 二战之后,传统史学面临困境,不得不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新的史学方法,产生新的分支学科。
· 新的分支学科有社会史学,文化史学,人口史学,心理史学,心智史学,新经济史学,新政治史学,家庭史学,妇女史学,城市史学,口述史学,计量史学,比较史学等。
· 任何一个新的分支学科,都不是史学理论和方法简单嫁接的结果。传统史学重视个体的实证,而社会史学强调从整体上认识社会历史现象,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研究,并对社会史矛盾运动中的重大问题作出整体性的回答。
· 新的分支学科并没有动摇西方史学的理论方法基础,,而是一种丰富和补充,是西方当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注现实和历史研究问题意识的加强
· 1917年,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把历史和编年史区分,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是意志行动,一切历史当他不被思考,就变成编年史。当前的需求去研究过去,激活过去,把编年史变为历史。
· 美国里德强调从现实政治出发来研究历史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历史不是人类生活的延续,而是思想意识的延续,历史是一门从事评价的科学。
· 斯特恩《世界文明:全球的体验》,美国广泛流行世界史教科书,美国和美国公民已经拥有了“全球观念”。(美国霸权观念的反映)
· 20世纪西方史学主要内容
· 法国年鉴学派(必考)
· 概述
· 20世纪,历史学成为形态完备的人文学科,20世纪初,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史学革新思潮,以往人们关注的政治史,是个人的历史,只有经济史和文化史才是人民的历史。
· 二十年代末,布洛赫和费弗尔创办《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指出历史学家用陈旧的方法,对于社会、经济研究的进步却视而不见。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对史学研究的价值。
· 布罗代尔,强调历史学给社会科学所带来的深刻影响。1958《长时段: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或社会时间多元化理论,可以成为人文科学共同的方法论,奉献给整个社会科学领域。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年鉴学派成为西方新史学思潮的领航者。
· 年鉴学派创立者是布洛赫与费弗尔;第二代代表人物是布罗代尔;第三代领袖是勒高夫和勒华拉杜里。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年鉴学派对法国史学已经产生广泛影响,“年鉴精神”已经成为法国史学的精髓。
· 核心历史观
· 历史客体建构理论
· 历史客体建构理论是年鉴学派与传统史学的区别所在,传统史学认为,历史客体埋藏在史料中,需要我们去找,历史客体可以脱离人而存在。布洛赫认为,历史学最终要阐明的论题是人类的意识,人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对象,也是历史研究的主体,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历史学有能力产生客观或者科学的知识,只是这种认识不是来自过去,而是历史学家。传统史学依赖经不起推敲的记忆,年鉴学派则倡导一种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 建构历史客体的方法,一方面汲取了来自社会科学的养分,另一方面则是从新史学的实践中发展出来。
· “问题史学”
· “问题”是建构历史客体的有效方法。
· 从问题史学出发,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理解历史便是要解释和理解演变过程,进而理解当今世界,这才是历史学家的任务。
· 时限的辩证法与总体历史
· 布罗代尔,时间有瞬时性和长时段。瞬时性指事件,以及以“重大事件”为中心的政治史等;长时段指趋势,周期,结构以及宗教,文明,经济,社会史等。
· 从历史的长时段出发,制造出真正的社会模式,而不是从一时一事出发去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
· 重视长时段意味着年鉴学派侧重于社会整体,而不是细微的个别事件。真正的历史,总体史。
· 成就
· 集体心态研究
· 年鉴学派的最主要成就
· 布洛赫 《国王的奇迹》费弗尔《拉伯雷的宗教》拉杜里《蒙塔尤》
· 借地理环境的主题来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 费弗尔《莱茵河》,是一条联系各民族文化的河流,而不是争夺利益,仇恨的河流。
· 布罗代尔《地中海世界》,应用时限辩证法——时段理论:地理时间(长时段),社会时间(中时段),个人时间(短时段),分别对应于结构,局势和事件。研究地中海以及与之产生了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事务。
· 其他方面
· 布洛赫《封建社会》历史比较研究
· 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史家必须与现实密切接触。
· ······
· 这些成就成就了年鉴学派在西方史学中的主流地位
· 历史人类学
· 历史学关注人类的历史,人类学关注人类的体质,历史人类学并非历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分支学科,而是去修补现代学科形成过程中某种缺失,弥合人文学科研究中过度专门化造成的鸿沟。
· 历史人类学反映了法国年鉴学派的创新和发展,历史人类学涉及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但不属于其中任何一学科,也不是三者的综合,他是基于年鉴学派理论的新的历史思维,新的历史认识方法。
· 历史人类学追求学科综合,认为任何研究方法,手段,无论是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方法,社会学的结构分析方法和历史学的情节叙事方法,都可以解释人类学为认识人类而提出的问题。
