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纪念)糖肆人之旅·第一站——西安

2023-06-11 16:11 作者:闪电幻影之射手  | 我要投稿

0611 前注:本文全部内容均写于五月中下旬,仅代表那个时候的我。原本一直未发,此次以纪念之目的而发出,也将不加任何话题。

或者不知可不可以忽略相关内容,当成普通游记来看……





“看来旅行确实能改善心情,我也好想出去玩啊,已经被憋自闭了。”

——在向大家分享心情之时,一位糖果铺曾如此说到。




前言


这个月过去的那五天假期之前,我便有一个想法:我应该出去到什么地方。

毕竟在洛阳的这几年里,我可以说已经基本上把能去玩的地方都去了个遍,对市区的了解程度也大概算得上和家乡差不多了。即使依然有一些地方没有去过,但我想这些大可以随便找个空闲之时去看看。这大好假期,还是去一些别的地方为好。

不管怎么说,我最好还是要利用这段时间,去一些比较远的地方看一看。

那么去哪里呢?一开始我列了几个备选的目的地,比如郑州、西安或者开封。这些地方有意思的东西都很多,但是到底要去哪里呢?

或者是远在上海的那个大大的四叶草?当然这仅仅是想想而已,而且去这里的机会是需要抢的,我自知这轮不到没有任何准备也暂且不想准备的自己。

于是我便想到了七个月前的事情。那时曾有一个面临着低谷的女孩游历了许多的地方,从长安一直走到了南海。那时曾对着我们这一群被称为“糖果铺”的人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分享着自己的快乐,分享着自己走出低谷的过程。那时我们所有人都为而感到开心。

那么这次就去西安吧——毕竟既然现在我们这些糖果铺不能如往常那样在直播间里见到,那么以旅行的方式来一些特殊的“邂逅”似乎也挺不错。去看一下所游历过的,曾经治愈过的那些风景,去试着体会一下那些心情。

糖宝推荐,不去看看吗?




“真的好漂亮的城市”——钟楼与鼓楼


钟楼和鼓楼一度是我印象中西安这座城市的代表,毕竟这不仅仅是文物,也可谓是一个在市中心的“重量级”地标了。以往,每当我从各种地方看到、想到西安的这个在城市中心保存完好的大钟楼,我就会真切地感到这里真的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的城市。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我来到西安之后第一个去拜访的地方。

我当初来到洛阳市的时候也试图寻找过洛阳的市区里有没有什么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结果后来就是,只找到了一个小得多的鼓楼和一个不大的塔。虽然它们两个确实也是正经的古建筑,但是大多刚刚来到洛阳的人似乎也得是去特地寻找才能找到。(备注:实际上洛阳市区里保存完好的真正的古建筑绝对不止这些,但对外公开开放、大部分人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的似乎就这两个。)

而西安的钟楼和鼓楼却是完全不一样。它们就这样坐落于市中心的显眼位置,向每一个来访者明确地展示着西安这个城市“古都”的身份。


我开始到达钟楼这里的时候是中午10点左右。出了地铁之后是一个环形的地下人行道,在这里走了不长的一段路就看到了一个上面写着“钟鼓楼售票处”的地方,后面排着长长的队。走了一段挺长的距离之后我才找到了队尾,刚刚排上没有多久,就听到了“上午的门票已售罄”的公告。看来我是真的有点低估了大家的热情。

于是我便出了地下人行道,准备先看一下钟楼和鼓楼的外景。

冰糖和笑笑一定也停留过的地方。

我站在路边研究了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去到比较近的地方,来看一下它的近景。结果发现除了买票进入之外似乎离它最近的地方就是这个环岛的外沿……


下午重新放票的时候,我终于成功买到了票并登上了钟楼。

钟楼上的视野当然还是挺不错的。

对面那里就是鼓楼。
一些建筑结构(以上)。

顺便一说,这个钟楼的底座是四个面都开了门的,这在正中间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拱券。类似这样的拱券想必(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见到最多的地方还是在西方的哥特式教堂里。而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上的话,至少我自己之前是没有太多印象的。当然大家如果有知道相关的事情的人可以补充一下。


