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蓝色列车之谜》 不睡懒觉的推理阅读日记⑩
奔驰的列车上,一位富家千金在夜间惨遭谋害,随身携带的名贵宝石不翼而飞。和她相乘一辆列车的有她变心的丈夫,充满谜题的情人,和她神似、一夜暴富的另一位少女及其姐姐,在她被杀之前就已下车的女仆,以及这次碰上凶案时没有带着黑斯廷斯的大侦探波洛。
2018年秋天,上大四了,该研究研究以后的出路了。当时我已经准备完了出国的事,所以我就没显得特别忙碌,只有宿舍在不断变得冷清、同学在逐渐各奔东西。感觉学生生涯真是要结束了。这本看完之后我有很久很久都没再看书,而这本书又写得比较烂。所以是个很糟糕的收尾。

1928年,阿加莎已经结束了生命中最黑暗的那一年,但是她的生活和心理状况还远远没有调整回来。事实上,我对她这段低谷期的看法可能不太一样。一般说阿加莎的低谷期可能也就是这两三年,我认为她的这段低谷期至少持续到了33年,一直到《人性记录》和《控方证人》出版为止。因为直到这两本书出版以后,她的整体水平才刚刚回到出版《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和《高尔夫球场命案》的那几年。甚至,可能是这本书和她的过去令她倍感痛苦,她甚至扔下了波洛这个重要的人物,直到1932年才重拾起这个角色。因为写作波洛的那几年,对于她来说太幸福了,但是在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她却只觉得厌恶,不愿意回忆起那段时光。
这本书写得特别特别乱,也难怪阿婆自己承认她也不知道怎么写成的。阿婆在自己的处女作里都没有犯过的新人作家容易犯的错误,在这本书里出现了——那就是想说的东西太多了。她想讲诡计,想塑造没有黑斯廷斯、甚至没有助手的波洛,想刻画蓝色特快上的风光,想写一场可歌可泣的爱情,想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可能她觉得波洛已经出场过很多次了,她这次甚至花了很多笔墨先去刻画配角们的爱恨情仇,等到案子发生时候才让波洛姗姗来迟,甚至把波洛显得才是这个案子的配角。这无疑间大大弱化了诡计和推理的成分。可能印证了我在前几篇里的一句吐槽:是不是所有涉及到宝石的案子都这么无聊?但并不是宝石的错,是这篇的写作确实是艰难了一点。但是,对于一个根本没有创作欲望、也暂时失去了绝大多数创作能力的敏感的作者来说,还能怎么苛求她作品的完成度呢?
“我比以往愈加感到所讲述的一切都荒唐无比。我时而结巴,时而支吾,时而犹豫,时而重复。的确,那本倒霉的书是怎么写成的,连我自己也不清楚。开始,我硬着头皮写作,不想干。我构思了情节,司空见惯的情节,还有的是从我的其它小说里改编的。我知道结局如何,但又难以使构思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人物也活不起来。此时写书完全是受挣钱的愿望和需要所驱使。从这时起,我从一个业余作家变成了一个职业作家。我背上了职业作家的重负,不想写也得写,不喜欢的也得写,写作效果也不理想。”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自传
但我还是想说,阿加莎毕竟还是阿加莎。她变弱了,不代表别人就变强了。这本书只能说是她状态不太好,还是比《四魔头》那样前言不搭后语的垫底作要强得多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阿婆是有一个创作严肃文学的梦想的,她很可能是想写一两本脍炙人口的名著出来,写一个即便去掉案件也耐人寻味的故事,在案件中塑造几个被大家所熟知、但又不是侦探的人物。但她状态确实是不好,也可能是笔力确实不逮,这篇絮絮叨叨的故事还称不上是上流制作,因为这个故事其实还是局限于阿婆笔下常有的鸳鸯配、三角恋上,在写完这本书以后,阿婆马上也就放弃了类似的尝试,改成像往常一样写冒险、推理小说去了。但其实我现在偶尔也会想,这本书好像也不是特别糟糕,如果好好删改一下,或许也是个很精彩的故事——但是如果你想让我再读一遍,我肯定会说算了,我肯定读不下去。我在B站上看到过很多讲解这本书的视频,讲阿婆的UP主普遍都很敬业、水平都很高,我得说讲得都比这本书本身还好看,但这也证明了这本书其实还是有一个不错的底子,虽然地上部分的楼盖得有点歪七扭八的,但地底下还是有着规范、严整而坚实可靠的地基。
《蓝色列车之谜》我给5/10分,对阿加莎来说是烂作,但是在漫漫书海中,也就是平庸、无聊的水平。在六年之后,阿加莎又写了一本关于列车的故事。这篇故事是什么我想不需要剧透了吧!很多无良书商把那个故事和这本《蓝色列车之谜》绑在一起卖,说是姊妹篇!我想说真的不要为了赚钱而在这误人子弟了,不管是故事本身还是文笔,这本都完全比不上《东方快车谋杀案》,甚至连碰瓷的资格都没有好吗!
下一本看1929年的《七面钟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