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和顺位
文/悉达阿汤哥
一提到顺位,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静态的,把身体放在一个符合生物力学有效排列规律的位置上,静态顺位姿态,无论从几何学还是美学上来看,都会带来平衡和美好的感受。很少人把顺位和动态联系起来,虽然我们多数人也能感受到动态顺位带来的美好感受,比如很多阿斯汤加大咖的瑜伽练习,但运动中如何达成顺位?
要理解运动中的顺位,先来看看静态顺位。静态顺位身体处在平衡的姿势里,力从骨骼传递上来是最有效的。但一旦动起来,平衡被打破,完美的顺位就消失不见了,此时力要如何有效传递?很多人为了达到静态顺位的标准状态,部分的肌肉是紧张和收缩的。这些持续收缩和紧张的肌肉,在动起来后,减少了动作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变成影响动作完成的阻力。比如,挺胸、收肋骨是我们常常听到的静态顺位口令,可以让我们脊柱伸展身姿挺拔,但进入前屈动作时,需要的是呼气进入体式,挺胸收肋骨会让胸廓卡在吸气位置,这就阻碍了呼吸深入,让上下半身的连接不流畅。
所以和静态顺位不一样,动态顺位没有固定的状态,你不断练习也不是在为了达到最终完美的动态顺位在努力。即使同样的动作,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自己特色的肌肉和骨骼的组合,单纯的模仿某位大咖的动作,却不考虑自己的身体条件,这种学习方式可能变成动态顺位的阻碍。因为在动作的组合中,没有肌肉和关节的过度拉伸和压迫,没有给你要完成的动作带来阻力,这样才可以达成动态顺位。费登奎斯描述好动作,第一条就是不费力的动作,把动作中寄生的力量去除,这可以看成是对动态顺位特点的描述。举个例子,眼睛看向右方时身体右转,会感觉很流畅,而眼睛看向右方身体向左转,会感觉有些卡顿。因为我们的用力方向与视觉息息相关,当我们做出与视觉方向相反的动作,身体自然会抗拒,形成对动作的阻碍,这些阻碍就是动作中的寄生力量。如果我们能够去除这些寄生力量,自己不再和自己较劲,让全身都协调一致行动,那么我们的动作会更流畅,运动效率也大大提升。
再举个例子,先挺胸收腹站直,体会下身体的感受。然后放松下来,想象自己的头和身体挂在脊柱正上方的一条线上,体会下身体的不同感受。前面的口令腰腹的肌肉是收紧的,而后面的不会,二者同样可以达成站直这个状态。所以,并不是只有简单的收缩肌肉才能完成动作,把身体当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可能达成更好的效果。
既然动态顺位没有固定模式,那么如何才能在动作中达成动态顺位?
要达到动态顺位,你付出的努力应该与当前的任务相适应,而不是僵化固定的动作模式。弯腰捡起一根羽毛和弯腰抱起小孩,虽然动作类似,但我们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会感知身体,感觉到多少努力是恰到好处的,才有能力调整自己的身体。很多人之所以身体僵紧,每天去拉伸却效果不大,原因在于使用了太多的肌肉力量去完成很小的动作,比如步行,下蹲或者负重时,他们往往过度使用腰肌和竖脊肌,却对这一动作习惯没有觉察,直至引起腰背的疼痛,躯体和脊柱僵硬,形成运动障碍。
因此,对身体的觉察,良好的本体感受,包括对位置感,肌肉紧张程度、平衡和重力以及努力程度的觉知,是基础中的基础。这是一项长期的没有终点的练习,正是有了这种本体感受经验的积累,我们才能不断改进动作,进行微调。也正因为这种感受是不断进步的,动态顺位也没有固定状态,不存在最终完美模板的问题。
要达成动态顺位,适当的呼吸模式是另外一个关注的重点。悉达在上一篇文章《练习用呼吸疗愈身体》中讲了四种呼吸方式,并给出了关注重点。有些人认为这些内容都是已有概念,意思不大。其实很多人之所以出现运动障碍的问题,就是最基础的呼吸没做到。举个例子,胸式吸气,体会前锯肌引领的两侧肋骨向后向上分开。很多人能做到两侧肋骨打开这个结果,但分不清这个打开肋骨的力量是来自胸腔内部还是胸腔外部。来自胸腔内部打开肋骨的力量,是横膈膜在主导,这个并不是前锯肌引领的两侧肋骨打开。前锯肌引领的两侧肋骨打开的力量应该来自胸腔外部,如果真的做到前锯肌引领,那么你会感觉到肩胛骨的联动,因为前锯肌是控制肩胛骨运动的主力肌肉之一。此外,你还能学会让肋骨移动而避免上腹部联动,要是横膈膜主导的肋骨分开,就很难避免这一点。
学会这个有什么用呢?在上犬式中把胸式吸气作为主要吸气方式,腹部内收,前锯肌和胸大肌在引领肋骨前侧打开,这样的呼吸方式可以很快让你找到挺胸肩胛骨向后向下的运动,还可以通过保持腹部刚性保护腰椎,实现胸腔和骨盆对齐,防止后弯导致的腰痛。当你呼吸方式合理,动作就会容易完成,呼吸方式不合理,单纯收缩肌肉凹造型,得到的效果就会比较差,也会越练越找不到感觉。
此外,适当的呼吸模式能调节胸腔、腹腔和盆腔内的压力,并提供内部支撑力。这种内部压力占据身体主要躯干部分,会影响身体整体肌筋膜的松紧,决定身体是僵紧还是灵活。另外这种内部支撑力不会像核心肌肉训练一样,造成脊柱椎体磨损和腰肌劳损,相反会合理调动应该激活的肌肉,放松该放松的肌肉。这样,我们就会自然形成合理的动作模式,即优先调动深层稳定的肌肉和筋膜,让它们预先收缩保持身体稳定,然后调动表层的主动肌/运动肌,让这些大肌肉帮助我们实现动作。而不是直接花了大把力量调动表层的运动肌达成某个动作形态,却无法再反过来激活深层稳定的肌肉和筋膜,导致我们的动作总是做不到稳定舒适。
除了提高本体感受,适当的呼吸模式,还有可视化的意向练习,对于达成动态顺位也很有帮助。如果你的心理意象和你身体需要达成的目标相关度很高,那么心理意象能发挥的作用就很大。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站直练习,你可以想象自己的头吊在脊柱正上方的线上,还可以想象自己的身体是向上的喷泉,头部自由的浮在喷泉上,这两种心理意象都可以轻松的帮你找到身体的轴心,而各种收缩肌肉凹姿态的口令就没有这种效果。关于可视化的意向练习,这是一门成熟的技术,国内介绍比较少,以后悉达会多介绍一点这方面的练习。
总结一下,达成动态顺位,基础是良好的本体感受,实现路径是适当的呼吸模式,以及可视化的意向练习,这是个人可以自己练习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