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深海》观后感及自制同人曲《海深微明》相关创作手记

2023-01-31 20:15 作者:雨狸  | 我要投稿

        有剧透。主客观感受皆有涉及。目前施工4500字,因个人日程安排,还在持续施工中。

        大年初二,看了几年前就开始心心念念的《深海》。我在电影上映前基本对宣传物料具体内容零关注,只是看到相关消息就无脑转发。我对田导的作品之所以有如此的信任,正是因为是《大圣归来》当年的横空出世,激励了我继续一度近乎中断的创作之路。

        复述一下我在《海深微明》简介中的话作为我的整体观影感受:作为ACG爱好者,我被全新的技术高度震撼;作为与主角有相似经历的人,我被题材感染;作为华语创作者,我被制作组的诚意和勇气打动。

        接下来我将把这段话展开,详细阐述。

           PS.我上次写观后感影评这类玩意儿还是小学初中……所以必然会有写得不好不全面的地方,而且很多是纯个人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位看官不必全盘接收。


【目录】

1.画面与技术(无剧透)

2.思想与剧情(有剧透)

3.场外与幕后(有剧透)

4.个人视角下的一些印象深刻的点和遗憾(有剧透)

5.原创自制同人曲《海深微明》歌词创作思路(有剧透+大量私货)


1.画面与技术

无剧透~无剧透~无剧透~

        虽然很多国产动画电影的口碑都因为“画面华丽剧情稀烂最后连画面其实也没多好”而折戟,导致人们对侧重技术力的宣传本能地起了警惕之心。

        但不夸张地说,《深海》确实是我心目中近来唯一一部确实配得上“光凭画面就值得票价”“国产动画3D技术新标杆”宣传的电影。我在前半程的眼泪全都是被画面震撼出来的生理性泪水——细致的建模、流畅的物理计算、天马行空的想象、瑰丽的配色和先锋的构图……以上无一不体现出了剧组的自信和野心。

        我喜欢这种自信和野心——许多创作者在接触商业化后都或变得功利,或畏首畏尾,结果都是对自身的个人风格逐渐有所保留,就好比在时尚产业中,高定与成衣向来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前者用高情商的话来说是“先锋”,用低情商的话来说,是“学生气”(至少我当时就读的学校路线偏纯艺,看到学生做偏市场化的衣服就皱眉)而电影市场从不像时尚行业一样对纯概念的东西有着极高的包容度。

        又或者换些比喻,毕加索的后期作品与游戏立绘,实验音乐与流行金曲,等等。

        而田导在《大圣归来》吃过传统神话和合家欢的红利后,在深海中反而选择了更加“高定”的表现方式,用技术去支撑如此“先锋”“学生气”的画面理念,我对自信和野心的理解便来源于此。

        《深海》本次体现出来的画面质量和技术高度,主观来说我打1000分,客观来说我打99分,不打100是因为担心捧杀,不考虑捧杀的话打100是因为最高分只有100。

        人物设计的风格化不在讨论范围内,我完全可以接受。

2.思想与剧情

剧透警告!剧透警告!剧透警告!

        目前深海的口碑争议,主要来源于其主题思想与剧情的展现方式。

        我看到有一个说法,个人感觉可以完美地解释目前剧情口碑两极分化的的原因:《深海》从思想到剧情都是散文式的,所以无法满足想要看小说的观众。

        在看电影之前,由于我没看宣传物料,所以我对影片是完全没有任何剧情上的预设的,只在入场前被朋友剧透了“与心理疾病有关”“整体拍摄思路偏向少年派”,所以在女主看到落水瞬间,我就明白了她进入了某种幻想或梦境中,并在深海大饭店出现时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那深海的剧情到底如何呢?

