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初到南京
1404年(永乐二年),朱高炽接到圣旨前往南京,在皇家军队的护送下,朱高炽一家踏上了去南京的路。 此时的朱瞻基已经五岁了,已经是一个说话清晰跑跳自如的小男孩了,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暂且叫做第一远途旅行吧,一路上,朱瞻基将会第一次领略到大明王朝的山河壮阔,日月星辰。 看着一家人收拾行李,朱瞻基问父亲:“我们为什么要去南京,那里远吗?”朱高炽看着朱瞻基稚嫩的小脸,清澈的眼神,用充满慈父的语气温和的说:“瞻基啊,我们此次去南京是为了帮助你的皇爷爷处理国家事务,皇爷爷是一国之主,他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是他的家人,要去帮助他。” 朱瞻基听了父亲的话,非常懂事的点了点头。朱瞻基的母亲慢慢蹲下来对朱瞻基说:“瞻基,这是我们第一次出远门,一路上奔波劳碌,在所难免,尽量坚持。如果实在感到身体不适,一定要告诉母亲,我们就停下来歇息。” 朱瞻基说:“好的,母亲。” 北京(此时朱棣已经把北平改为北京)距离南京两千多里地,途径三十多个驿站。他们坐马车前往,但是护送队伍大都是步行,所以基本就是步行的速度,大概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一切都准备好了,护送队伍从北京出发了,此时正值阳春三月,温度适宜,阳光明媚,加上此次去南京是封太子,所以一路上一家人的心情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明媚。 朱瞻基和母亲张氏坐在一个马车里,时不时掀开帘子看外面的风景。出远门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算得上一件很让人激动的事情,一路上朱瞻基都很兴奋。五岁正是求知欲和探索欲很强的年龄,朱瞻基看着外面新鲜的事物,一路上不断地问母亲外面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特点,张氏为他一一解答。 队伍从北京出发,此时的北京刚要迎来春天,早春的风里还残留一丝丝寒意,冬姑娘好像还有些留恋不肯离去,路边的小树都露出小芽,树叶还没长出来,小河里的冰已经融化了,偶尔会看到几只不怕冷的鸭子在水里玩耍。出了北京城,来到郊区,路的两边都是百姓种植的小麦,此时的小麦叶子像韭菜,宽扁状,高低也跟韭菜差不多,只是叶子比韭菜软很多,春风吹来,小麦的绿叶此起彼伏,好像波浪一样,大片大片的小麦连起来,就像波涛汹涌的海面,甚是壮观。如果此刻站在麦田里,就会觉得自己跟麦田融为一体,好像自己也成了一株麦苗,能够感到跟自然更亲近了,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马车继续往前行驶,拉开帘子能够看到一些农夫拉着牛在犁地。 朱瞻基问母亲:“外面的农夫拉着牛在干什么?”母亲张氏说:“他们在犁地,牛会拉着一些锄具把土松一下,这样的话,谷物的种子种下去才能更好的生根发芽。” 朱瞻基又说:“为何要现在犁地呢?” 母亲说:“因为现在正是一些谷物种植的季节,每种谷物的种植季节不一样,所以现在犁地种植最合适。” 队伍行走了一个时辰,朱高炽下令停车休息。正当他们停车下来休息的时候,看到几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流民,其中还有一个灰头土脸的小男孩,年龄跟朱瞻基差不多大,眼神中透露着不安和恐惧,还有一些呆滞和绝望,当他们看到朱瞻基一家穿着华丽的衣服,身边还有不少身穿铠甲的护卫的时候,吓的连忙跪在地上,头低下来不敢出声,生怕得罪了这些管爷们。朱高炽见状让手下把他们扶起来,朱瞻基看到那个小男孩衣服破了好几个洞,冻的一直发抖,就跟母亲说能不能拿一件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母亲张氏同意了,朱瞻基让人拿来一件衣服,亲手拿过去递给那个小男孩,小男孩的家人连忙弯腰表示感谢。朱高炽问:“我大明国运昌盛,皇帝陛下下令连年恢复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何以至此啊?” 流民里面年纪最大的老人弯腰回答:“贵人不知,北京周围连年征战,粮食刚种下就被人马踩踏,连年颗粒无收,所以只能乞讨为生。” 朱高炽说:“我们的陛下体恤民情,日夜不休,殚精竭虑,为国家为人民谋幸福,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说完就准备继续前行,临上马车时,朱瞻基还让人拿来一些干粮送给他们。然后,朱高炽带着朱瞻基和母亲张氏一同上了马车,继续赶路。几个流民对着远去的马车和军队下跪行礼,连连叩谢。在马车上,朱瞻基问父亲:“为何刚才那些人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 朱高炽说:“因为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不够富裕,没有足够的布匹做衣服,没有足够的粮食给我们的国民吃。所以皇爷爷在努力的让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努力做到山无盗匪,路无流民,让每一个大明子民都能吃饱穿暖,我们要帮助皇爷爷去做这样的事。” 