说起钟楼就不得不提一下曾经挂在这个钟楼里的那个钟,其大名叫“景云钟”,它的声音想必大家都曾经听过——就是春晚上的零点倒计时的钟声。

现在在这里挂着它的复制品。


顺便一提,我之前说实话还一直认为春晚上的钟声是来自于现在挂在钟楼上的那个复制品,但是后来查了一些东西之后发现这个钟声好像真的是来自于正牌的景云钟。总之在知道这一点时,我最多的想法其实也没有太复杂。概括来说就是:它真的很强。


钟楼里面是一个博物馆,展示着很多这座建筑以往使用过的零件。作为一个建筑爱好者,我亦是在这里面停留了许久。不过我并未在这里面拍照。


鼓楼在钟楼的西北方向,相比起有着四角攒尖顶的位于城市中心的钟楼,它的重檐歇山顶便显得朴素了些许。

但它上面挂的两块牌匾倒是非常引入注目。

文武盛地(南)
声闻于天(北)

不过说起来,为什么鼓楼上要写“文武盛地”呢?这一点我一直没有理解……


鼓楼上面有一圈“二十四节气”鼓,每一个鼓上面都写着一个节气的名字,感觉很有意思。

里面同样有一个博物馆,展示了一些与鼓相关的内容。另外我转了一圈之后才发现这里还可以上楼,上去之后里面展示着一些主要是清代的家具。以上我都没有拍照。

补充一张在鼓楼上面看钟楼,顺便感受一下这里的人流量。

钟鼓楼的夜景自然也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一些“来西安不拍等于白来”的东西(?)

相信冰糖笑笑也一定在此停留过并拍下了这样的照片吧。不过不一样的是她们或许确实可以停留,而我真的不行。毕竟在这个时候能抢到这个最近的拍照位置的短暂“使用权”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这个时候钟鼓楼这块区域聚集的人数可以说相当之多,至少可以说是我在西安这几天中见过的最多的人数。


以下是鼓楼夜景。

据说钟楼附近的开元商城里能看见钟楼日落的景象,原本我也想去看看,但第一天忘记了,之后几天下午时分都是阴天,所以没能看到(悲)。


不管怎么说,这里也一定是包括冰糖笑笑在内的所有去过西安的人的共同记忆了。




一个能“吃很多好吃的”的地方——回民街/回坊


其实这个地方多少是有一些特殊的历史背景的,但这里就暂且不提了。


回民街,位于鼓楼北面的一条街,是一条很有名的小吃街。在第一天上午我围绕着鼓楼看着它的外景之时,我就进到了这里稍微的看了一下——确实是稍微看了一下,往其中走了一点点就回去了。

原因嘛,一方面是因为,我一开始看了一下这条街两旁的各个小吃店,发现看到的绝大部分小吃似乎都没有太多特别的,都是一些我在老城十字街经常见到的东西(或许这些东西在全国各地的其他类似的小吃街也都有),暂时没有看到什么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当然,以上只是我往街里走了不到70米且粗略浏览了一下两边的内容之后得出的片面结论,大家切勿当真。)

二是——

不知道冰糖笑笑,如果面对的是这样的回民街的话,还会逛上一天吗(?)


以上是我第一天去回民街的体验,而此时它在我的眼里依然仅仅是一条街……


第二天的时候,我抽时间比较深入的逛了一下,结论是:

首先,这里确实有着很多当地特色的菜与小吃,其中亦不乏一些让我感到很新奇的东西。有一些确确实实是当地的地方特产;也有一些我不确定算不算是当地特产,但是我之前也确实没有在其他的地方见过的东西,比如酸梅粉——而这些东西在这里往往每走一段路就可以看见。同时,这里的街边招牌上“biangbiang面”和“羊肉泡馍”之类的字样应该说还是比较多的,就像在洛阳的老城十字街里“汤”和“水席”一定是招牌上的高频词。它们标志着这里真的是“西安的小吃街”而不是“某地的网红商业街”。

事实证明,像这样的多少有些历史与当地知名度的商业街,其内容的确也是不会仅限于“网红”的仅止于那些“网红”之物的——对于这样的商业街,我的想法就是:你或许可以说它们是“网红”,但如果你用“网红商业街”来概括它,那很多人是绝对会不满意的。

总而言之就是,和洛阳的老城十字街一样,如果想要找一些当地的特色美食,那这里大概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另外一点就是,这里真的不仅仅是一条街!

