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诊断学细讲

2023-02-14 00:11 作者:月亮杂货铺dge  | 我要投稿

诊断学细讲

第一节发热

书上讲,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或其他原因作用下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产热和散热失衡,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其中致热源包括外源性致热源和内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其中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因为分子量大,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又称白细胞致热源。

正常人体表温度(口测法:36.3-37.2℃,腋测法:36-37℃,肛测法:36.5-37.7℃),因个体差异或体内外因素略有波动,一般不超过1℃。青壮年体温高于老年人,这是因为青壮年代谢能力比老年人强;妊娠或月经期妇女体温略高于正常,在怀孕的初期由于黄体没有萎缩,那么刺激体温中枢就会使体温增高。(相关更多复习内容请参见网址

链接

)

发热又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主要由各种病原体的侵入产生的,而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是除病原体侵入,自身发生病变所产生的病症。

诊断书上讲了五点,分别是无菌性组织损伤或坏死,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代谢疾病,皮肤散热减少的疾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中,可以进行分类,小编认为,前两点为外来物质的进入所引起的发热,后四点为自身器官,组织等发生的病变。

后五点分别从内分泌,皮肤,神经中枢等进行阐述。

综合以上,总之从体温调节中枢的异常进行反推,即可推出疾病的病原所在。(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发热的分度分为四类(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其中还是由规律可循的,中等度热和高热都是跨度为1℃左右,但要注意,高热的跨度为2℃左右。

发热的临床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和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时产热大于散热,常有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等现象,可以分为骤升型和缓升型,其中骤升型伴寒战,缓升型无寒战。

高热期在较高水平保持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

体温下降期表现为皮肤潮湿,出汗较多。与上升期很像,有骤降期与缓降期。

热型,即测量发热患者不同时间的体温数值,标记在体温单上并连接各点,形成不同形态的体温曲线。其中包括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稽留热,稽留,即留在最高点,体温恒定在39-40℃或以上,24h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型肺炎,伤寒。

驰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在39℃以上,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其中,“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十分重要。常见于败血热,风湿热。

间歇热,体温骤升至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经数小时或数日后再次骤升,如此反复交替出现,(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可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其中机制时劣质体被清理完毕后体温下降,然后再产生体温上升,这样循环往复。间歇热相似于驰张热,但可以做两点分辨,一是间歇热有无热期,但驰张热没有;二是间歇热的无热期持续时间长。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日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持续数日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杆菌病,其图像总体有点像数学中的正弦曲线。

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规律交替1词,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热。其与间歇热相比就是它的高热期也很长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普通结核为不规则热,严重结核为驰张热)

诊断学细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