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超13亿日元!日本长崎百万条养殖鱼突然死亡,当地公布原因
北京时间9月7号,一则关于日本出现超百万条鱼死亡的新闻,冲上了热搜榜,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由于事发突然,一时间让很多人将此事和前段时间排放的核污染水联系起来,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据悉,这一次是日本媒体《读卖新闻》在7号对外报道的,表示日本长崎县政府9月6号时公布,今年7月末至8月上旬期间,长崎县橘湾出现了大量的养殖鱼死亡。
其中包括河豚、大竹荚鱼、真鲷等在内的共计110多万条,直接损失金额预估超过了13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6437万元。

给当地的渔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虽然8月这个状况得到了一定的好转,可是9月初再次出现了不少鱼群死亡,让当地政府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所以对外披露了此状况。
消息公布之后,引起了日本当地的担忧,一方面是很多人猜测这会不会和日本排放核污染水有关呢?
因为在东电决定排放之后,日本国内的反对和质疑之声也是非常大的,再加上长崎本身就由于历史原因核辐射超标。

不过在大家讨论和质疑之声中,长崎县政府对鱼群死亡的原因,做出了解释,表示是因为从7月开始,橘湾海域连续多月发生赤潮,导致大量的有害浮游生物疯狂滋生,造成水中严重缺氧以及出现致命毒素,出现大批鱼类死亡。

而根据日本水产厅的数据显示,过去30年内,日本共发生过11次造成损失超过1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952万元的赤潮灾害。
也就是说,本次赤潮的灾害,超过了过去30年的灾害总和,所以日本当地将这一次的赤潮,定义为“史上最糟糕情况”。

不过虽然长崎受灾严重,但按照当地政府的说法,和核污染水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恰好前几天韩国也曾经报道过,由于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导致大家开始抵制水产品,韩国有超过100万条的石斑鱼因此死亡。
本次赤潮爆发之后,日本农林水产省及总务省表示,将会给予渔业人员相应的损失,并且尽快研发出抑制赤潮灾害的新技术。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