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为什么不期待看到更多的音乐“神童”?

2021-06-23 10:11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说起神童,从古至今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战国时有甘罗十二岁称相,唐朝有杨炯九岁进士及第,他们的传奇故事,每每提及,都引人感慨与赞叹。

而在如今这个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神童“似乎也越来越多了。最近我们在视频里,针对那些出现在网络热门的音乐“神童”做了个小小的鉴定。


结果或许让很多人感到扫兴:这些让大家拍手叫绝的孩子,其实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神童。

不管是穿着传统服饰演奏的钢琴男孩,还是听到一段旋律就能回答出曲目名称的外国男孩,他们之所以能有这样突出的表现,更多是因为长时间浸润在音乐环境中所产生的学习效果。

这并非是我们将神童的标准定得过于严苛,反而是因为普通大众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度不够,而将标准降低了。


神童到底“神”在哪儿? 


神童能被称为“神”,自然是需要极高标准的。

其他领域不谈,在音乐上能被称为“神童”,不仅仅是能熟练演奏曲子或创作音乐,或者有庞大的音乐知识储备量。更重要的,是有超出年龄的、成熟而完整的表达。

古往今来,最当之无愧的音乐神童,大概非莫扎特莫属了。



这位早慧的音乐奇才,六岁开始作曲。不会拼读先会识谱,不会造句先会作曲。当然,莫扎特的“神”,不在于他很小就会写曲子,更是因为他的创作早已经有了超越孩童应有的水平。

比如创作《C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时,年仅八岁的莫扎特就会将自己在途经曼海姆时所学到的曼海姆乐派创作方法运用到其中——在传统的三个乐章中插入了小步舞曲的第三乐章,作品工整而清新,成熟且完整。

俄国钢琴家叶甫根尼·基辛被称为20世纪后半叶最惊人的钢琴天才。

他在11个月大,完全还不能说话时,就可以哼唱出姐姐弹奏的巴赫赋格了。两岁时,他开始自己摸索在钢琴上弹奏所听到的旋律。甚至在还不会读谱的情况下,就能靠惊人的听力记忆演奏各种世界名曲…

13岁时,基辛与莫斯科爱乐乐团合作,在柴可夫斯基大厅连续演出两首肖邦钢琴协奏曲,从此一夜成名。

同样,基辛的天才之处,不仅仅在于他有着极为精湛的演奏技术,更重要的是,他的演奏充满超出年龄的情感表达,纯粹而赤诚地袒露着自己的真心。

而这样的表达是需要天赋的。正如基辛自己所说,他之所以坐在钢琴旁演奏,完全是出于一种本能,一种不断从他心中涌出的冲动,是他的心在告诉他怎样演奏。

对基辛而言,钢琴不是乐器,而是他表达自己以及与人沟通的天然工具。

这是真正的天才,天生拥有对音乐的热忱,天生会用音乐来说话。

但这并不意味着,仅仅靠天赋就能成为神童。


破除对“神童”的迷信



大家应该注意到,不管是莫扎特还是基辛,都是从小在音乐环境中长大的。而即便是神童莫扎特,他的“神”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经过后天严格训练产生的。

众所周知,莫扎特的父亲是一名有才华的宫廷乐师。因此,从出生起,莫扎特就被浸染在音乐世界里。父亲对他的要求相当严格,音乐这门语言,莫扎特几乎是跟学说话同时开始学的。

同时,从六岁开始,父亲就带着莫扎特姐弟开始在欧洲四处云游,一边演出,一边实地学习和了解各地的音乐风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莫扎特爸爸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非常先进了。

因此,在别的作曲家还是通过看书、听故事来学习知识的时候,莫扎特早已开始实地考察,边玩边学习了。这样的经历,为小小年纪的他积累了超出年龄的阅历和感受力。

他把这些亲身所习得的音乐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为什么,哪怕我们听莫扎特的作品时感觉旋律似乎很简单,却依然意犹未尽,因为他的作品背后,有积累、有沉淀,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必觉得神童高高地飘在天上,除了一定的天赋之外,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不可思议的“神迹”,都是有迹可循的。

正如在成长、学习环境如此优渥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经过科学训练与勤奋努力后有所成就,有了不菲的实力,这是一件好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为每个有一定成绩的孩子贴上“神童”标签。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童年只占整个人生的很小一部分。而人生的发展与成就,显然不会在童年时就被决定,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曲线成长的过程。

莫扎特之所以没有从“神童”的宝座上跌落,是因为他成年后的作品更加优秀。他短短的一生,从未停止过在音乐创作上的学习与努力。正如他自己所说:

”谁要是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获得成功。“

而他成年后创作的作品,显然又精进了很多。尽管依然保留了简单的曲风,但曲子的复杂度、元素的丰富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真正让莫扎特青史留名的,也正是他成年有了成熟而稳定的创作风格后,所写出来的这些作品。

“神童”是大众猎奇心态的产物。神童标签的存在,是用童年一个部分来总结和归纳,甚至指导整个人生,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所以,这一次我们聊神童,其实并非希望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音乐神童”。

一方面,并没有那么多能真正达到“神童”标准的孩子,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是经过科学训练后达到一定成绩的例子。一旦我们把他们捧上“神坛”,或许会悲哀地发现,很多孩子长大后都归于平庸,这是因为童年时很多情感上自然的表达,在成年经受过统一训练之后,反而变得千篇一律。

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天才,即便拥有天赋,也需要持续一生的不断努力。

另一方面,童年只是人生中一个短短的横截面。是否是神童有什么重要的呢?打好扎实的基础,培养好健康的心态,为未来积蓄力量。人生路漫漫,很多的美好或许是在后半程开花结果。


▲88岁依然在舞台上演出的钢琴家藤子海敏


当有一天,我们看到有孩子在熟练地演奏,看到孩子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储备,第一反应是赞美和欣赏,而不是去定义他们是“神童”,或许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真正有所进步的时候。


我为什么不期待看到更多的音乐“神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