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鲍叔,管仲三人关系之启示
东周春秋时代,最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莫过于五霸之首,齐桓公,以及鲍叔与管仲三人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到今天依然非常有价值,其中对我们最重要的启发就是,公家大于私利,知人要能善任。
故事的起源在于管仲的行事风格。他与鲍叔共同做生意,不出本钱,但却要求平分利润。他打仗,躲在后面,不敢向前。别人都看不起他,因此对与管仲一起经商,一起作战的鲍叔说,管仲是一个贪财怕死的人。鲍叔却说,管仲家有老母,生活拮据,又因担心战死沙场,舍老母无依,不得不为。
后来,齐国王君出缺,继位王君的人选有两位: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鲍叔支持小白,而管仲支持纠。两位公子赶回齐国首都临淄就任,管仲就在路上暗杀小白。管仲一箭射出,射中车柱,小白万幸,大难不死,赶回齐国就职,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广征天下贤士,请鲍叔推荐。鲍叔毫不犹豫,力荐管仲。齐桓公愣了一下,但想到鲍叔理解管仲甚深,推荐他,此人必有特别才华。于是,齐桓公也抛弃前嫌,启用管仲为宰相。这一任用格外有效,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成为历史中的贤君,而管仲的才能,在鲍叔的坚持下,造就了齐国昌盛的霸业。
历史的故事在今天都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私人的利益不足以与公家的利益相提并论,尤其是涉及国家的兴衰。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个人,所以我们说国家,就是以国为先。鲍叔不计较私人的好坏标准,认为管仲是人才。齐桓公为国而搁置私人恩怨,重用管仲,国家因而富强。
其次,对于一个人的才能要有深入的观察与理解,千万不能够因为眼前的利益,做出否定终身的判断。鲍叔能够容忍管仲的特殊性格,因为他了解管仲的情况,而这也让他能够客观地知道管仲的才华以及治国能力。因此,即使从世俗的标准,管仲让人不喜欢,但是在齐桓公广招天下人才的时候,鲍叔毫不考虑地推荐管仲。
今天的我们,能有鲍叔的胸襟吗?能够为国家的发展,置个人的私利于一边吗?今天社会中,太缺少鲍叔了,但我想说,以前也一样,这种人太少了!难怪管仲在感激鲍叔之余,留下名言:「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