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ie中法双语]电影理论文章翻译 灾难美学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1956)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1956)
灾难美学

当三岛由纪夫(1925-1970)选择在1960年,他的荣耀巅峰时期,首次上镜出演增村保造(1924-1986)的《风野郎》时,仅仅要求饰演了一个身着皮夹克,于片尾死去的极道(流氓)。在最后一幕讽刺的上升中,主人公在自动扶梯上被暗杀,身体被卷入其中,此幕融合了日本新浪潮导演的存在主义主题以及作者的灾难美学。该片是个失败之作。1970年,在他尝试鼓动发动政变失败后,于日军自卫队军事总部切腹自尽。在由纪夫轰动一时的死亡后,保造改编了一篇其朋友的小说,《乐曲》(1965),作为一篇精神分析式的调查,以此表达对由纪夫生平和作品之谜的致意和问询。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在婴儿神经症的范畴内,找寻一个人自杀的关键解读呢?出生于没落的华族,由纪夫(真实姓名为平冈公威)的祖母与德川幕府联姻,职掌家族大权。她期望自己的孙子作为复兴者可以重现先辈的光荣。然而,正如《乐曲》最后一章所强调的那样,如若“人类精神,差异重重,总是在试图找寻秩序”,这种关于有序的渴望正是源于冲突,源于显露的灾难。这些矛盾在由纪夫最富盛名的杰作,小说《金阁寺》(1956)中完全上演。由纪夫在这本小说里引用了《临济语录》(收录了公元五世纪临济禅师禅法思想教诲的文集)中的名句:“逢佛杀佛。”

“空虚的幻影”
《金阁寺》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呢?1950年,一位年轻僧侣在初修期焚毁了寺庙。作为日本最神圣的地点之一,却在此之后化为灰烬。六年后,三岛据此社会新闻创作了一部悲剧小说。在经过动机调查后,年轻男子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多次复发。正是这种无法避免的迈向灾难的进程,如同缩影贯穿于他所有的作品中。倘若美是生命的光辉,沟口健二则体会到深沉的爱;那么对于小说开端的金阁寺来说,口吃丑陋的初修僧侣就仅仅是作者描写的关于残酷或腐化场景的扭曲映射,在这些场景中,意识由于矛盾冲动而分裂。这些都通向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于1981年所写的致力于研究由纪夫的论文,如同“空虚的幻影”。
一旁《金阁寺》的选段正是主人公处于心理失衡的关键时期,在年轻僧侣决定点燃火把,将寺庙化为乌有之前,进行着虔诚的祈祷。在此情形下,沟口健二所提到的解脱并不能归结于单一的消失,因为消失完全反对相异性,意味着反对所有联系,以及处于所有部分的上层。
正是自我解脱四字镌刻了由纪夫的作品,然而却总是被指责为自恋。
在虚无内部,由纪夫体会到了空虚好似具有真实性无拘束的地点一样。作者的对于主角以及主角对于寺庙本身隐匿和认同的方式,充分地表明了正是自我解脱塑造了这位作者。他时常被指责为自恋,由此他也想将自己的身体化作充斥着存在主义矛盾的寺庙,以此吸纳他人:“想要自我圆满,即终日更多地渴望自我毁灭。”
Emilie 校对翻译
于巴黎
202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