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二十二期


上期回顾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二十一期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
英国自由电影,1956—1959年在英国国家资料影院放映的六套实验性影片的总称,也是以这些影片为标志的电影运动的名称。
这些影片以反映英国劳工阶层特别是下层青年的日常生活和反叛情绪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对保守的社会观念(如等级观念)和传统电影观的反对。
主要代表人物有编剧奥斯本、西利托,导演赖兹、安德森、理查森等。他们的有关创作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期。
代表作品有《愤怒的回顾》、《长跑者的孤独》、《周六晚上和周日早上》、《如此体育生涯》等。


约翰·奥斯本
代表作品:《卖艺人》
《保罗·斯利基的世界》、《路德》
约翰·奥斯本(1929年—1994年),英国剧作家,生于伦敦,父亲是商品图案设计师,母亲是酒吧间的女招待。
在16岁时,奥斯本因打了专横的校长一个耳光而被迫退学,到社会上谋生。起初在一个报馆当记者,1948年转到一个剧团工作,担任演员和导演。1958年与人合资开设电影公司,自己编写电影剧本。比较重要的有:《卖艺人》(1957)、《保罗·斯利基的世界》(1959)、《路德》(1960)《不能接受的证据》(1965)、《目前和阿姆斯特丹的旅店》(1968)、《的确》(1970)、《苏伊士以西》(1971)、《超然之感》(1972)、《自称是罗马的地方》(1973)等。
在这些作品中,奥斯本虽仍然关注具有社会意义的题材,但再未达到《愤怒的回顾》所具有的思想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愤怒的回顾》
《愤怒的回顾》是英国剧作家约翰·奥斯本创作的戏剧,首次出版于1956年。
《愤怒的回顾》主人公吉米出身微贱,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只能靠着摆小摊为生。他住在一间阁楼里,过着贫困的生活。妻子艾丽生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毫无生活能力。这种灰暗的、看不见一点光明前途的生活,使吉米不能容忍,使他发疯,嬉笑怒骂,反复无常。他怀着无名的愤怒,咒骂周围的一切,折磨别人,也不怜悯自己。艾丽生离他而去,后来又无可奈何地与他和好。吉米仍然无力摆脱困境,纵然憎恨现存的秩序,却又无力改变它,只是在“愤怒”中消耗着生命。
表现了英国整整一代人积累起来的不满情绪,写出了战后青年对社会、人生的探索。该剧掀起了英国戏剧改革的新浪潮,使英国戏剧从描写上层社会的客厅转向反映中下层人民的生活。
戏剧主题
《愤怒的回顾》戏剧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因为它从一个侧面表现出英国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同时表达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愤怒的回顾》生动地表现了现实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思考现代人的问题的机会。现代问题的结果令人毛骨悚然,它会挑起敏感的人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愤怒”是《愤怒的回顾》的重要主题。吉米的愤怒是战后一代青年的愤怒,他是那一代青年的代言人。“吉米”这个名字也因此成为“愤怒的青年”的代名词。
除了反映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怒之外,《愤怒的回顾》还表现了社会异化主题。吉米所代表的青年人本应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他们并未被社会所接受,一直游离于社会大潮之外。所以他们一直受到幻灭感的困扰,感到孤独和压抑,百无聊赖,只能靠读报和争吵打发时间。他们所居住的小公寓是他们与外界隔离的真实写照。
另外,吉米同妻子之间也存在着隔阂,他们的夫妻关系完全处于不稳定状态中。吉米难以容忍妻子对他采取忍耐与宽容,认为这表现出中产阶级的冷漠与傲慢。所以他对妻子的责难完全出于他对她的阶级的不满。从整个剧情看,这对青年夫妻之间的冲突越演越烈,只得分开。但他们后来又发现,彼此不能分开,只能一起面对这个单调乏味的世界,所以二人又和好如初。至此全剧又回到起点。愤怒的喧嚣并未解决任何问题,这也许是奥斯本故意安排的结局。
艺术特色
奥斯本戏剧的先锋性与同时代流行的荒诞派戏剧的先锋性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语言与角色的理解不同。
荒诞派戏剧认为语言是无意义的,并在戏剧创作中摒弃语言的逻辑性,甚至排斥语言的存在与出现,但奥斯本不这样认为,他将语言作为表现人物内心的有力武器。通过语言这一媒介的力量来展现他在戏剧创作中的革新,因此突显的语言成为奥斯本在《愤怒的回顾》中展现出的又一先锋性。奥斯本在戏剧创作中对语言的表达与选取做了革新性的尝试,在此之前,英国剧坛一直流行的是反映社会问题的风俗剧,这种戏剧以体面的资产阶级生活为题材。
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上层社会或中产阶级的一员,或举止文雅,或风趣幽默,但奥斯本在《愤怒的回顾》中打破了这一模式。他塑造了吉米这个出身低微的小人物,并用粗俗的语言、暴躁的脾气将这个普通青年的性格弱点暴露在了舞台上:自私、粗鲁、挑剔、刻薄,毫无体面而言。