朱瞻基的母亲也说:“瞻基,虽然你是皇家子弟,吃穿无忧,但也要践行节约的良好品行,万万不可铺张浪费。生为皇家的人,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衣一食,当思来之不易。” 朱瞻基说:“是的,母亲,我知道了。” 朱瞻基的父亲母亲给朱瞻基做了良好的榜样,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以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过了北平,朱瞻基一路人马来到了雄县,雄县属于河北省,也是北方城市。今晚,他们将在这里过夜,雄县的官员早就准备好了一切,迎接这位未来的天子。护送队伍在郊外就看到了前来迎接的官员,官员带了很多官兵,排场很大,在这里,他们受到了几乎最高级别的接待。雄县的最高官员是知县,知县大人首先把朱高炽一行人请到一座非常豪华的府邸,举行了正式的欢迎仪式。接下来就要吃饭了,餐食自然也是按照最高规格去定制。朱瞻基虽然从小就是锦衣玉食,见惯了山珍海味,但是对于今天这种级别的接待是第一次遇到。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恭敬的笑容,点头哈腰,唯恐招待不周。此时此刻,看着满桌子的好饭好菜,每一道菜都是专业的厨师专门制作的,摆盘,色彩,香味,都是精心准备的。想到路上遇到的那几个流民,朱瞻基第一次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天差地别,也更坚定了他提倡节约、体恤百姓的决心。 第二天,队伍准备妥当,继续向前行,他们走过了河间,德州,一路来到了徐州。此时已经是四月份了,从北京一路往南走,温度也越来越高,这边的春天已经快要落幕了,路两边的果树上,还残留有一些花朵,草地上的野花倒是依然开的很烂漫。这边的主要种植农作物跟北京有些不一样了,这边有了北方少见的水稻,一块块方形的地里,水稻已经长得很高了,此时的水稻已经进入了拔节灌浆期,梗干开始变粗,叶片逐渐展开,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在风中摇晃,好像唱着欢快的歌儿告诉大家自己快要成熟了。走过水稻种植区,他们要走一段崎岖山路了,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徐州最高的山——大洞山,被称为徐州第一高峰,周围连绵起伏百余坐小山。朱瞻基掀开帘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小山,山上有大量的植被,密密麻麻的树叶好像是给这些山穿的厚厚棉衣。随着车子不断往前行驶,大片的山脉显示出来,有的高有的矮,整体呈现出墨绿色,接下来朱瞻基就看到了徐州最高的大洞山,虽然比不上泰山那些有名的山峰,但在徐州,这是最高的山。 从北往南一路走来,朱瞻基感受到了大明王朝不一样的风土民情,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语言,领略到了国家的广阔,语言和民族的多样性,他第一次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马车走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左右摇晃,朱瞻基和母亲张氏都感到不适,还没走到凤阳城,他们就停止前进,护送队伍就地搭起帐篷,让朱瞻基和母亲好好休息一番。 到了晚上,朱瞻基感到好多了,母亲张氏则依然感到不适,朱瞻基亲自给母亲端来茶水,嘱咐母亲好好休息,自己跟父亲到外面坐一会儿。朱瞻基跟父亲朱高炽一起坐在一块平坦的大石头上,依偎在一起。今晚是个晴朗的天气,干净的天空,挂满星辰,寂静的夜晚有一些昆虫在鸣叫。朱瞻基抬头看着满天繁星,问父亲这些星星都叫什么名字,朱高炽为他做了详细的解答。 朱瞻基说:“父亲,天上的星星自己会发光吗?” 朱高炽说:“不会,星星的光是反射的太阳光。” 朱瞻基说:“父亲,我长大了要做像太阳一样的人,要做一个发光发热的人,这样才能带给别人光明和温暖。” 朱高炽说:“当太阳固然很好,但是太阳每天总有落山的时候,每当太阳落山,天空黑暗,月亮和星星就发挥出他们独特的光芒,虽然他们的光不像太阳那样耀眼夺目,但是黑暗的夜晚有了他们,依然能照亮人们脚下的路,他们柔和的光能让人感到温柔、平静。每一个事物存在都有他们特殊的意义。” 朱瞻基听了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靠在父亲的肩上欣赏着美丽的夜色。朱高炽则看着星空思索起自己的未来。 接下来他们来到了安徽凤阳,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朱元璋曾经想迁都于此,而且造好了地基,后来在刘伯温为代表的群臣坚决反对下,才停止了建设。今天对凤阳的考古工作依然在进行着。在凤阳,朱高炽给朱瞻基讲了自己的太爷爷是如何一步步打下明朝的江山的,朱瞻基第一次感受到了大明江山的来之不易。 大队人马一路前行,终于来到了大明的京城——南京。迎接准太子的人早已经在正阳门等候,武将文官在前面带路,朱高炽一家乘坐马车一路穿过承天门,在此下车,从这里一步一步走向太子之位。