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国风云3 基督教派别科普(上)

2020-11-12 21:59 作者:一条关白  | 我要投稿

东正教/正教会(𝕺𝖗𝖙𝖍𝖔𝖉𝖔𝖝𝖞)

斜十字架常常被误解出自拜占庭时代的东正教标志,事实上下方斜十字又名俄罗斯东正十字,是伊凡雷帝在1551年才开始使用的标志,拜占庭版本的斜杠向上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徽章

                自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和380年狄奥多西一世、格拉提安与瓦伦丁尼安二世共同颁布萨洛尼卡敕令以来,基督教就一直是罗马帝国及后来的拜占庭帝国国教。在经历了两次尼西亚会议、三次君士坦丁会议、迦克墩会议和以弗所会议共计七次大公会议后,确定了以三位一体(𝕿𝖗𝖎𝖓𝖎𝖙𝖆𝖘)、上帝之母(𝕯𝖊𝖎𝖕𝖆𝖗𝖆)、基督二性(𝕯𝖞𝖔𝖕𝖍𝖞𝖘𝖎𝖙𝖎𝖘𝖒)、教会四特征(至一、至圣、至公、使徒所传,𝕺𝖓𝖊、𝕳𝖔𝖑𝖞、𝕮𝖆𝖙𝖍𝖔𝖑𝖎𝖈、𝕬𝖕𝖔𝖘𝖙𝖔𝖑𝖎𝖈)等为核心神学理论。在圣事上,正教会并不像公教会那样严格规定圣礼数目,但总体上还是与公教会一样遵照着洗礼圣事(𝕭𝖆𝖕𝖙𝖎𝖘𝖒)、坚振圣事(𝕮𝖍𝖗𝖎𝖘𝖒𝖆𝖙𝖎𝖔𝖓)、圣体圣事(𝕰𝖚𝖈𝖍𝖆𝖗𝖎𝖘𝖙)、忏悔圣事(𝕮𝖔𝖓𝖋𝖊𝖘𝖘𝖎𝖔𝖓)、婚姻圣事(𝕸𝖆𝖗𝖗𝖎𝖆𝖌𝖊)、圣秩圣事(𝕳𝖔𝖑𝖞 𝖔𝖗𝖉𝖊𝖗𝖘)和傅油圣事(𝖀𝖓𝖈𝖙𝖎𝖔𝖓)七大圣礼。另外正教会内部将禁欲行为视为美德,遵照帕科缪(𝕻𝖆𝖈𝖍𝖔𝖒𝖎𝖚𝖘 𝖙𝖍𝖊 𝕲𝖗𝖊𝖆𝖙)在埃及科普特群体中创立的集体禁欲生活设立隐修制度,为那些远离俗世全身心侍奉上帝之人提供庇护和支持。

        在庞大的帝国中进行宗教管理并非易事,因此依据查士丁尼《国法大全新律》.131(𝕹𝖔𝖛𝖊𝖑𝖑𝖆𝖊 𝕮𝖔𝖓𝖘𝖙𝖎𝖙𝖚𝖙𝖎𝖔𝖓𝖊𝖘.131)的设想与昆尼色克特会议认定,帝国设立以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条克和耶路撒冷为核心的五大牧首区,牧首凌驾于其他地区主教之上,并将帝国之外诸如萨珊的聂斯托利教会/东方亚述教会(𝕮𝖍𝖚𝖗𝖈𝖍 𝖔𝖋 𝖙𝖍𝖊 𝕰𝖆𝖘𝖙)打为异端。其中以统领东方基督教为名义的君士坦丁堡勉强和依靠着教宗至上/罗马主教至上(𝕻𝖆𝖕𝖆𝖑 𝖕𝖗𝖎𝖒𝖆𝖈𝖞)名义的罗马平起平坐,将其他三处压在身下,阻碍了原本五大区相互制约平衡的设想。之后的伊斯兰入侵又让亚历山大、安条克和耶路撒冷沦陷,五大牧首区名存实亡,而剩余两区的紧张关系最后导致了东西教会大分裂。就和最初那样同罗马帝国一荣俱荣,东正教最后也随着东罗马的衰微一损俱损,好在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改信,靠依附着新生的基辅罗斯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帝国,东正教还留有自己在基督教世界的一席之地。

P社又一次使用了中世纪不存在的东西,超越时代的斯拉夫十字


天主教/公教会(𝕮𝖆𝖙𝖍𝖔𝖑𝖎𝖈𝖎𝖘𝖒)

