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弹揍大坦克:一战德军【K型子弹】
1915年,毛瑟公司为德军标准步兵武器:【毛瑟G98步枪】开发了一款使用硬化钢芯弹头的7.92*57毫米步枪子弹,也就是所谓的“K型子弹”(K-Bullet),这种子弹的穿透力在当时名列前茅,能够有效对付自己的打击目标:配备防弹钢板&防弹护甲的协约国狙击手或炮兵观察员。

1916年9月15日,英国坦克首次在索姆河一线出现,给德军带来了各种惊吓,德军虽然很快发现英国坦克存在护甲薄弱的缺陷,但第一次面对这种新武器的他们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方法应对。
最初,德军使用集束手榴弹、炸药包对付英国坦克,但这些武器射程实在太近,苦逼的士兵们只能靠肉身贴近坦克才能把手中的“大炸药”扔到坦克脸上,通常执行这种任务的德国人都被被坦克或协同的英国士兵杀死。


无奈的德军选择使用“反转子弹”攻击英国坦克,这种子弹也确实能在近距离穿透坦克装甲并在车舱内制造碎片流,但这种子弹对毛瑟G98的磨损很大,甚至会造成炸膛事故,而且其穿透力也并不是很理想。
1917年2月,德军缴获了1辆MK.I型坦克和1辆MK.II型坦克,他们使用搭配了各种子弹的枪械对坦克射击,以测试哪个是理想的反坦克弹药,最终德军意外发现,用于对付穿戴护甲人员的【K型子弹】对坦克有不错的破坏效果。
1917年春夏,K型子弹已经大规模普及了西线德军,通常一名步枪手会得到5枚K型子弹,而机枪手会得到1条装满250发K弹的帆布弹链,如果是专门执行反坦克任务的德军小组,则会得到更多该型子弹。
实战证明,K型子弹在100米距离内可以击穿8毫米装甲,在300米距离内则有30%概率击穿13毫米装甲,这些子弹击穿装甲后还会在车舱内乱飞并制造金属破片,这对坦克车组来说是要命的打击。

1917年11月-12月的康布雷战役期间,德军机枪组和步枪组在反击行动中也大量使用了K型子弹,从侧面扫射英国MK.IV型坦克,事实证明这种打击是有效的,一些英国坦克因此被迫掉头撤出战斗或在战场上瘫痪,最终被德军炸毁或俘获。

然而也是在这场战役中,英国为了应对K型子弹的威胁,加强了坦克重要部位的装甲,100米距离穿甲厚度只有8毫米的【K型子弹】已经开始力不从心,此外,K型子弹的制造成本也比较高,对于啥都缺的末期德国来说,有些难以承担前线的大量消耗。

1918年,德国开始使用穿甲能力更强的【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但这种步枪总产量只有15000支,能够真正参战的怕是更少,无法大规模普及西线,所以K型子弹继续被德军视作主力反坦克武器之一,直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才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