这片区域整体来讲的话应该叫“回坊”,回民街只是其中的一条最主要的街而已。特别是当你沿着回民街的西侧走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有很多个路口,每一个路口向里一看又是一整条街的小吃摊。而当你走到这些小路中试图走到头回来的时候,就会发现想走到头似乎没有那么容易。甚至很多窄窄的小巷里都遍布着摊位,在每天的人流高峰期亦充满着人。

可以说是完全理解为什么冰糖在这里会迷路,还要看百度地图了……

这里真的不只是一条街……
真的不是……

我后来在这里吃了biangbiang面和羊肉泡馍,也吃了一些当地特色小吃。不过说实话,我在这里购买的最多的东西,是烤鱿鱼、西瓜汁和酸梅汤……




“哇,这是活的人”——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西安市的第二个标志性地标,另一个展示着其古都身份的“重量级”存在。


我最初是从北边的安远门来到城墙脚下的,然后就在城墙的外面找了很久,试图寻找入口。

过了一会我才突然想到:登上城墙的入口怎么可能在城外,肯定是在里面啊……

城墙北大门安远门的北面。

之后我来到了城墙入口的售票处,结果依然是发现这个时段的票已经售罄了,只能买下午的票。

就先看看城墙下方的景色吧。

一种城墙脚下特有的宁静感。

下午,从安远门进入并准备登上城墙。

进入到瓮城里面之后看见安远门这里的人少得不像是五一假期的样子,我一开始还有一些疑惑……

从城楼下面走进去之后是一个“院子”,这里多出来的三面墙就叫“瓮城”。
这上面原本是城楼,但现已不存。对面那个叫箭楼。

看到这个台阶也是理解了为什么笑笑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冰糖笑笑当时是走了半个城墙,但这次我打算走完全程,也就是走一整圈的城墙。


登上城墙之后找了一下并没有发现有什么“推荐游览方向”之类的东西,于是就向左边沿逆时针方向出发。

开始出发的位置和方向。
西北拐角,走到的第一个拐角处。
前方是城墙的西大门——安定门。

城墙上隔一段距离就可以看到写着“你现在的位置是xx号马面”的牌子,据我观察很多人在城墙上描述大概位置或是指定地点一类的就是以此为参照。马面实际上就是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向外凸出的区域,主要用途包括加固城墙、方便射击和观察等。这里的每一个马面上都可以看见建筑的台基和梁柱的痕迹,但这里的这些“望楼”大多似乎都没有保存下来。不过也有一些保存下来的。

前面就是一个在马面上的“望楼”,拍摄位置是永宁门东部。

城墙上的这些城楼给我的感觉就是更加的有历史感。

西大门安定门的箭楼。
安远门箭楼上的牌匾,古城第一门。

顺便一说,这上面的很多后来修缮之时更换的砖上都刻着年份和名字,算是保持了“物勒工名”的传统——其实我也不是很想这样说,因为类似这的规定早已经是现代工业体系中很多地方的基本要求了。更早的那些砖上我相信也是有的,但大概因为磨损等等的原因已经很难看清了吧。


走到永宁门的位置时,距离走上城墙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但依然可以感觉到这个位置的人数明显增多了。这个时候我看了一下才发现,实际上永宁门的入口是直接连着地铁站出口的,所以似乎大部分游客都是从这里上的城墙,亦不例外。之前我还一直以为她们是从这里下城墙的……

在这里可以看见远处正对着的大雁塔。

这附近有一个挂着祈福的牌子的地方,我便在上面写下了这样的话:

后来发现写错了几个字,导致上下联出现了同样的字,难受。

这句话其实作为一句普通的祈福也未尝不可吧……


走到城墙东面的时候,天空也已然处于快要进入夜晚的状态,城墙上逐渐亮起了灯。

城墙上的西安夜景,特别是城墙里的老城区的夜景也算得上是西安市的一道独特风景了。在城墙里靠近这一块的区域有着很多看起来带着一些古色古香的住宅。


回到接近起点的位置时已经接近20点。这里也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面皮”站——它建的离城墙这么近想必也是有旅游方面的考虑的。据说甚至可以在城墙上看火车……
对面就是钟楼。