拉丁十字
圣座的标志,金银钥匙象征圣伯多禄的天堂之钥,代表教宗的位权;三重之冠象征教宗“众王之父”、“世间总管”、“耶稣代理”的权力;王冠之上的金十字代表耶稣为最高权威

        作为如今信众排行第二的宗教(第一是伊斯兰逊尼派),天主教在总体上沿用了东正教的神学理念和教义,在圣礼上严格规定为七大圣事,并且限定傅油圣事仅用给生命垂危者,不同于正教会认为的既可用于病人也可用于常人。在圣秩圣事上,公教会坚称基督已将天堂之钥交予首任教宗(𝕻𝕬𝕻𝕬)圣伯多禄(𝕾𝖆𝖎𝖓𝖙 𝕻𝖊𝖙𝖊𝖗),教宗统领圣座(𝕾𝖆𝖓𝖈𝖙𝖆 𝕾𝖊𝖉𝖊𝖘),圣座领导众主教,而不是正教会所宣扬的五大牧首平等互利。在隐修制度上,正教会和公教会并无大异,但是得益于正教会独特的周边政治环境,成为修士的并不只有平民,贵族们有时会为了预防后继者问题,而将不受欢迎的继承人送入修道院。

        正教会起初也是依附于罗马帝国的宗教组织,接下使徒圣伯多禄的遗产在西部帝国管理教会。但是随着5世纪危机的天灾人祸,西帝国在信奉阿里乌斯派(𝕬𝖗𝖎𝖆𝖓𝖎𝖘𝖒)基督教的蛮族手中分崩离析,面对现状教宗找到了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一世(𝕮𝖍𝖑𝖔𝖉𝖔𝖛𝖊𝖈𝖍𝖚𝖘)作为自己新的靠山,后者通过皈依天主教避免了日耳曼统治者和本地天主教徒间的宗教冲突,其他的蛮族王国诸如西哥特和伦巴第等也纷纷效仿。在此期间虽然查士丁尼再征服,让正教会短暂经历了一段拜占庭教宗时期,但大瘟疫和伊斯兰最终让东帝国永远失去了半岛和基督教的控制权。在摆脱罗马帝国的阴影后,教宗在世俗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尤其是在丕平(𝕻𝖊𝖕𝖎𝖓 𝖙𝖍𝖊 𝕾𝖍𝖔𝖗𝖙)进军伦巴第后用罗马涅换取法兰克王位后。在此之后,正教会随着东帝国的衰微而暗弱,而公教会依靠西欧的新兴王国与黑暗时代的结束日渐兴旺,最终两派在1054年原本用于和解的会议上互逐教籍,东西教派大分裂。讽刺的是互逐教籍最初一段时日,两边关系并未因此发生重大变化,在1095年阿莱克修斯一世(Ἀλέξιος Κομνηνός)向乌尔班二世(𝖀𝖗𝖇𝖆𝖓𝖚𝖘 𝕴𝕴)求援介入拜占庭—塞尔柱战争,依靠突厥人压迫巴勒斯坦基督徒的理由,拉开了天主教武装收复圣地的序幕。


科普特正教会(Ϯⲉⲕⲕⲗⲏⲥⲓⲁⲛⲣⲉⲙⲛⲭⲏⲙⲓⲛⲟⲣⲑⲟⲇⲟⲝⲟⲥ)



