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德,〈最近中國宗教史中的女性問題〉摘要

李貞德,〈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1994.6。
本文主要介紹當時台灣地區學界近十年(1994年)來關於婦女與宗教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為將女性視作為崇拜對象(神祇),以及女信徒、女性崇拜者等兩方面的研究,又以前者的數量較多。關於女性崇拜對象的研究,大都環繞其性別角色的特徵轉變為主,比方說于君方關於觀音形象的研究,觀音形象受到佛教中國化影響由男轉女,並且在民間信仰中被賦予傳統家庭倫理的生平,並且在實際的信仰活動中,受到進香者、造像者、寶卷與神蹟故事的互動,使得觀音形象雜揉各地觀音信仰的特徵,並且加以鞏固與流傳。不過李貞德也指出觀音的女性化不止於外貌上,而是其神話所使用的母題必須使用傳統中國文化中對於女性的規範,也就是說孝女、貞婦、慈母等敘事透過觀音崇拜被表現出來。古正美則是透過佛教教義對女性觀念的變化,從女人身心不淨到「無男無女」的平等觀,進而說明觀音女性化的緣故,並且將武則天下令修築的盧舍那大佛,看作在佛像造像史上觀音女性化的突破。同樣是女神信仰,則又可從李獻璋的媽祖研究來看媽祖信仰的代增添華,但李貞德也指出當時關於媽祖研究,忽略媽祖 (女巫) 作為社會邊緣人的角色,與從單身女子如何變成帶有母親形象的神明;以及後來黃美英的研究中忽略男女信眾如何看待媽祖地位的提升。再來就是關於洪美華關於無生老母及其形象的研究,女性形象可能來自於人類對於母愛地追求,以及女教首強調女神形象有關。
接下來是關於婦女的宗教活動,主要是以佛教與無生老母信仰為主,透過李玉珍的研究可見,女性作為宗教事業的參與者(比丘尼),隋唐以來是不斷被男性神職人員所打壓的。根據邱仲麟的文章到了元明時期比丘尼又被列入三姑六婆中,成為在男女之防下能夠跨越內外之防,並進入私領域的人物,自然也會引起社會的不安。除了女性出家人外,婦女的宗教活動也包括一般女性的宗教生活,這部分最明顯的是受到佛教教義影響想脫離儒家父系家庭觀念的獨身不婚者,她們不出家亦不嫁,並依靠自身的經濟實力,如紡織女工養活自己。但關於不婚女性是否真能脫離父系宗族觀念,若從不婚女死後以冥婚方式納入宗族當中,或許是正統觀念的體現,而從宗教衍伸出來關於經血與懷孕的污穢觀,則被用來行厭勝法。回到無生老母的女信眾們,尤其是洪美華指出除了女性神祇崇拜外,女信眾對於女神自身遭遇也能產生認同感,另外,女教首是否如同政治上的太后攝政一樣是為權宜之計,還是另有所需,以及從原先性別平等的教義逐漸禮教化等,以上關於宗教團體中女性地位的議題都還需要再評估。
最後認為同李貞德對於前文所述研究回顧的看法,即在當時的研究當中普遍是以宗教經典為基礎史料,雖然能在其中管窺性別史的議題,但仍然是類似宗教研究的範式,因為如同李貞德所言婦女的宗教生活史在上述研究中都較少著墨。雖然透過性別研究的方式拓展婦女史的視野,但提出過於理論的框架,反而會忽視活生生的主體—婦女,尤其是女神神性體現往往是來自婦女的真實生活經驗,例如生育、照顧者的角色等,因此理解宗教上的女性也得從婦女生活的角度來探詢。此外受到林欣儀的文章啟發,或許還能提供婦女史研究一些角度,比方說女信徒們的社會階級性與跟社會互動的實際情況(可以用圖像史料),以及女神在儒家宗族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或透過怎樣的權力結構(如父系價值觀)產生轉變。
--------------------------------------------------------------------------------------------------------------------------
這部分則是運用一些概念工具對《比丘尼傳》進行討論,筆者先從〈偽趙建賢寺安令首尼傳二〉談起,本篇講述安令首天生具有佛性,不願出嫁於他人,而其父徐忡本不願答應他女兒的端心業道的願望,認為女性仍需要做到兼濟父母,但安令首以佛學思想言道,只要能夠出家,一切事物都能夠度化,也包括父母。父忡似乎無法令女兒改變心意於是去問佛圖澄,佛圖澄透過一些宗教手段(手塗芝麻油,讓他看到神蹟)與命定論的說法,最後說服忡說:若讓你女兒出家,你們家人都會有到福報……,故事結尾吸引兩百多人出家,受到後趙石虎相信佛教,最後使得徐忡最後能當官,安令首最後也完成儒家的價值觀,兼濟父母。從中可以看女性在面對儒家價值觀與佛教信仰的衝突,以及後者透過其他方式,轉換成前者可以接受的型式,例如忡之後獲得實際的好處。而關於價值觀的衝突,也能從筆者所選的第二篇〈梁郡築戈村寺釋慧木尼傳九〉看到。該篇講述女兒為母親咬爛肉脯後,餵食母親,釋慧木因此舉而犯戒律,於是身穿白衣,懺悔自業果,但之後她見到天有異象並告訴她:妳已受戒。而此後多次感受到此異象,但釋慧木都不告訴人,而其兄感到好奇,便欺騙她說:妳修道多年都沒有長進,不如蓄髮,準備結婚。釋慧木因此感到心煩,便將前述經歷告知其兄,並準備受完整戒律,受戒前夕,夢到有人口傳戒本,自己竟然能夠背誦之,並在之後投身佛教事業。同樣也有儒家價值觀中的女子得嫁人與佛教信仰的選擇,但筆者更關注在作為照顧者身分的女兒釋慧木,似乎是在先完成儒家價值觀的孝親,即便打破戒律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受到佛的開導,從而投入佛教當中;如若不然就算當時釋慧木已投注多年的時間在佛經的鑽研上,以可能不會成功。從此處能看見女性做為一個照護者的責任,可能已經成為宗教意義上對女性的標準之一。這點就有點像李貞德在文中提及的概念,佛敎本土化的過程中,神佛的言行也須符合中國文化中的規範,例如除孝順的事蹟之外,以囊括合乎性別角色的舉止,即孝女、貞婦、慈母等值得尊敬的性別角色。
最後筆者觀察《比丘尼傳》主人公的身分與背景敘事,可以發現有幾位提及父親是誰,這部分或許還有前幾週提及儒家思想中以男性尊長為天的意涵存在,雖然在文本中不強調男性尊長對女性的意義(除了作為阻止女性出家的人之外),但架設從古人視角來理解,即使是未嫁之前就已經出家的女兒,仍然有父親作為一種親屬關係的標的物,所以出家也有跳脫出舊有的三從框架的意義。也可能只是因為這些女性的父親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所以被記載,畢竟文本中也有許多未提及其生父(或許因為戰亂,才缺少相關的記載)的比丘尼。
後記
最近應該會有很多像這樣的文章摘要出現,因為是李貞德課程所用的週次報告,就放上來以茲存用。
累哇歷史 2022-4-2 等待春和景明 桃園平鎮居中 雨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