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乐大唐,古韵今声 | 《古城》


唐代诗人王翰有《凉州词二首》:
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其二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第一首壮士豪气,第二首侠骨柔情,皆是盛唐气象的回响。西安外事鼓乐团演绎的《古城》取第二首诗意,战士归来,古城仍旧屹立,只是春日中鲜花开放的胜景使他增添了别样的平和与美好。

凉州
王翰诗《凉州词》诗名中的“凉州”本是指地名,是今甘肃省武威市的古称,在丝绸之路上凉州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在汉唐之际,凉州是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古城。

凉州地处西域诸胡与长安之间,受胡汉文化的双重影响,又因为与西域各族交流频繁,因此,当地的音乐《凉州曲》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开元之前,因玄宗喜爱音乐,当时的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便进献朝廷。“所以,凉州”不仅是地名,还是乐曲、乐舞名。《凉州》是唐代民族乐府第一曲调,属胡部,为大曲。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收录唐无名氏《凉州歌》,题下注曰:《乐苑》曰:“《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乐府杂录》曰:“《梁州曲》(即《凉州曲》),本在正宫调中,有大遍、小遍。至贞元初,康昆仑翻入琵琶玉宸宫调,初进曲在玉宸殿,故有此名。合诸乐即黄钟宫调也。”
张固《幽闲鼓吹》曰:“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凉州》,后传康昆仑,即《道调凉州》也,亦谓之《新凉州》云”。

《凉州》调式有正宫、道调和高宫;音乐风格愁苦悲凉;乐器有筚篥、琵琶、胡笳、羌笛、筝、横笛、笙、方响等。
凉州词
《凉州》是边地大曲,诗人多以边塞为题材创作《凉州词》。《凉州词》通过选诗入乐方式进入乐府后传播更为广泛,受众更多,上到宫廷,下至民间,流传十分广泛,很多著名诗人为之创作歌辞,可以说《凉州词》不仅是唐代第一民族乐府,也堪称唐代第一边塞乐府。
《全唐诗》中唐人所作的《凉州词》有王翰二首、孟浩然二首、王之涣二首、张籍三首、薛逢三首、韩琮一首。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到中晚唐,《凉州》更是超出文学范围,成了盛世记忆的符号和书写唐朝失去河西之痛的载体。

西安外事鼓乐团曲目《古城》
王翰《凉州词》
王翰 (生卒年不详),字子羽,盛唐诗人,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睿宗景玄元年(公元710年)进士,曾为汝州长史、仙州别驾,累官驾部员外郎,后贬道州司马。王翰任侠纵酒,恃才不羁,为诗多壮丽之词,亦擅长绝句。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是王翰《凉州词二首》中的其二,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诗中描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寒冷的夜晚,听到笳声吹奏的《折杨柳》,更加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悠悠的笳声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古城》
这首诗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触动,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迷,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
古筝,又名秦筝,唐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诗中云:“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筝鸣之声多情而婉转,《古城》的演奏即是以筝为主。乐曲旋律柔缓渐起,古筝婉转,让人不禁想到春光明媚的长安,少年郎鲜衣怒马;随着旋律节奏加快,鼓声起,仿佛战场突变,从梦境回到现实;随着旋律平和,仿佛战事平息,战士们凯旋回家,旋律跌宕之间,杨柳依依,热耳酸心。这座“古城”是战士们思念的长安,也可以是战士们战斗的凉州。


参考文献:
郭丽,唐代边地民族乐府《凉州》考论,《民族文学研究》2016(06)
郝润华,唐诗“凉州”意象及其嬗变,《阅江学刊》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