旧科普特十字,可以看出和古埃及的T形十字章十分相像
新科普特十字,四个单词连在一起就是,基督耶稣上帝之子

        科普特正教会的历史远长与罗马帝国接纳基督教的历史,该派被认为是《马可福音》的作者圣马可(𝕸ā𝖗𝖈𝖚𝖘)在公元42年亚历山大里亚传教时创立,同时创立的还有最早的教理学校亚历山大里亚教理学院(𝕮𝖆𝖙𝖊𝖈𝖍𝖊𝖙𝖎𝖈𝖆𝖑 𝕾𝖈𝖍𝖔𝖔𝖑 𝖔𝖋 𝕬𝖑𝖊𝖝𝖆𝖓𝖉𝖗𝖎𝖆)。亚历山大里亚教理学院不仅仅教授神学,还有科学、数学与人文方面的知识,培育出许多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在迦克墩会议前,科普特正教会一直在埃及地区蓬勃发展,科普特这个词最早就是特指信奉基督教的埃及人,3世纪时期埃及基督徒间开启兴起修道院运动,帕科缪就是的翘楚人物,后来著名的阿里乌斯派也是从亚历山大的教理辩论中为人所知。在4世纪时科普特派向南传播成为阿克苏姆的帝国国教,并在后来分化为两大自治教会,埃塞俄比亚正统台瓦西多教会(𝕰𝖙𝖍𝖎𝖔𝖕𝖎𝖆𝖓 𝕺𝖗𝖙𝖍𝖔𝖉𝖔𝖝 𝕿𝖊𝖜𝖆𝖍𝖊𝖉𝖔 𝕮𝖍𝖚𝖗𝖈𝖍)和厄立特里亚正统台瓦西多教会(𝕰𝖗𝖎𝖙𝖗𝖊𝖆𝖓 𝕺𝖗𝖙𝖍𝖔𝖉𝖔𝖝 𝕿𝖊𝖜𝖆𝖍𝖊𝖉𝖔 𝕮𝖍𝖚𝖗𝖈𝖍)。后来迦克墩会议认定基督二性,基督一性论被认定为异端,以科普特正教会为首的东方正统教会(𝕺𝖗𝖎𝖊𝖓𝖙𝖆𝖑 𝕺𝖗𝖙𝖍𝖔𝖉𝖔𝖝 𝕮𝖔𝖒𝖒𝖚𝖓𝖎𝖔𝖓)拒绝承认会议结果,坚称基督一性为正统教义。在埃及被伊斯兰攻陷后,战争的破坏让本地科普特人苦不堪言,连亚历山大牧首都被迫从亚历山大里亚迁往开罗,战后科普特信徒还被迫缴纳高额吉兹亚税(جِزْيَة),但在十二世纪末埃及伊斯兰化之前(得益于什叶伊斯玛仪派无能的传教能力),科普特派一直在埃及宗教中占据主导地位。


亚历山大里亚教理问答实质上就是指教理学院

亚美尼亚使徒教会(Հայ Առաքելական Եկեղեցի)

亚美尼亚十字,因为特色的三叶边缘也被叫做开花十字
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宗主教牧徽
亚美尼亚十字石十字,是中世纪亚美尼亚基督教艺术代表性标志

        亚美尼亚使徒教会是第一处官方基督教机构和第一批合法基督教组织,最早将基督教传入此地的是十二使徒中的圣巴塞洛缪(𝕭𝖆𝖗𝖙𝖍𝖔𝖑𝖔𝖒𝖆𝖊𝖚𝖘)与圣达陡(𝕿𝖍𝖆𝖉𝖉𝖆𝖊𝖚𝖘),二人同时还是亚美尼亚主保圣人。在梯里达底三世“伟大者”(Տրդատ "Trdat")统治时期,在经历了对额我略“启迪者”(Գրիգոր Լուսավորիչ)十三年的监禁酷刑后,结束了对基督教的迫害转而将其立为国教,建立亚美尼亚最早的基督教教堂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Էջմիածնի Մայր Տաճար)。后来随着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合法化,亚美尼亚教会参与到罗马基督教体系中,隶属于凯撒里亚(Καισάρεια)主教,吸收了拜占庭教会礼法和安条克叙利亚礼法,产生自己的亚美尼亚礼法。5世纪前亚美尼亚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使徒教会的教士们通过学习希腊语与叙利亚语让《圣经》本地化,405年神学家梅斯罗普·马什托茨(Մեսրոպ Մաշտոց)发明亚美尼亚字母并将《圣经》翻译为亚美尼亚语。对于大公会议,使徒教会一直积极的参与教义讨论,但是在迦克墩会议上,使徒教会的核心教条受到了挑战。迦克墩会议后,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作为东方正统教会的一员,继续坚持基督一性理论。圣礼方面,使徒教会与正教会公教会有着许多共同点,像是使用的主教冠样貌出奇相似,但是使徒教会并会不使完整圣像,而是用一种绘有十字架或圣像的圣纱布做替代。



这次P社起码用对了标志

海岛基督教/凯尔特基督教(Críostaíocht)

