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导弹,将走向何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坦克成为了地面的“陆战之王”后,这种兼顾火力,防御,速度的主战车辆,立即横扫了陆地战场,一个成建制的坦克编队,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切开敌方的战线,将敌方大量徒步步兵退路切断,从而完成歼灭敌人大兵团的战略使命。因此,各国都纷纷加强了步兵反坦克武器的研制,期望步兵可以以更小的代价和成本迎战敌方的坦克。
由于坦克装甲很快变得难以用机枪打穿,所以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转向化学能破甲战斗部。一开始,各国开发了反坦克手榴弹,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无后坐力炮,并确实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这三款武器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射程短,精度差,单发毁伤能力低下,尤其是难以在正面战斗中拦阻敌方坦克突击。所以,虽然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常被称之为“穷人的大炮”,但由于有效射程难以堪比主战坦克,因此在大规模战斗中,是无法在除了街巷战和山地战这种守方有着特殊地利的主场获胜的,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在正常战斗距离下,有效摧毁敌方坦克的武器。因此,具有远程制导打击能力的反坦克导弹,应运而生了。




现役的反坦克导弹的类型和特点
在赎罪日战争中,埃及军队的反坦克导弹,第一次在实战中摧毁了以色列的坦克编队,让世界各国发现了反坦克导弹的优越性,此后各国纷纷开发反坦克导弹,并迅速替代了步兵和装甲兵部队中的牵引式反坦克炮的位置。此后,由于现代战争对于敌方火力点的精确打击要求增多,各国的反坦克导弹也在实战中大量作为反人员和反掩体武器,甚至加入了对抗打击直升机的需求。现在,就让我们认识一些现役比较典型的反坦克导弹,以及各自的优劣势。
1、成本领先
由于当代反坦克导弹大部分的目标并非是敌方主战坦克,而且战场使用量较大,因而具备成本优势的反坦克导弹自然是一线部队好用的选择。这类反坦克导弹的翘楚就是迄今仍然在大量生产和改进的苏联9M14婴儿反坦克导弹。

之前本人曾写过一篇介绍低成本制导武器的专栏,里面就介绍过9M14导弹的特点。这种上世纪60年代的导弹结构非常简单,控制系统为一部使用钢缆牵引旋转的陀螺仪,飞行控制则是只有一对导线的单通道控制系统。在起飞时,钢索拉动陀螺仪旋转,开始测量导弹旋转飞行时的坐标和运动矢量,在操作员发出飞控指令时,由弹载控制器根据陀螺仪指示的当前导弹姿态信息和运动矢量,做出响应动作,当控制台发出“左转偏航”指令时,它只会在喷口正好处于垂直面时发出燃气左偏的指令,实现左转,向右和俯仰同理。这样一来,它就无须设置二维控制面,只需要利用导弹自身旋转和一维控制面就能让导弹实现上下左右调整。
9M14、HJ-73的制导体系为瞄准线制导模式,该模式可以认为是防空导弹采用的驾束制导的地面版本,都是让导弹发射后,让导弹的飞行中轴线和预估的敌方位置和瞄准手三点一线的位置上,这种制导机理非常简单易行,比激光/毫米波半主动,末端光学/红外成像主动制导成本都低得多。

目前,各国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一代线导式反坦克导弹在服役,其中不乏经过了现代化改装的此类导弹,如加装了红外测角仪的半自动飞控的国产HJ-73改进型等。这种导弹主要的优势就是弹药的廉价,但是缺点就是,受制于导线太短,难以飞行到3-4公里之外,不利于远程歼灭敌人;加上导弹需要带着导线飞行,发射后一段时间内射手不能撤离,很容易遭到敌人反制而歼灭。
2、中庸之道
在俄乌战场上,最流行的其实是以“陶”、“短号“为代表的第二、三代线导、激光制导的反坦克导弹。这类导弹制导原理仍然是”瞄准线制导“,只不过传输指令不再是单一的导线,更多运用了激光驾束制导模式。相比常用于直升机导弹的激光半主动制导模式,激光驾束制导的导弹结构更为简单,它只需要在尾部安装用于发射手跟踪的曳光管和激光接收器,发射手发射后,通过人眼或者自动火控系统跟踪曳光管显示的导弹位置,操作激光发射器发射激光,使得导弹和瞄准线保持在一条线上,就可让导弹命中目标。由于无需考虑给导弹头部加装制导头,战斗部的结构就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可以很容易实现多种战斗部快速更换作业。因此此类反坦克导弹,迄今仍然是战场上实用性最好的反坦克导弹,尽管价格比AT-3贵了不少。