· 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为习俗,习惯,包括生理习惯,行为习惯,饮食习惯,感情习惯,心态习惯等。核心对象是集体,把集体行为和文化模式联系起来,集体行为体现文化模式,文化模式赋予集体行为以意义。
· 理论假设与实证性史料结合,用细致的史料去证明一个超越个体的命题。历史人类学设想,我们一旦建构出集体生存的情景,我们也就容易理解在其中生活的个体生活的社会意义。
· 历史人类学要说明的是集体或整体,无论它是以个体还是集体(整体)为对象,集体(整体)都是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对象。
· 伏维尔《1300年迄今的死亡与西方》,人人面临的死亡问题。
· 英国汤普森《共有的习惯》,研究习惯与文化,习惯并非过去的事,而是独特的环境和心态,习惯一方面传达了文化,一方面与普遍发生联系。
· 勒高夫《圣路易》,20世纪末一部重要的历史人类学著作。通过路易九世的生平活动,阐释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构成一部圣路易的“整体”史。
· 微观史学,社会生活史,集体史都有历史人类学的因素,卡罗金斯堡《奶酪与蠕虫:一个16世纪磨工的宇宙》,乔凡尼列维《继承的权力:一个魔法师的故事》。两部书精心重建了社会与政治的背景,焦点都放在地域性而非更广阔的跨地域的层次上。希望通过个案的研究,表达一种普遍的意义。以小见大。
· 全球史
· 全球史强调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个国家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研究重点为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历史研究客体由国家民族转为全球,历史研究单位转变。全球史与世界史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史”就是“世界史”,并不是有别于“世界史”的新事物,二者只是称谓不同;另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史”是世界史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发展,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称之为“新世界史”。
· 1955年,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最先提出“全球史”问题。
·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
· 九十年代以后,成为关注热点。(全球化背景)
·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有多种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全球史观的著作问世。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两卷本,描述了1500年前后的全球文明,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世界史体系。站在月球上看地球文明。1500年重要性,地区的历史开始变为全球的历史,引发了新的全球性视野的出现,进而出现了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以及全球性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
· 麦克尼尔《世界史》,强调一种观察人类历史的整体观念,《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全球史的历史思维。《中东统治的时代(至公元前500年)》《欧亚文化的均势(公元前500年~公元1500年)》《西方统治的时代(公元1500年至今)》,强调文明的历史就是文化扩散的历史。
·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将资本主义的历史放在世界性的体系中去认识,资本主义从萌生起,就是一个世界性的体系。资本主义体系将被一个新体系代替。
· 全球史的研究方法主要使用跨学科的比较方法,跨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等领域,深入到生态,气候,地理,生物,民族,人种,疾病等领域。从世界整体化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过去和现实。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史有重要指导意义。历史的两个层次:民族的历史和世界性的历史。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历史有开创之功。
· 经济全球化,并不导致文化全球化,也不存在全球化的历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既包括本民族历史,也包括自身眼中的全球史。
·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方式,是一种价值体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进一步形成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环境史
· 美国学者纳什《荒野与美国思想》,首次提出环境史,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环境史是人类与其居住环境的历史联系,是包括过去与现在的连续的统一体。
· 代表作,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史莱夫庞廷《绿色的世界历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 把自然纳入到历史当中,还自然在历史中应有的地位、影响和作用。
· 环境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回答人与环境关系变化的因果律,否则变成一系列时间序列具体事件的堆砌。