凯尔特十字架
装饰有三叶结的车轮形凯尔特十字

        一般情况下,海岛基督教被认为是一支爱尔兰本土化的天主教教派,19世纪时许多人会给海岛基督教强加上“凯尔特教会”(Celtic Church)的称呼,将其与罗马的公教会割离,但历史学家和信徒更愿意称呼他们为“孤立派基督教”(Insular Christianity)。凯尔特基督教总体上沿用了天主教的系统和教义,但很多地方比起天主教更为宽容,像是反对教会威权和教宗至上理念、更为接纳女性、亲近自然、融入凯尔特多神教内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海岛基督教并不像后来的抗议宗,他们反威权但不反教宗与教会本身,相反他们和欧陆的其他地方一样尊重罗马(简单来说就是反对教宗在世俗上的权威,但尊重教宗在属灵上的地位)。在神职人员上,凯尔特基督教尤为强调修道主义,使用严格的圣高隆邦规章(Rule of Saint Columbanus)而不是圣本尼迪克特(𝕽𝖊𝖌𝖚𝖑𝖆 𝕾𝖆𝖓𝖈𝖙𝖎 𝕭𝖊𝖓𝖊𝖉𝖎𝖈𝖙𝖎)规章来管理修士,本地教区领袖并不是主教而是修道院主持,甚至有人认为在爱尔兰修道院已经取代了教堂的作用。海岛基督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守旧”,许多地方会沿用《旧约》的说法,像是复活节日期计算和大量使用希伯来语,在苏格兰的海岛基督教还出了类似猪肉禁忌的情况,以至于在中世纪早期海岛基督教的神职人员屡屡被指控犹太化。

        海岛基督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世纪到2世纪时的英格兰基督徒,在经过5世纪撒克逊人入主不列颠后,本地基督徒被迫前往康沃尔、威尔士和布列塔尼。在之后的一百年里英格兰的基督教势力日渐甚微,但威尔士却迎来了“圣徒时代”(Age of Saints)在这里流亡者的带领下基督教化,布列塔尼紧随其后,但康沃尔因为记载缺乏具体改信时间模糊,而圣帕特里克(Pádraig)和圣斐尼(Fionán)接下了帕拉迪乌斯主教未尽的事业前往爱尔兰。圣帕特里克在爱尔兰的活动可以算得上与死神赛跑,他曾在十六岁时被盖尔人俘获,六年的奴隶生涯里他皈依基督教并决心为此地带去救赎,在逃回英格兰并在欧陆学有所成后,他返回爱尔兰践行自己的诺言,在这里他和本地德鲁伊相互竞争,一边四处游历一边为贵族们传教,据说圣帕特里克一生为数千人受洗过。在爱尔兰基督教化后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游离于混乱的欧陆之外,本地基督教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并反哺在苏格兰的传教事业。

P社偷懒日常,海岛基督教的标志是天主教换色

克尔斯蒂亚尼/波斯尼亚教会(Црква босанска)


        波斯尼亚教会,或者说克尔斯蒂亚尼(krstjani,波斯尼亚语中为基督徒)的了解人们知之甚少,已知的特点有使用斯拉夫语进行礼拜、教会不参与除葬礼以外的世俗事务、有着相当数量的流浪教士戈斯蒂(gosti)等。教会由有一位叫德捷(djed,意为祖父)的主教领导,并拥有一个十二人议会斯特罗尼奇(strojnici)。波斯尼亚教会最出名的著作是1404年的《哈瓦的手稿》(Хваловрукопис),全篇由波斯尼亚西里尔字母和格拉哥里字母写成,是重要的格拉哥里语研究资料,手稿中的神学象征与正统教会有着很大区别。在一些早期研究中,波斯尼亚教会被认为是本地波格米勒派(Богомилство),要么是某种诺斯替宗教或摩尼教,但后续的研究中并没有在教会原始手稿中发现诺斯替学派二元论痕迹。

        波斯尼亚教会的诞生充满戏剧性。自9世纪基督教传入巴尔干后,伊利里亚就一直处于很尴尬的地位,作为正教会和公教会交界处,北方克罗地亚与达尔马提亚受罗马管辖,而南部塞尔维亚地区是君士坦丁堡的地盘,夹在两者间的波斯尼亚名义上由公教会管理,但由于本地教会组织薄弱外加地理环境恶劣,天主教势力无法在此地进一步发展。之后因为东西教会分裂,波斯尼亚彻底成为空白区而不是设想中的两派结汇地,这就给了那些相对离经叛道的教派崛起机会。在1252年,依诺增爵四世(𝕴𝖓𝖓𝖔𝖈𝖊𝖓𝖙𝖎𝖚𝖘 𝕴𝖁)将波斯尼亚教区划给匈牙利激起了波斯尼亚基督徒的愤怒,因为1225年的波斯尼亚十字军,曾让本地人饱受匈牙利入侵者之苦,所以波斯尼亚人拒绝服从匈牙利人的任命并直接宣布断绝与罗马的联系,组建起属于自治教会,这就是波斯尼亚教会的正式诞生。波斯尼亚教会从中世纪后期与罗马和解后便开始衰落,最终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销声匿迹。


波斯尼亚教会没有一种自己独有十字架样式


王国风云3 基督教派别科普(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