3、高性能高端产品
为了追求更好的反坦克和反其他目标的能力,同时改变反坦克导弹需要发射后持续指导的问题,美国于1994年推出了红外成像自动制导的标枪反坦克导弹。标枪导弹无需多说,这款导弹迄今仍然是操作最为简便,发射后不用管即可命中目标的单兵反坦克导弹。而在标枪导弹诞生后,设计师从标枪导弹搭载的红外成像导引头能够传回清晰的图像信号联想:如果能让反坦克导弹导引头的图像一路传回到后方的控制台,并且保证导弹能在飞行全程受到控制,岂不是既可以打击敌人又可以顺路完成战场侦查?在这个思路下,又出现了通过光纤和无线电信号回传图像信息的“人在回路中”的反坦克导弹。


那么,既然三个时代的反坦克导弹都在战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么我们未来该如何更好的设计反坦克导弹,将其真正转变为步兵和载具随叫随到的“智能大炮”呢?

未来的反坦克导弹设计方向——”多用途地面战斗导弹“
由于人体的背负极限和多层级火力体系的特点,指望开发一种适合于全部环境的通用导弹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仍然需要根据战场环境的不同,去针锋相对的开发不同尺寸,不同主要战斗方向的未来”多用途地面战斗导弹“。
1、单兵及连队以下的多用途地面战斗导弹
单兵作为战场上最低的战术单位,在战斗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节点。在当代“发现即摧毁”和网络火力分配系统越发成熟的时代,单兵在战场上的职能,越来越从战场上的一次性炮灰,转向为最小的,最灵活的信息化节点。在己方的远程火力足够的情况下,现代战争越来越不需要单兵自身的火力强度,但是对于单兵所提供的战场情报的需求却大幅上升。因此,单兵等级的多用途地面战斗导弹,应当和单兵无人机系统相互融合,成为一种发射方式多元,侦查和打击一体化的便携式信息化终端,在不执行打击任务时还可以回收充能,再次投入战斗。
2、连队到营团级多用途地面战斗导弹
步兵连和合成营是一线战斗最基本的单元。相比于单兵,这一级别的单位就有足够的载具来承担更多的武器和打击能力,也拥有迫击炮,无后座炮甚至装甲车的火力,对于导弹的依赖程度并不高。不过,考虑到当今的敌方威胁不再仅仅是地面目标,低空的直升机,无人机也是很大的敌方威胁,因此,在连级单位以上,多用途地面战斗导弹,就不应该仅仅考虑对地打击需求,需要如同标枪导弹一样,将自己的打击能力拓展到敌方低空直升机,无人机等目标,并且应当能够和营连级的反无人机,反炮兵系统相互争和数据链。
3、师旅级多用途地面战斗导弹
师旅级过去也有自己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单位。但是,在目前战场作战距离逐步拉大的情况下,HJ-10这类射程10公里的光纤反坦克导弹/巡飞弹,可能很难在实战中为旅级部队所有的下属单位承担战场监视和火力打击的职能。因此,这一级别的多用途导弹要逐步转向以中口径火箭弹为动力载体的察打一体弹药,通过火箭弹将其射向40公里外的地域,并在飞行途中用弹载传感器,将数据透过中继站(可用旅级火力侦察无人机作为中继站)随时传回地面指挥中心,从而获取我方侦察无人机难以进入的敌方纵深进行侦查和火力支援。同时,还可以将反坦克导弹和炮射/火箭弹发射的制导弹药的职能相互结合,以旅级炮兵发射末端具备对敌方陆地/低空目标精确打击的导弹,满足旅一级的火力打击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