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区划制度简述-魏晋南北朝以及隋代

魏晋时期,延续了州郡县的三级体制。州的数目有了增加。州的长官也重新还原为刺史,后成为定例。
西晋时期,又分封了不少的王国,虽然多数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晋武帝看到了曹魏失败而采取的一种措施。我个人认为,分封王国其实也是一种历史的惯性。首先,东汉时代,王国就是一直存在的。第二,曹魏上台,采取的是所谓的禅让。其先就是在汉帝国范围内建立了魏国,然后魏国的国王曹丕接过了汉帝国皇帝的印绶,称为了新的皇帝,并改国名为魏。到了司马氏上台的时候,一样这样做法,首先在魏帝国范围内建立了晋国,然后晋国国王替代了魏帝国皇帝成了天下共主。其三,不管是刘汉还是曹魏,皇子循例都是要封王的,都是要建国的。所以此时,晋帝国境内建立几个王国也算是这种制度的延伸。不过很快,八王之乱打乱了整个帝国的秩序,西晋也在这样的打击下灭亡了。西晋时代的王国国王虽然权力大,但是一般只是拥有军事统帅权,而非民事管理权,治军不治民。
南渡之后建立了东晋政权。行政区划上的一个变动是出现了大量的侨置郡县。侨置郡县就是在江南地域,画出一片区域安置同一籍贯的北方军民,并用原来的郡县名称命名。侨置郡县的出现是的郡县的数量有个极大的增加,但是郡县的幅员变小了。东晋以后的南朝时代,也一直延续了这样的结构。
在北方,先是列国林立,然后北魏一统后又一分为二,使得行政区划也十分凌乱,数量上庞杂。此时加上南朝的政区,州的数目大约两百了,而郡大概六百,但是县的数目增加不多。这样,一个州大概领导4、5个郡,一个郡大概领导4、5个县。有些州甚至没有郡,有些郡下面没有县,有些州郡甚至没有下辖的地域仅仅是个名称,而有些县则同时属于两个郡,行政效率低下。
这种状况直到隋朝建立才得到治理。
隋代大力简并州郡,直接取消了郡一级,实行州县两级体制。到了炀帝,将州又全部更名为郡。当时全国近两百个州(郡),1200多个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其他时代基本上取消了封国制度。只是在南朝宋齐梁陈的替代以及北朝北周替代西魏,北齐替代东魏依旧沿袭了禅让制度,这样的制度使得后一朝首先是在前朝范围内建国,然后实施禅让。隋替代北周,也是这样。这样的封国已经失去了王国的国家属性,仅仅成为了一种制度上的程序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