总结一下就是,如果你想看一下这里的古都风情和老城风景,就来步行走一圈城墙吧——记住一定要步行。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大雁塔


大雁塔,西安市的又一个地标。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提到这里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里是进士题名的地方。

实际上这个塔是一座寺庙中的佛塔,主要是保存佛经之用。要先买票进入寺庙,再买票上塔。


不过当我走在大雁塔北广场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了。

寺庙内景以及大雁塔的近景。这里的门口也是排着特别长的队。

在我距离它还比较远的时候,我就能够很显然地感受到,它的高度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日常所说的“七层楼的高度”——事实上也确实不是。

而当我进入到塔的周围近距离看到它的时候,我的第一想法就是,它确实比我所想象的要大,也要高。它的第一层面积就比我想的大——或者说,其高度与宽度之比例比我想象中的要小很多;再加上其逐层向内收的结构,站在它脚下向上仰望的时候就总是有一种“这个塔好像没有那么高”的错觉。

它的宽度会给人一种“没有那么高”的错觉。

进入内部之后,首先看到的是正门两边刻在石板上的各种内容——本来以为会有一些题诗,但其实大多是与佛经相关的。


而真的走进去之后,实话说,第一个吸引到我的是这个:

随后就开始向上走。

由于这座塔是逐层内收的结构,越是向上走,楼梯就越窄,梯级也越来越小,大致同样的人数也变得越来越“多”,走得也必须越来越小心翼翼。到了顶层之后,就可以说已经基本没有什么能让人站着看风景的空间了……


不知道冰糖笑笑当时是不是从容的走到顶楼,并放松着心情看着窗外的风景。但我是不可以如此了,只能在窗口拍张照,然后很快离开。

古人在此感受到的是山景与山风,而我们看到的是城市风光。

不过有一点依然很不错,当时外面的天气还是比较热的,但塔内因为空气对流(可能)的原因,能感受到从塔中贯穿而过的清凉的风。在这清风之下俯瞰着窗外的风景或许也是一件很治愈的事吧……


出来之后,我特别关注了一下之前看到的塔的结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国古建筑多是以木质结构见长,而砖石结构基本上不是陵墓和桥梁,就是作为基座而存在的;但这座塔大概可以说是展示了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又有趣的运用纯砖石结构的方法,或许可以算是一种我们的前人对砖石结构的独特理解?(备注:本人相关知识有限,此处纯属我个人理解,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另外,在这附近每当有风吹过,就可以听到阵阵铃声。在这里留意了一下这铃声的来源——塔身每一层的四个角上都挂着一个风铃。

整座塔因此也增添了一些细腻温柔的气质。

如果说这里有什么与“雁塔题名”相关的东西的话,那我所能找到的就是这座塔旁边立的一些石碑了。其中一座石碑上所写的标题是“辛酉举人题名记”,而另一座石碑上的内容我并没太看清楚。由于玻璃护罩上的反光有些明显,所以在此不放照片。




(可能是)冰糖笑叔“看到阿飘”的地方——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坐落于城墙内侧,永宁门东部的位置,可以说是一座在城墙脚下的博物馆。它所在的这个位置(所谓的“城墙脚下特有的宁静感”)再加上它附近的树荫,不知为何多少让它有了一点僻静的感觉,即使它完全不是真的位于什么僻静的位置。

上面写的是“孔庙”。

从大门进入之后,首先来到的是一片盖满了树荫的园子。大概这种感觉就是这里的基调了吧。

再走过一道门,就算是来到了碑林博物馆的正式区域了。


首先看到的就是放在右手边的,钟楼上的那座“景云钟”的正品。

看不看春晚另说,但对于那个声音的记忆也算是已经成为我对春节的记忆之一部分了。其中甚至包括在冰糖的直播间里跨年的某一年。
所以它的来源现在就在这里。

最值得一提的自然是上面的铭文。

这个大钟是禁止出境展出的国宝级文物,也是出于保护之目的被移到这里的,可以说非常的重要了。


这些亭子叫做碑亭,里面立着一块石碑,但它们都没有对游客开放。


继续往前走,在一个挂着“碑林”二字的亭子之下,是这里的另一个国宝级文物。相信不少人都曾在电视节目里见过它。我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在班里放过关于它的节目。