这种粗俗的语言与之前温文尔雅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再配以吉米的咆哮式表达,在舞台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与节奏感,展现出劳动人民口语表达中的直率与单纯。
《愤怒的回顾》中除了吉米富于激情的表述以外,他的肢体语言也蕴含了一定的先锋特征,比如猛烈的动作,“艾丽生:真抱歉,要不多一会儿就完了。吉米望着艾丽生,他的脚开始使人感到威胁地扭动着。忽然他一跳站起身来,从艾丽生的前边走到收音机前面去,猛地一下把它关上”。吉米猛烈的动作暗含了他的家庭教养和脾气秉性,他的不成熟是他与艾丽生婚姻出现危机的重要因素,吉米的一言一行都无不透露出他的个性与品行。在这样肢体语言的潜在表达下,吉米的性格也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了舞台上。
奥斯本极力运用这种语言形式来让观众获得直接的感知,形成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既个性化,又情感化,既有动作性,又有戏剧性,他使戏剧还原回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另外,关于角色的先锋性,奥斯本似乎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有所保留。在20世纪先锋戏剧艺术家眼里,角色的先锋性可以体现为演员独自一人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上自说自话。这种表演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元杂剧,一人主唱,一角众脚的表现形式,但奥斯本并没有将《愤怒的回顾》创作成一个绝对的先锋剧,他只是借鉴了这种突显角色的模式,将吉米这个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与剧中其他角色相比显得更加突显与醒目。
剧中吉米大段的表述都类似于一人主唱的特点,他慷慨激昂、愤世嫉俗,有时又不知是在对谁说话。剧中隐含的观众似乎正是吉米想要与之对话的人,而与吉米粗俗的语言相对应的社会语境又恰恰是他所处的文化语境。
不管怎样,奥斯本在语言和角色上的处理都真实地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简练、生动、深刻、有力是吉米所代表的工人阶级语言的特点。奥斯本在选取和处理时非常准确地把握了它们,并成功地超越了之前戏剧对语言的处理,引起了当时观众的共鸣。
《愤怒的回顾》作为奥斯本先锋艺术的代表作,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创作手法上都给出了先锋性最好的体现,尤其是吉米大声的否定与充满激情的表达,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先锋艺术的冲击与震撼。可以说,奥斯本对表现主义的充分理解与运用成就了吉米这个底层社会的小人物形象,也使观众意识到,普通青年正面临着怎样的心理焦虑,这些都是之前仅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戏剧所触及不到的一面。
《愤怒的回顾》中吉米经常不明原因地发怒就是表现主义中心理因素的直接体现,他在社会的工业化与生活的机械化影响下,精神、情感等方面均被忽略。对于安于现状、麻木不仁的中产阶级感到大为不满,于是表现主义就成为了先锋艺术家表达抗议的最好方式。从思想意识上来说,这种表现主义也是抗议性戏剧的最佳武器。总之,《愤怒的回顾》中所体现的先锋文化,作为一种卓越的历史意识,使之后的戏剧创作有了一切可能。
先锋派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不仅展现出艺术家们对艺术的大胆创新与尝试,更展现出环绕在其身边的革命思想。如果没有革命思想的援助,奥斯本不可能有如此勇气猛烈地抨击资产阶级,更不可能有如此独到的社会与政治见解,革命意味着他与大众文化的疏离与违背。也意味着他会因此受到排斥或陷入窘境。然而,先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敢为天下先”,奥斯本不顾一切反对将自己的革命意识传递给大众,最先将工人阶级的态度摆在资产阶级的面前,这给无数同等阶级的青年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作品影响
《愤怒的回顾》该剧于1956年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上演,被誉为“50年代最生动的一出英国戏剧”。
它点燃了戏剧创作、表演、导演和舞台设计的革新之火,戏剧评论界由此也诞生了两个新的名词——“厨房水槽剧”和“愤怒的青年”。奥斯本也一举成名,成了“愤怒的青年”文学流派的带头人,在现代派文学史上屡屡被人提及。
《愤怒的回顾》不仅具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和一定的社会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在创作手法上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以鲜明的先锋特征与现代感,展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戏剧创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