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人工智能和艺术创作
最近一些ai作图的信息在各大平台刷屏,不少人直呼画师乙烷,艺术药丸。大家的争论主要还是聚焦在以下几点:
一、ai的行为是不是在创作
二、ai能否代替人类艺术家
三、ai是否会冲击艺术创作
关于第一点,我的看法一直很简单——只要不是完全一样的作品,那就是在创作,比如说ai画出一幅和《星月夜》完全一样的作品,因为它的主体不一样(是ai)、有创作意志参与(并非以拷贝为目的),那就是在创作。这个“完全一样”,当然指的是所有地方都一样,假设有这样一个画家,他在十岁的时候画出了一幅作品,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又画出了一幅一模一样的作品,那这也是在创作,因为有了不同,就有了进行艺术解读的空间,所以ai的作画行为当然是在创作,无论是它是否只是在进行排列组合。
关于最重要的第二点,即ai能否代替艺术家。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无论ai如何发展,以人类为主体的创作者都是可以存在的,这本身就是艺术的一环。会这么想的人,无非是工业脑作祟,把艺术创作当成了一种存在最优解的东西。
但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小问题:一是ai能否做到在人类的评价领域之内超越人类的顶尖艺术家,二是ai能否完全模仿出某个艺术家的创作风格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ai其实就是个通过学习达到预期的东西,而无论是基于概率统计,还是某种独特的算法,它和人类创作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情感,没有灵魂,缺少人类对世界的独特洞察力,我举两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文学例子:
一、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出自《咏雪》
原文结构简单,用词直白,我认为这类文章是ai比较擅长创作的,我们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这几句诗以及这篇文章, 首先,它符合音律,朗朗上口;其次,它以一种文字描述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视觉冲击力;第三,它描述的意象契合人类的日常情感;第四,它具有结构上的和谐,发展起伏浑然天成,无违和感;第五,它以寥寥几句勾画出一个故事背景,引起人们想要去了解更多的欲望;第六,所谓文以载道,言为心声,我们从诗句结合相关背景中感受到当时人物的心理和精神,没有身为人的感受,该如何准确处理意象和情感的关系?第七,将飘雪比喻为柳絮,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是原文中谢道韫比她兄长高明的地方,也是艺术创作的要点,艺术创作需要天才的洞察力。以上七点,ai又能完美做到几点呢?
二、 “小鸡是名学生,有一天他打完篮球,在超市里买了一罐可乐,他的脑子里回想起了以往打完球时喝可乐的美好记忆,然后他来到了某个地方,身心一下子被放松了,突然,他想起了晚上还要交作业,然后他就被巨大的焦虑吞噬掉,嘴里的可乐变成了毒药,然后他就疯掉了”——以以上描写为基础,把上述片段扩写为长文
我们开始考虑细节方面,我们的主人公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他来到的地方,是学校的球场、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是一片光怪陆离的地方?把相关角色增加到二十人故事又该怎么展开?像喝下毒药一样应该如何描写?他是怎么疯掉的,是已有迹象,还是急火攻心?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细节设定,考虑出这些就已经需要相应的阅历、相当的洞察力才能够做到,而厉害的作者,可以让一字一句都围绕着作品主题转,就像是把一个世界给揉碎重塑一般,其中的细节没有大量的独特体验完全想不到,你只有经历了,才能有所感悟。当作品复杂到只需要稍微修改一下细节,整部作品就会变得截然不同的情况下,ai要如何把握住作品的神气和脉络?
艺术终究是人类用来表达人类自身的东西,艺术创作不只是简单的元素堆砌,它首先应当具备内涵,以人类的视角去创作,以人类作为最终解读者,这个道理在任何艺术创作中都适用。
同理,对于第二个问题,ai是否能完美模仿出创作者的创作风格,这当然是不行的。创作者的作品连接着创作者的灵魂与思想,ai可以从创作者的作品中提取出一些共性,却永远无法触及到作者的灵魂,就我们常见的涩图来讲,ai可以精准捕捉到五官的比例、少女皮肤上红晕的画法,但是一谈到h方面,这东西一下就主观了起来,有人觉得不穿衣服更涩,有人认为穿了衣服后更涩了,而且可能还是同一个人,有人会觉得巫女露腋露肚子很涩,但公主这么穿就不涩,即使是xp,那也是千人千面。这些还只是最基本的东西,在实际的创作中,创作者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不断地审视不断地批判,这些ai要怎么去模仿呢?它终究不是创作者本身。
而关于最后一个问题,ai永远无法杀死以人类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但ai给创作者们带来的伤害却很大,天才的诞生需要土壤,一个没有大量爱好者的圈子,也就失去了它的活力,何况很多人的学画画学音乐学写作,一开始的热情只是基于装逼需求,ai现在能让人们装逼的成本更低,当ai创作充斥于这片土壤,人们要怎样鼓起勇气去表达自己呢?可以想象得到,一句“你的作品是ai创作出来的吧”&“你的作品还不如ai”是对创作者多大的打击。它还会通过影响大量的受众,对真正爱好艺术之人的话语权造成巨大破坏,大众的审美还处于一种懵懂的阶段,ai创作这种东西,应该出现在艺术氛围更浓郁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