这一块大碑体由四块碑石合成的,上方还有一个刻着云纹的顶,看起来似乎和下方的四块石碑并不是一个整体。在这里我试图思考它们曾经到底是以一个怎样的结构被组合在一起的……


再向后走就是各个展室。不过我来到这里的时候一号展室并没有开放,所以直接绕过去从二号展室开始参观。


不过事实上在进入展室之前,每一间展室的外墙上贴着的众多石板就已经很有信息量了。

虽然作者是清代的,但这些文字有点疑似是金文。可能那时候的人就有这样的“古风情结”(?)

第二展室有着许多我熟悉的名字。可以说那些常见于各种书法字帖上的碑印有绝大一部分都可以在此找到其原本。在这里我“圣地巡礼”了一下我一直以来在字帖上所临摹的《多宝塔碑》的原件。


之后的内容难以完全描述。总而言之就是:这里大概是目前我来过的信息量最大的一个地方了。

展厅里的大概画风是这样的……
关中八景图。
魁星点斗,一个很有特点和想法的书法作品。
所以说古代人也不仅仅会用纸来绘画,也会把画刻在石头上。
实际上是一个古代的旅游地图,上面标着很多路线和文字注释。
也可以在石头上画平面图。

每一个展示的门前都有一个院子,两边的墙上都放着许多的墓志(就是刻写有墓志铭的石板)。不知道所说的“周围都是陵墓”是不是指这个地方?当然也可能说的是展室里的那些碑,但实际上它们大多和墓没有什么关系。

这上面出现了印象中非正式场合才会用的重复记号,而且字体看起来也特别随意,或许有些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个太严肃的东西……

准备离开的时候,天气变得阴了起来,僻静的感觉又多了几分。其实我感觉不论如何,这种僻静的感觉都是很适合这里的。毕竟这里本身也就是一个有着近千年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不知道用这个词合不合适)……

总而言之,与其说是“见鬼”,这里给我更多的还是一种宁静感。具体而言,是那种类似于图书馆的宁静感……




“人的生命真的是很神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虽然西安这座城市在市区里的地标很多,但如果说有什么是能被人称为来到这里不得不看,“不看等于白来”的,那想必一定就是这里了。


不过我与门票的故事说实话并没有那么顺利。最后的结果就是——只买到了假期最后一天的票。由于返程的火车是下午出发,所以(由于我自己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只有一个上午的游玩时间了……

因此最后一天,我在早上六点起床,之后也放弃了原本赶早班地铁的打算,而是打了辆出租车。

到达的时候,发现博物院依然没到开门时间。门前也已经聚集了一些人,但是并不算太多。

而当我进入之后,我就立刻感受到了一个我这次清晨过来赶门票所带来的一个好处:

事实证明,只要你来的足够早,即使是在“黄金周”也完全可以得到总统位置。

这真的是五一假期会出现的人流量……

一号坑是最有名的一个坑,也是大家最熟悉的那些兵马俑的图片的来源。


冰糖曾经描述的见到它们时的感觉是:“和这些几千年的东西四目相对”,不过于我而言,它们给我的感觉相比起“四目相对”,更多的是“俯观”着它们这个整体。看着它们我不知为何想到了《三体》里的人列计算机……

大刘应该也是看过这个景象的。

另外,这个地方实际上曾经也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地下室。这一点也是我亲眼看到之后才知道的。

前面这个就是它的大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用木头搭建的结构。
这里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地砖。这些砖是完全顺着铺的,而不是现在习惯的错缝铺法。

一号坑的后半段是正在发掘中的区域,摆着很多考古用的工具。这一整块区域都是禁止拍照的。在最后面摆放着一些(或许是)刚刚发掘并修复没多久的陶俑。它们不是被放在“坑”里的,而是立在和游客所在的平台差不多的高度。这里也就是冰糖所说的“感应到泥塑中的灵魂”的地方……


