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国政大权的晋国“六卿”的首席为什么会是“中军将”?
了解春秋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春秋第一霸主晋国的头号心腹大患是卿大夫专权。卿大夫专权在晋国“六卿”格局形成后基本没有解决的可能了,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有意思的是,晋国“六卿”的首席不是“相”而是“中军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自己的一家之言。
西周大诸侯的军队规模为“三军”,晋国本来也是如此。春秋前期,晋国爆发了长达几十年的“曲沃代翼”,小宗曲沃取代晋国大宗,这种严重破坏周礼的行为自然引起了周天子的不满。于是周天子虽然捏着鼻子承认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但要求晋国的军队规模只能为“一军”。
只能有一军阻碍了晋国对外扩张,但曲沃武公(晋武公)为了安抚人心也只能忍了。晋武公去世后,晋献公将晋国的军队规模扩大为“上下两军”。晋献公亲自统率上军,下军由太子申生统率。但由于晋献公晚年发生了“骊姬之乱”,下军的实际控制权落入晋国的卿大夫手中。
晋文公继位后,为了对外争霸,晋文公打破了周天子当年的禁令,将晋国的军队规模扩大为“上中下三军”。在晋文公组建的上中下三军中,中军的地位最高,次之为上军,下军地位最低。在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国上中下三军一起出动,将晋文公推上天下霸主的宝座。
然而晋文公组建三军时做了两项妥协:第一,晋文公放弃了亲自统率三军,而是三军的兵权交给三军将佐(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第二,三军将佐同时兼任晋国的执政上卿,导致三军将佐不仅是晋国地位最高的武将,还是执掌朝政的宰相。
晋文公和晋襄公在位期间,三军将佐的任免权还在晋国国君手中。从晋灵公开始,晋国国君对三军将佐任免的影响越来越小,三军将佐的任免实际上由各个卿大夫家族商讨决定。到了这个时候,晋国大权已经落入卿大夫手中,卿大夫专权的格局就此形成,直到“三家分晋”。
正因如此,控制晋国大权的六个三军将佐就被合称为“六卿”。因为中军在晋国三军中地位最高,所以中军的最高统帅“中军将”兼任地位最高的执政正卿。这样一来,晋国的军政大权都由“中军将”掌控,“中军将”也就成为晋国“六卿”的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