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读《礼物的流动》

2022-02-27 03:29 作者:恩醯NX  | 我要投稿

看完这本《礼物的流动》,仿佛一个长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给我讲述礼物,事情,往来,走动,感情的背后蕴藏的运作机制和文化逻辑,虽然是基于博士论文出版的书,但文字非常平和,毫不晦涩,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由于本书脱胎于作者的博士论文,原文是英文所著,因此中文版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我们读来觉得是常识性的内容,显得冗赘:比如姑姑是父亲一方的亲戚之类的解释。但我们不妨把自己置于一种“局外人”身份,读起来就更加顺畅了,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关于中文语言习惯和中国文化的反思视角。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每天张口就来的词语里,竟然藏着那么多我不曾了解的文化和习俗。

“礼物”的“礼”是仪式、礼节以及诸如忠孝的道德理念的仪礼性表达,而“物”就是物质的东西。这个词本身就暗示了礼物承载着的文化规则,牵涉的仪式,而不仅仅是物品本身。相比于英语中的gift或者present更强调物,但中国人日常却习惯把“礼物”简化为“礼”。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性质,会进一步区分表达性的“随礼”和工具性的“送礼”。

礼物交换的情境可以用“大事”和“小情”来区分。“事情”这个词就用来指代了人生礼仪及重要庆典。“什么时候办事?”“大办或不办”都体现出仪式的重要性和庆典的规模。提到中国的人际交往,必然会提到“关系”二字。关系网对于每个人在社会中确立自身来说至关重要,那些没有培养自己关系网络的人被称作“死门子”。这里的“门”与“走后门”一样,指私人联系或关系,而“死”则象征了这些人的无能和死板,也象征了他们在社会交换与网络建构中的社会性死亡。类似的表述还有比如“死皮”,“死性”,“死”在所有这些情况中都被用作修饰词,隐含了中国人对冥府凶险的普遍信仰及与此相关的对死者的畏惧。与此相反的就是那些“路子很活”“脑子活泛”的形容,关系网络的社会重要性,在这些词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于“礼尚往来”还是“礼上往来”的探讨也非常有趣,一字之差,“礼”字的含义就由“礼节”变为了“礼物”。我们常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体现了沾光在人情文化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个人的成就恩泽他所有的亲友,是一件非常有脸面的事。就连脸面也蕴含了两个层面,一个是标志社会地位的“面子”,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另一个是一个群体对于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的尊敬,这个人不管遇到何等困难,都会履行自己的责任,任何环境下都会洁身自好,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律令。

中文的感情一词大致可以对应英文的三个含义:“情感”(sentiment)、“情感依恋”(emotional attachment)和“好感”(good feeling)。虽然“情”字就已包含了这三种含义,但“感”意味着动用感官去接收、去体验进而情感上被打动的过程。这两个汉字的结合意味着,感情只在涉身于社会互动的人们感受到情感、情感依恋和好感时才存在。除了例行的礼物交换,彼此感情好的人还常常互相串门、共度时光并在情感上相互依赖,这种亲密的往来被称为“走动”。

作者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彩礼和嫁妆这一特殊类型的礼物发展变迁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如果对照今天的“裸婚”“闪婚”等情况又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了。距离下岬村的民族志田野调查虽已过去了30年,但礼物的流动却从未停止,书中最后一章提到一个很有趣的集体礼物方式,即几个人共同出资买礼物,这样既减少了个人送礼的花费,又有助于把更多的人带到礼物交换的圈子中来。这让我想到圣诞期间西方国家流行的“secret santa”模式,或是国内也有的类似“守护天使”的形式,固然形式有些差异,但出发点却是一致的。

可见古今中外,在礼物交换这件日常上,承载着太多的人情,蕴含着无尽的学问。《礼物的流动》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个自观(自己人)和他观(外人)的视角,抽丝剥茧,从小现象中解读大学问。对作者细致敏锐的观察和严谨详实的分析由衷佩服的同时,也像作者对于民族志书写提出的反思那样,“当我们翻遍我们的田野记录去寻找某种值得书写的事物时,我们是否在选择最为怪诞的材料来描述和本质化他者呢?如果是这样,我们是否把那些看起来世俗的或仅仅是熟悉的事物弃而不用呢?”,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太过日常和熟悉就忽略了眼前的事物,像人类学家一样换个视角抽离出来看问题,眼前处处是风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读《礼物的流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