明成祖朱棣在奉天殿召见了朱高炽一家,并下旨正式封朱高炽为太子,封朱瞻基母亲张氏为太子妃,择日举行册封大典。之后单独留下朱瞻基谈话,朱棣已经好几年没见这个心爱的孙儿了,今天一见,当时襁褓里的小婴儿已经长成一个五岁的小小英俊少年了。朱棣面带笑容的招呼朱瞻基过来身边,朱瞻基乖巧的走过去,朱棣满眼宠爱的看着这个好圣孙,一边拉着朱瞻基的手一边说:“瞻基,让皇爷爷好好看看,一转眼,我的小孙儿都长大了呦。皇爷爷等会儿带你吃好吃的。一路从北京赶来南京,累不累?”朱瞻基说:“回皇爷爷,我不累,我在路上看到很多美丽的风景,感受到不一样的民俗,看到不一样的农作物,很有趣。”朱棣说:“哎呦,我的乖孙儿真厉害,这些都观察到了。我们大明的江山幅员辽阔,还有很多你没有见过的山河大海,皇爷爷以后带你一起去看。”朱瞻基说:“谢谢皇爷爷。” 过了几天,册封太子典礼的日子到了,没错,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般这种大型的典礼都是提前选好的日子,有专门夜观天象的官员,他们肯定不会选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礼部的官员们把典礼准备的妥妥当当,朱高炽身穿皇太子礼服,头戴皇太子王冠,腰间佩戴玉饰,在古老而又庄严的音乐中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礼仪,满朝文武都列队左右,齐声祝贺,整个典礼很隆重。 立完太子,朱棣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在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左右摇摆了。这个时候也该给其他两个儿子封王,让他们去属地吧。经过一番思考,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为云南,封朱高燧为赵王,封地彰德。朱高煦一听自己被封到云南(当时的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抱怨的说:“父皇,我有什么罪啊,为什么把我封到万里之外(我何罪,斥我万里)? ”朱棣听后很不高兴,不过心里也有点觉得过意不去,毕竟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很好,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太子朱高炽也为朱高煦求情,朱棣就答应让他让他暂时留在南京。 朱高煦虽然没有被封为太子,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私下里不断搞小动作。朱高煦留在了京城,他还向朱棣要来了天策卫,唐太宗李世民有个封号是“天策上将”,朱高煦因此经常把自己比作李世民,还放言:唐太宗李世民是天策上将,而我拥有了天策卫,这并不是偶然。(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岂偶然)。朱高煦整天毫不避讳的说这种话,明摆着就是告诉朱高炽自己不放弃太子之位,告诉那些大臣们,自己就像李世民一样,说不定哪天就上位了,最好跟自己站一边(唐太宗李世民曾发动玄武门事变,成功当上太子。)。 有一次,明成祖朱棣命令太子朱高煦以及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皇太孙朱瞻基一起拜谒孝陵。这一天真不巧,是下雨天,地面湿滑,太子朱高炽身体肥胖,而且一只腿有残疾,本身就行动不便,加上地面湿滑,走着走着突然摔倒了,朱高煦看到了,毫不掩饰的嘲笑道:“前人失跌,后人知警。”皇太孙朱瞻基听到了,立刻回应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头看了一眼一脸严厉的朱瞻基,表情都变了。 朱高炽虽然已经被立为皇太子,但好像没有得到太子应有的待遇,比如应该有的辅佐和权利,而且得到了限制。1404年(永乐二年),册立太子不久,朱棣就下旨了一道规定:凡是文武百官朝拜东宫,同进同出,不能单独留下见太子。这很明显就是怕太子跟朝臣单独来往,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在皇位面前,父子,兄弟,亲情,全都是扯淡,只有握在手里的权利才是最靠谱的,从自己侄子手里夺来皇位的朱棣最清楚这一点,所以自己当上皇上以后,对身边任何人都很防备。 朱瞻基来到南京以后,朱棣很快就找了很多老师辅导他,这些老师都是非常有才华的,比如太子少师姚广孝,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文臣武将都有,还有宫廷画师,就是要全方位的培养朱瞻基。朱棣明确告诉这些老师,要给朱瞻基讲一些史经礼仪,还有如何治理天下,还有一些帝王创业,稳固江山的故事。很明显,朱棣是把朱瞻基当做未来皇位继承人来培养的。朱瞻基没有辜负他的皇爷爷,努力学习治国之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文能武,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所以后来成为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