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对比没有太多的意义——由茅盾《海南杂忆》想到的
PS:一家之言,姑且听之,不喜勿喷,喷我也不对线(因为对线无聊)
这还是一篇吐槽,主要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5课《交通与通讯事业的发展》在教材文本的开头搞了一段中国古代交通与通讯状况。这一段文本读起来特别的别扭而且跟主题的关系也不大。那这么一段文本的存在意义是啥啊?
今天看到了茅盾先生在1963年5月13日写的《海南杂忆》。看完之后我觉得这篇散文是在给茅盾这位民国以来的中国文坛八大家之一的文坛巨星招黑。因为这篇散文充满着上帝视角看问题的幼稚。
首先从全文的内容来看,这篇散文是为了歌颂新生的新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把海南岛这个古时的“天涯海角”、“流放地”变成了如今只见“海角”、不见“天涯”的美丽南国岛屿。
这一点是不需要去质疑什么的。任何一种文学的体裁都具有其“美与刺”的作用。当时的茅盾看到了海南岛上还能有铁矿、盐场等设施,归国华侨来到了海南岛不再是道旁石、而是补天手,过去被人拿来吃的野菜变成了饲料。
于是眼前这海南岛上的经济建设让这个文人不由得大笔一挥写出了一片“美”文。
对于此真的没有什么好去质疑或者让人反感的。真正可能会让读者觉得不舒服的是茅盾在全篇都是在用过去和当下进行对比的手法去赞美海南岛的今非昔比。这实际上有意义吗?
海南岛纳入中国领土是秦汉时期的往事。在而在那个地理知识不发达的时候,人们认为海南岛就是天涯海角有错吗?过去的皇帝认为海南岛就是一处边疆苦地用来流放犯人有错吗?古代的社会经济注定不如千百年之后的经济发达,于是在困难的时候把野菜拿来当做粮食有错吗?如果按照茅盾先生的意思,岂不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的不该去吃野菜充饥?
而至于流放犯人当中有李纲、赵鼎等等在两宋之交的名臣被流放到这里,无缘补天成为了一个“道旁石”。那茅盾你老人家为什么不去责怪那个皇帝和他身边的那群小人,而单去抱怨那个时代?
那么现在肯定要有人问了:你写小说的时候不是有时候会拿出一些过去的战争范例来说明一下吗?难道古今对比真的没有意义?
古今对比的表现手法不是不可以使用,但是应该慎用。如果时间跨度太大就失去了参照意义。比如,有了空军之后,地面的山川形便就大大失去了军其事屏障的意义。
回到茅盾的这篇散文。这片散文的古今对比时间跨度之长让人咋舌。1963年和两宋之交相差多少年?将近1000年。和明朝正德年间相差多少年?数百年。
如此长的跨度用来古今对比还有意义吗?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说:“我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元谋人想象不出来的”。如果各位觉得我这一句话太像开玩笑了。那我能不能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在满清乾隆王朝的时候也是想象不出来的?”
当可以站在现在的时间去回望过去,我们就可以发出各种在古人看来只有神和上帝才会说的言论。因为我们已经打开了上帝视角,可以站在相当的历史高度去俯视过去。那么这个时候再去搞古今对比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