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第二十七章翻译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l 善行无辙迹,
王弼: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
译文:顺应自然而行动,不人为地制造和布施,所以万物就能尽善尽美,从而没有痕迹。
l 善言无瑕谪,
王弼:顺物之性,不别不析,故无瑕谪可得其门也。
译文:顺应事物的本性,不区分不辨析,所以万物就没有瑕疵缺点,能够各得其所。
l 善数不用筹策,
王弼:因物之数,不假形也。
译文:顺应事物的规律,而不是依靠外形来使用。
l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王弼: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译文:顺应事物在自然状态的样子,不设立也不布施,所以无需木闩和绳结,也不需要解开什么。这五项特性(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都是说不要人为的制造和布施,要顺应事物的本性,不要凭借事物的外形来限制万物。
l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王弼:圣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矣。
译文:圣人没有以外形来查验万物,也没有以贤愚划分人的等级,并以此标准来舍弃品行不正的人。圣人是辅佐万物原本的样子而不去人为干预,所以说没有舍弃任何人。不去崇尚贤能,百姓就不会争相攀比;不看重难得的货物,百姓就不会去偷盗它;不去显露那些可以引起人们欲望的事物,百姓的心就不会因此被扰乱。
l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王弼:举善以齐不善,故谓之师矣。
译文:推行良善是为了整治不善之处,所以叫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
l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王弼:资,取也。善人以善齐不善,不以善弃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译文:资,是供给。善人用善整治不善,而不是用善的标准来彰显且摒弃不善的地方,所以不善的人,是善人的供给参照。
l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王弼:虽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于其道必失,故曰“虽智大迷”。
译文:虽然有智慧,但过于信任智慧。不顺应万物的本质,那么它的道必然会迷失,所以叫虽智大迷。
l 是谓要妙。
王弼:无。
译文:这就需要审查细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