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8、《道德经》逐章评注:十九章

2023-07-06 20:31 作者:喜欢读论语  | 我要投稿

         绝圣弃智(1),民利百倍(2);绝仁弃义,民复孝慈(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5)。故令有所属(6):见素抱朴(7),少私寡欲(8),绝学无忧(9)。

【注释】

(1)绝圣弃智:之前一般理解,绝,断绝;圣、智,都是聪明的意思。消除聪明,抛弃智慧,遵循大道。这是老子的一个基本社会主张。他认为人的本性应是真纯质朴、清静淡泊的,是文化在赋予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同时,腐蚀了人类的天性,从而产生出诸如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恶习。尤其是当时作为文化与文明最高体现的仁义礼智这些东西,更是违背人性、产生虚伪的根源,高张仁义之大旗而谋求自己私利的大有人在。老子认为,不如抛弃这些“文明”垃圾,使人民恢复到无知无欲、宁静不争的自然状态,而孝慈、善良这些品德自然会在人类谆厚质朴的人性中得到复苏。其实,这是老子正话反说的典型例子,这样理解似偏激了一些,把老子无异看作一个“愤青”了。老子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能够让老百姓得利百倍,靠的并不是所谓的“圣”和“智”,而是遵循“道”,按照事物的客观必然性去做。这里老子揭示的其实就是人类创造历史,从来就不是自由的,而是只能立足于客观的现实基础去创造的道理。

(2)民利百倍:人民会得到百倍的好处。

(3)民复孝慈:复,回复。孝慈,原本的六亲关系,这与提倡仁义而得的孝慈有所区别。

(4)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取巧和贪利,让巧的不再巧、利的不再利,这与老子另外一种说法意思一样,“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即“让难得之货不再难得”,自然不贵了,那么盗贼之类自然消失了。

(5)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帛书本作“此三言也,以为文不足”。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文,文饰,巧饰。这三种东西全是巧饰;不足,这里指社会中的弊病,指“利”、“孝慈”的缺失,“盗贼”的蜂起。

(6)故令有所属:所以要(正面指出),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有所遵循。令,使令人民。

(7)见素抱朴:外表单纯,内心质朴。素,没有杂色的丝,白色,引申为单纯;朴,未经雕刻的木材,引申为质朴。见,同“现”,显现、显示;抱,抱持。

(8)少私寡欲:“少”、“寡”均为形作动用,减少私心杂念、排除不切实际的主观欲望和想法。

(9)绝学无忧:通行本此句在下章开头,此从高亨本提前。绝学,弃绝圣智之学。无忧,达到没有忧虑的境地。  

点评:

        这一章是对前面一章“大道废”之后出现各种社会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救治方法。老子认为没有遵循大道,社会上就会相应地出现所谓“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而这些正是扰乱社会的根源,只有从根源上铲除这些扰乱社会的东西,从而回到遵循客观现实这个基础上来,社会才能回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

 

 

 


28、《道德经》逐章评注:十九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