· 专业刊物:《环境史评论》和《环境史通讯》
· 环境史研究内容:探讨自然生态的历史;探讨社会经济领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某一国家的环境政治和环境政策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探讨人类的环境意识,即人类关于世界自然资源的思想史。
· 环境史以研究历史上人类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为主,是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继承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是环境史的基本研究方法。还表现出与比较方法,综合分析以及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环境史必须坚持历史叙述的基本特点,落脚点一定是历史学,保持历史学的学科特征。
· 历史哲学
· 思辨的历史哲学(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对前一种历史的概括和描述)和批判的历史哲学(我们现在用它们来构造的叙述和说明:所分析的是历史思维的过程)
· 思辨的历史哲学关心的问题是发现整个历史过程的意义和目的(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本体的哲学)
· 维科,伏尔泰,康德,赫尔德,黑格尔,斯宾格勒,汤因比都属思辨的历史哲学,文德尔班,克罗齐,柯林伍德,亨佩尔,怀特,为批判的历史哲学。
· 批判的历史哲学19世纪末才出现,之前为传统历史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
· 历史是散乱的事件,思辨的历史哲学相赋予历史一条可以理解的线索。
·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 世界历史的八种文化
· 运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用一种文化体系来解释所有的世界文化现象,并试图解决所有问题
· 改头换面地坚持欧洲中心论
· 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通过对各种“文化形态”的研究,加强了对世界历史的宏观认识
· 汤因比《历史研究》
· 26种文明,还剩5种,本质是欧洲中心论。
·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
· 批判的历史哲学,历史完全是一部自由展开的故事。
·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 强调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特殊性|绝对的历史主义
· 柯林伍德
· 历史哲学不是纯粹的哲学,而是以历史的观念为焦点的哲学及其问题。
·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强调任何历史过程都是行动的过程,而行动背后有着思想的推动
· 批判的历史哲学,否认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重新思考历史叙述本身的性质。
·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 7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进入史学领域。
·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向知识的客观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传统观念提出挑战
· 文本之外无他物。根本没有直达文本以外世界的途径,与文本无关的人或文化都无从理解文本
· 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
· 历史叙述之外,不存在任何客观的历史。
· 反对以单一的模式去描述世界历史。
·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两者之间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历史的真实性问题。
·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历史的叙述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历史的真实性不仅需要其内容为真,更需要以叙述的形式作为支撑。相对于整个历史文本而言,形式之真与内容之真,才构成历史文本整体的真实。
· 后现代史学和现代史学对“历史的真实”理解不同。
· 现代主义史学认为,人们正在接近历史的真实,坚信历史是可知的。
· 后现代主义认为,如果历史研究是一种有现实意义的活动,那么研究者就是历史学中使过去和现实相连的根本因素。历史学家的主观性和历史真实彼此融为一体,融合在历史叙述的实践之中。
· 历史文本完成之后,真实与否由读者来决定。人们不因文献更加丰富,便认为史家他的前辈对历史认识更全面,更接近真实。
· 就传统历史而言,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根本问题是,主观认识在历史知识的生成和传播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 在历史认识领域,强调对历史差异的认识,反对以单一的叙事模式来描述世界历史。有助于从认识论上批判历史学中的“西方中心论”
· 推动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开拓微观史学、日常生活史学、心态史学、新文化史等历史研究新视野
· 从后现代主义“摧毁”“解构”和“否定性”等基本理论特征出发,进而从根本上否定历史学的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 否定了历史学的科学性、否定历史矛盾运动的连续性和客观性,宣扬历史虚无主义,进而否定人类历史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