从一号展厅后面的出口走出去之后是三号展厅,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三号坑是规模最小的一个。

这里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夯筑痕迹,也就是说这些土墙都是建出来的而不是挖出来的。

从三号厅的出口走出后就可以到达二号厅了。


如果说前两个展厅的重点都是兵马俑,那这里的重点就是这些兵马俑所在的这个地下室的结构。

这些如波浪一般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盖在上面的木质顶棚;同时这里也可以看到木头立柱的痕迹。

不过这个展厅的一侧也特别的展示了几个具体的兵马俑,这里倒是真的可以和它们“四目相对”了。

哈!哈!哈!

走出之后可以前往一个叫做“文物陈列馆”的地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去看的时候那里真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些空的展示柜,上面甚至还留着标牌。曾经这里有过一个很有名的铜车马,现在也搬走了……


在这之后我又回到了一号厅。此时的人流量已经开始接近大家印象中的旅游高峰期的样子了。

这个博物院实际上有两个部分。除了这些展示厅外,还有东边的丽山园,也就是秦始皇的陵园。但现在当然是不能去了。


另外这里的环境确实很不错,也难怪秦始皇会把陵墓建在这里。




一条有意思的商业街——大唐不夜城


大唐不夜城位于大雁塔南边的中轴线上。这里其实说到底就是一条商业街,但应该说这里的氛围和主题营造是实打实的,算是一条优秀的“主题商业街”。

实际上这里的名声很大一部分也要归功于这里的各种演出——相信很多游客来此正是为了这些。但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室外的)演出已经全部结束了,我也没有第二天为此特别来一趟的兴趣。

不过走到最北端可以看到大雁塔的夜景。这里也有很多人和大雁塔合影。

但不管怎么说,这里毕竟也是一个“很多游客都会来,冰糖她们也一定来过”的地方。于我而言以“来一下这样的地方”的名义打个卡,顺便感受一下气氛,也是不错的。




我与建筑的一些事——大唐芙蓉园


现在的大唐芙蓉园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主题公园而已,它甚至不是在曾经的芙蓉园的原址上重建的。

而我这次来这里的主要目的就是来看一下这里的那个叫“紫云楼”的建筑。


虽然这个楼当然也是现在重建的,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因玩mc而起的)建筑爱好者,当时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它的时候,就对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然准确的说我首先看到的并不是照片,而是有人在mc里的制作。而这也使我开始接触中式建筑,并开始去了解它的造型与结构。所以我此次来到西安之后就一直想亲眼看一下它。


不过我进入园区以后发现紫云楼附近的区域似乎是在修些什么东西,被封了起来。

不然的话这段或许也不会只有这么短了。

一些远观。




关于饮食


biangbiang面与羊肉泡馍


没有充分拍到面条本身的样子,不太好……

在我刚刚吃到这个biangbiang面的时候,我是感觉有一点疑惑的。

一开始我是这么想的——这东西真的是“面”吗?它为什么不叫“面皮”?

之后看了一下,发现这个东西它还真的就叫“面”,甚至当地也称其为“像裤带一样宽的面条”。

所以到最后,我也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它会被归类到“面”而不是“面皮”里。


总而言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这宽宽的面条。这给了它一些独特的口感,让人感觉不太像是在吃面条。当然,这样的面“条”也使得它更加的容易入味。


羊肉泡馍其实并不是把馍放进羊肉汤里泡,而是用掰(或者切)成细碎的馍丁和羊肉一起煮。而其在此之上也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调料,不过我所点的这份是没有多加什么调料的。

由于是和馍丁一起煮的缘故,它的汤汁里充满了淀粉,造就了一种比较浓稠的口感,这让我这个吃惯了羊肉配清汤(指汤的质地和口感,不是指口味清淡)的人有了一种很新的体验。同时吸入了汤汁之后馍的口味也变得没有那么单调,和直接用饼蘸汤吃相比也变得更多了一些“融合感”,也就是一种馍丁和汤汁两者的口味融为一体的感觉。