        保守来说,我认为它的剧情客观来讲绝对是及格了,可能是60分,也有可能是61分,但绝对不是59分。它讲的就是一个抑郁症小女孩落水后看到的幻觉、与心魔的斗争及以及如何清醒过来的故事——平平无奇,超级简单——但是以极度艺术化和理想化的表现形式呈现。

        (鄙人不才,当年的出圈作与这个是类似的题材和思路,加上千与千寻/催眠大师/盗梦空间/少年派/女神异闻录5等均有体验,所以看到开头猜到结尾没有任何理解困难……)

        而从剧情的实际节奏安排等等来说,我自己对剧情的观影体验其实是在90分以上的,而且因为是喜欢的动画形式,所以比少年派甚至感觉还吸收得更好一些。

        我擅自揣测,对一般电影爱好者和动画爱好者而言,这个剧情的平均分应该也在70分以上了。

        ——当然,《深海》对自身的定位和宣发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许多场外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对剧情评价的两极分化。我会在下一段进行一些个人理解。

3.场外与幕后

剧透警告!剧透警告!剧透警告!

        在看完《深海》后,我搜了搜网上的影评,发现负面观点主要有以下这些:“导演卖惨营销,腻了!”“这根本不是合家欢电影,不适合春节档!”“又是一个吹特效不注重剧情的!”“这片子是惨圈的小众狂欢,我们正常人不配看!”“消费抑郁症!”

        由于我从大圣起就是田导的自来水了,观影前几乎未受任何营销和宣传影响,故这些论点对我来说都很值得思考。


①“导演卖惨营销,腻了!”

        《深海》原定去年国庆上映,结果突然撤档,导演的头像也黑了,当时有许多人猜测是否因为题材关系导致被审核打回,后来改档至春节档,大家都是惊讶的。

        反方观点认为这是剧组在搞卖惨营销耍心机,因为导演接受采访说删改镜头并不多,这是在把特效没赶上的锅甩到审核头上;而正方观点则认为,剧组基于长期资金压力,可能已经无法等到五一档了。

        诚然,我理解很多人已经厌倦了国产动画作品每逢上架必喊的“国创崛起!X年心血!差点胎死腹中!”等口号,不过相关行业长期的疲软、人才储备不足、工业化不够也确实是事实。而有幸突围的作者,往往也没有处理后续与投资资本对接、平衡艺术与商业的经验,所以导致了每次国产动画打出的宣传旗号都大同小异。有的人确实是又懒又坏,但有的人是真的无奈。

 

        我想说点对部分观众而言可能是大逆不道的话。

        我相信“尽人事,知天命。”

        如果导演和宣发组的操作是刻意为之,那么它确实很败观感,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他哪怕牺牲创作者外在的矜持,都要去推动作品本身被看到。

        而《深海》这部电影,从艺术风格、技术高度、选题,确实值得被看见。它最终能够上映,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不论是批评还是赞美,都是国产动画未来进步的养分。

        再说,比起目前其它一些大荧幕外上演的“好戏”,剧组的所谓卖惨可能连小巫见大巫的小小巫都算不上吧。

 

②“这根本不是合家欢电影,不适合春节档!”

        首先,老生常谈,动画不是只有小孩子看的,过。

        然后,直接摘取我们这次同人曲的PV剪辑@Nekoloco洛洛可 的动态:

她是比我资深一百倍的国创支持者,我无法说得比她更好了


        “《深海》的宣发策略让我想到了当年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他们都是走了一条铤而走险的道路,用大众痛点给小众题材做了一个精美的包装,然后把根本不属于这个题材的观众哄进电影院。于是想看快餐爱情片的观众被逼看节奏慢到爆的文艺片,想看毛茸茸小动物的观众被逼看黏糊糊的克苏鲁。宣发的误导使得一部分观众对自己将要看到的内容没有清晰的判断,并顺理成章地造成了口碑的两极分化。”

        而如果剧组确实无法等到五一档,那么电影本身画风与春节档氛围不匹配的问题也只能说是无解了。

 

③“又是一个吹特效不注重剧情的!”

        关于本片特效质量与剧情的关系,上文已有论述。我依然坚持认为《深海》的剧情剥离开特效来看,依然是及格线及以上的,不存在诸如“(11个字,问号,11个字,感叹号)”这种令人瞬间出戏的逻辑。

        而且,我认为导演恰巧取长补短,很好地发挥了动画这种表现形式的长处,为一个平平无奇的剧情附加上了华丽的魔法。世间故事的核心套路无非就那么几种,是千百年来无数艺术家的钻研和巧思,才令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变得多种多样。

 

④“这片子是惨圈的小众狂欢,我们正常人不配看!”

