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艾尔海森传说任务 简评与思考——正义与人性之辩

前言
过完艾尔海森传说,我叹服于其精彩的剧情、艾尔海森与西拉杰的斗智斗勇,最终很高兴艾尔海森能凭借自己对人性更高一层的理解取得胜利。
但剧情的结尾让我感觉有一些猝不及防、虎头蛇尾。艾尔海森提出了人性之问,但却未提供解答,让我期望落空。
不过,这段故事让我重新拾起了对“正义”与“人性”的思考,这次的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剧情的缺憾
剧情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案例:
伊利亚斯的导师的项目涉嫌学术剽窃,伊利亚斯因为无法忍受导师对其他同学的压榨选择举报。结果是导师被风纪官绳之以法,但有许多需要依靠这个项目完成学业的学生可能无法毕业,因此孤立、憎恨伊利亚斯;伊利亚斯因为“不合群”,找不到愿意接受他、让他融入的项目。
最后艾尔海森仅仅表示他愿意支持伊利亚斯,但是暂时没有跟进后续行动的进展。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年多之前在B站的一件事,不了解的伙伴们不必去知道是哪一件了。当时的我便有对于“正义”与“人性”的思考,但很遗憾,与剧情一样,我未能得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感谢原宝让我想起来了这个我未完成的思考,并循此思路向下。

问题的分析
*这一部分是自己的屁话,如果不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跳到后面一部分,我对剧情本身的更多理解,以及一些真正想说的话。
现在,我们暂时不局限于海哥传说的剧情本身,将一个具体的问题抽象开来。如下:
你是一个大学生,你的导师学术剽窃。你是否向学校举报这一事件?
比起直接给出“是”或“否”的答案,我们沿着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来思考。
完成一次举报,我们需要发现问题、搜集证据、提出举报、进行跟踪善后几个步骤。其中每一个步骤,都有对应需要考虑的要点,影响最终的答案。
1. 发现问题的过程,少不了一个评估,那就是这件事情是否损害了你的利益。
坦白来说,就算你因为所谓“正义”的理由选择举报,那也是在满足自己内心对“正义”的追求——归根结底,人总是自私的。一个残酷的事实便是,指望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正义”,还是太过天真了。
总之,通过举报他人错误的行为,为自己谋求正当的、原本被损害的利益,我认为是合理且必要的。我身边的人都在做错误的事,我没有必要去做那个大好人。
2. 在搜集证据的过程中,需要留心做另一件事情,即了解对手。如果你提出举报,你的对手(也就是你的举报对象)是否会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这件事情?是否有一定的“能力”,使你的利益甚至安全受到威胁?在举报的过程中保护自己也很重要,为了举报他人最终像伊利亚斯一样自己手上,说句不好听的,那便是“损人不利己”吧。
3. 提出举报,需要审视那个你向之提出举报的“权威机构”,在故事中便是教令院了。剧情中教令院的处理方法事实上是很不当的,伊利亚斯举报之后,教令院没有跟进伊利亚斯的情况:没有为他安排新的导师新的项目,没有保护“英雄”般的他,反而大肆宣扬伊利亚斯的事迹,难道是为了招致仇恨吗哈哈哈。在举报的时候,或许可以寻求这个机构的帮助与保护,包括支持自己继续完成学业、保护举报人的隐私与信息等,也许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如果是一所很靠谱的大学、很权威的机构,有能力处理好这方面的事情、保护好我,那我会选择举报。反观教令院这样(至少在我们看来)不值得信任的机构,在作出决定时我会加以考虑。
4. 跟踪善后。举报有的时候会是一个谈判的过程,你希望机构对你的举报对象处理的手段,可能并不能被机构采纳。有时需要准备好让步的余地与底线,做好谈判的准备,在牺牲部分自己利益的同时谋求最大的利益。
以上便是我对米哈游提出的伊利亚斯案例,所做的思考,以及提出的答案。
特别地,由于伊利亚斯案例中涉及人命,我无条件支持伊利亚斯提出举报。不过结局已定,加之故事虚构,或许不必再更多纠结了。

剧情的反思
艾尔海森传说写到这里结束。回看整个剧情,我竟然发现,在好几个映射现实的传说任务之中,《乌合的虚像》或许是最大胆、最一针见血的那一个。
放在以往,在被大家调侃“12+剧情”的故事中,展开或许就是,伊利亚斯与艾尔海森收集证据,在教令院的见证下与导师当面对质,最后正义得到伸张。
但这一次,一切都不一样了。编剧依然提供了一个正面的人物,正义无比的伊利亚斯,但是比起理想世界中的“正义必胜”(对不起宵宫小姐orz),编剧戳了戳一层窗户纸,表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隔阂。而我——或者说仔细思考这段故事,认识到其深意的各位旅行者们——所做的,便是捅破这一层纸,将或许不那么美好、不全是光明的现实在脑海中展开。
一年前的我,一定会做出和伊利亚斯一样的选择:选择绝对的正义、绝对的“道德正确”。但是,或许正如西拉杰所说,久而久之,人总会被磨平棱角,变得“合群”。
这个剧情让我明白的便是,我们不应放下追求正义的心,我们观察世界的目光仍应犀利。但是坐下来细细思考,有时退一步,或许才是更成熟的那个选择。因为我们认识到,站在“正义”对立面的,是人皆有之的“人性”。于是,学会退一步的我们,收获了成长,像这个社会的本质与核心,又迈进了一步。回首望去,是更多认识这个世界后,更多的那一点释然。

到这里,本文本该接近尾声,但今日,我再添一笔。
细细又品读了一遍剧情,我感叹于米哈游的敢讲敢说,也能理解我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米哈游不对“人性之问”提出解答。
想了一个比较通俗的例子。人性——或者说这个社会——太复杂了,就像一道数学题:找规律填空1、2、()、()。如果编剧作出回答,添上3、4的所谓“正确答案”,那一定有很多人会将另一种正确答案4、8提出。诚然,两个答案都是对的,因为这个社会,不是12+。
用正经的话说的话,那便是这样一个以“人性”为主题的故事,无法得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答案。编剧何必去痛批社会的黑暗、正义之人有时无法被正义以待的现状;又何必求解自己的命题,得到一个大家无法信服的答案。
那答案呢?
在各位旅行者的心中。其名为“价值观”。
愿大家欣赏这个世界的目光,永远清澈,永远明亮。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