甑糕与镜糕


甑糕和镜糕其实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甑”这个字在《新华字典》里给出的读音是zèng,但后面加了一句:旧读jìng。

同时事实上当地的很多人也将这个字读作jìng;再加上这两种东西在回民街常常是一起出现在同一个摊子上,而大多数相关的摊子上面都是只写着“甑糕”。如此一来会分不清它们两个也是就一件完全正常的事了——冰糖她们似乎也是没有完全分清这两种东西。

据某知名西安vup的描述,这东西“和八宝饭差不多”……

甑糕是一种用红枣和糯米制作而成的糕点,经常是被装在一个大桶里来售卖。这里面的红枣已经有那么一点近似于“酱”的状态,可以说已经渗入进了糯米中,使它们的口感有一种“交融”的感觉,而不仅仅是“放了红枣的米糕”。

顺便一说,这东西的份量是真的很足。这一份吃下去就感觉已经不需要再吃饭了。


其实这东西我在洛阳也吃过。

而这个东西应该叫做镜糕,它是将糯米粉放入一个非常特别的器具里蒸出来的。蒸出来之后插上竹签拿出来,抹上酱(一般是玫瑰酱或者果酱),拍上糖和花生碎,就成为这个样子了。

这个东西正面看的话可能确实会给人一种“只是一片薄饼”的感觉,但实际上它的厚度并不小,是一个圆锥台形。不说“份量很多”吧,至少“饿了还想去吃”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酸梅汤


“长安,这座古老都市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对传统的敬畏与推崇……”

“随便买的”有满分文案还画着漫画的酸梅汤。

这家酸梅汤事实上是当地的一个非常有口碑的品牌。现在其开有几家店,都在回坊的小街里,但即使如此也不影响它的受欢迎程度。上午九点多的时候走在小街里就可以看见它的店门前排着挺长的一个队,和周围形成了算得上明显的对比。

另外在我们这次,这个店家也并不是从冰箱里直接拿出来一瓶给我的,而是打开了放在冰柜里的一大桶酸梅汤,现场倒进了杯子里,倒是也能看出来这些酸梅汤确实是自己熬的。

冰糖笑笑她们真的是“随便买的”吗……


带着小饼干的冰淇淋(?)


这个东西也是来自当地的一家比较有名的店,其连锁店在全市范围内都有。

标题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我也不确定这个东西可不可以叫做冰淇淋。其实应该说它的口感更加的接近冰沙之类的东西。


两个球是可以自选的,有很多口味。选完之后可以自选配料,这个饼干就是。除了这个饼干以外还可以选择其他很多种类的配料。

不过我当时看到的配料里只有这一种这样的饼干。之后又看了一下发现那套西安地标建筑饼干他们也有单独售卖(事实上这套饼干似乎在网上也挺有名的),问了一下结果说是一盒158,放弃。




未能前往的地方


陕西历史博物馆

由于在假期刚开始的时候这里的门票就已经预约满了,所以这次我没能前往。


华清宫

它的入口就坐落于去兵马俑的路上,那里也写着类似“先看华清宫,再看兵马俑,不走回头路”之类意思的标语。甚至我乘坐的出租车经过那里时司机也习惯性的问我要不要去看华清宫。但是受时间所限也就不能去参观了。




其它的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在城墙里的某处随便走走看到的普通小塔——宝庆寺塔。
西安的国民汽水。

西安地铁的每一站都有一个独特的logo,让人很有收集欲。




结语


关于我该怎么描述这次旅行的性质的问题,我想了挺多……

这既是一次我个人的旅行,也是一次从我个人来看,多少带着一些“巡礼”性质的旅行。虽然我也不太清楚称这为“巡礼”是否合适。

但不管怎么说,这大概可以算是我的第一次“带着个人目的的旅行”。虽然依然做不到像她们那样“说走就走”,还是得迎着假期的人流高峰。

或许也可以说这是为了我的一些期待吧。

愿大家永远开心。




参考资料


BV15D4y1y7bo

BV18D4y1z7b4

以及各个相关b站动态。

(纪念)糖肆人之旅·第一站——西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