        说起来,这一块的负面评价其实和官方没什么关系,是观影者之间的思想碰撞。

        当然,我看到有些人拿着官方转发的一个观众影评(前几行里带了一句“这个电影没经历过的人无法看懂”)的截图,来锐评官方盖章这电影正常人不配看,多少……味挺重的。本人作为一个体验过同时被“正常人”骂“你就是有病,怎么不去治”和“真患者”骂“无病呻吟,真的病人才不是你这样”的人,不得不对这种帽子到处乱飞的奇观感到心情微妙。

        电影在台词中明晃晃地点出“抑郁症”这个主题,可以说大胆,也可以说莽撞,我理解剧组想让这个问题被看见的善意,也能理解一些未受此问题困扰的人的反感。

        只能说在影评的氛围维护这块,官方依然缺乏经验。但……我还是不认为官方需要对“观影者用何种说话方式交流”负全责。人与人的悲欢不能相通,痛苦是无法被比较的。

        真正的患者有追求理解和共鸣的权利,未受此问题困扰的人也有不想被道德绑架的权利,谁都会在自己被否定时生气。可能比起单纯用一个电影去划分“你喜欢它你就是惨圈!你不喜欢它你就是健人!”还是专注作品本身更好吧。

 

⑤“消费抑郁症!”

        在我看深海之前,就有同样经受过心理问题困扰的朋友告诉我:片子很好,但依然带着一股“旁人看抑郁症患者的傲慢”。

        巧的是,我也认为,如果揭露真相的部分,镜头给到“心理咨询室”后,父亲的台词中不出现“抑郁症”这三个字,直接接“咱不花这个冤枉钱……”停在戳破窗户纸的前一毫米,可能对正反双方观众的观感都会好些。如此处理,有可能是为了通过审核,有可能是担心不够直白,总而言之,对我来说都算一个遗憾(其余的遗憾放在后面说)。

        但,我还是那句话,这部作品的上映本身,就是一个突破。

        我听说过一个观点,“刻板印象本身不是完全的坏事,刻板印象的形成,恰恰说明了它终于被大众认知到,既然已经认知到了,才有改变的机会。”

 

        上一条说到,人与人的悲欢不能相通,人并不会因为得了抑郁症就能做到完全互相理解。有人认为作品的表达和一些小品一样刻板而冒犯,根本没有刻画出自己作为病人的体验,有人则痛哭流涕感慨终于被治愈了……

        我的话,二者兼而有之。所以我写了《深海微明》,它既是一首被电影催生的同人曲,也是一首掺入了我自己经历与理解的原创单曲。

 

        写之前,我本来与另一位朋友约定一人出一首,不过后来他认为官方的角色曲已经足够了,然后把他原定“天要亮了”的标题概念让给了我hhh我与乐师随手起的“海深”拼了一下,最终变成了现在这样。

        在我爆肝期间,这位朋友也没闲着,去看了大量的导演采访,包括原来的片尾结语并不是“献给走过长夜的你”而是“人生也许是没有意义的,我只是不想错过那些微亮的瞬间。”他认为,这个原本的结语要更符合电影的气质。

        他在看到我的成品之后也说了一番话,觉得歌词本身还可以再凄凉一些,目前的基调还是有些温暖,他觉得导演的原意绝对不是想做一个治愈系的作品。我的想法是,没有人可以代他人来定义抑郁症,同为患者也不能。

 

        所以话说回来,抑郁症这个题材被《深海》消费了吗?只要最终推动了大众去正确地了解和认识心理疾病,那它正着,反着,10%地,100%地消费,我仅代表我个人表示支持。

        毕竟,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除了心病,许多生理性的因素,如遗传、高强度工作、内分泌失调都有可能诱发抑郁症和其它精神问题,与所谓的性格、心态、三观有时候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谁都有可能中招。

(写不完了!待编辑!反正这两天就弄完!最终视篇幅可能歌词部分会新开一篇,但也有可能都在这篇下面orz然后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深海》啊啊啊啊啊啊啊有IMAX看IMAX我现在好后悔一刷是普通3D)


电影《深海》观后感及自制同人曲《海深微明》相关创作手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