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长安县新旺村新出西周铜鼎
陕西长安县新旺村新出西周铜鼎
《考古》 1983年0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在沣京遗址范围内的长安县洋西公社新旺村,曾多次发现西周铜器,1982年元月又出土两件铜鼎。
新旺村、冯村、东石榴村和曹家寨之间,是一块东西长约1800米,南北宽约1500米的平坦高地,比客省庄、马王村、张海坡一带的廓坞岭稍高,基本上与之平行。高地上分布的西周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有灰坑、墓葬和窑址。多年来,由于新旺村从南北两个方面向高地取土,致使村南的一段高地逐渐缩小。据了解,从1946年以来,该村在取土和平整土地过程中曾先后发现铜器五、六批。村南取土壕现高2.5-3米,西周文化堆积遭到严重破坏。鉴于此,1981年春季我们在壕边高地钻探,发现许多灰坑,这两件新出的铜鼎即出于81SCX钻H6内。
铜鼎出土地点在新旺村南250米处,上距地表2.7米。大鼎(编为一号)倒置,三足向上,口朝下,其内套装一个蹄足小鼎(编为二号),小期正置。经发掘清理,得知这是一处窖藏坑(编号H2)地面0.9米.方向东北西南。轮廓不甚规整,平面基本为圆角长方形,长2.3、宽0.9米。底部不平,由北向南倾斜,上距地表1.9—2.7米。窖坑从中腰起向西掏挖,底宽L5米,东西剖面呈凸肚袋状。铜鼎放在坑南端最深处。
窖坑和周围的地层堆积说明如下:
第一层为农耕土。土质松软,黄褐色略显暗红,厚35—40厘米。出现代砖瓦块、瓷片、玻璃渣和铁钉等。
第二层为扰乱层。灰黄色,较耕土色浅亮,土质较硬,厚50——60厘米。出有唐宋瓷片和少量西周陶片。
第三层为周代文化层。自南而北倾斜叠压着黄熟土、深灰土和红烧土,其中以深灰色土中包含的西周遗物最为丰富。
窖藏坑口出现于西周文化层的上部,距地面0.9米。方向东北——西南。轮廓不甚规整,平面基本为圆角长方形,长2.3、宽0.9 米。 底部不平,由北向南倾斜,上距地表1.9—2.7米。 窖坑从中腰起向西掏挖,底宽1.5米,东西剖面呈凸肚袋状。铜鼎放在坑南端最深处。
窖藏坑北端上部被一唐代土室墓破坏0.4米。窖坑本身打破了一个大型的西周晚期灰坑(编号H 1),又打破了东面相邻的一个小灰坑(编号H3)(图一)。
从发掘现象得知,窖坑是专为埋藏这二烧土层及黄熟土层,窖坑内填一色的蓝灰土,土质细软疏松,与H1不同土色的地层堆积迥然不同,显然是一次填入的。这种填土在其东邻H3口面上的西半部还覆有薄薄一层,窖坑以西也有,这说明装入铜鼎后,窖坑原土回填有余,因而铺撒在周围的地面上。
一号鼎(图版肆,1)方唇外折,直耳作纽索状,圆腹,柱足。口下饰饕養纹,填细雷纹,纹饰中有六条竖突楞(图二,5)。腹壁有两处补铸的块痕,内壁铸铭文两行(图二,3)。足饰兽面纹(图二,1),一足下端稍有残损。底外有一层烟良。通高74、口径55、腹深36厘米,重54公斤。
二号鼎(图版肆,2)方唇外折,立耳,圜底,蹄足。口下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图二,2)。内壁铸有铭文(图二,4)。通高32、口径32、腹深17厘米,重7.5公斤。
一号鼎和二号鼎显然有时代早晚之不同。一号鼎器体高大,敦厚壮实,其造型、纹饰、铭刻都具有西周前期的特色。二号鼎的形制、纹饰均与毛公鼎、商攸从鼎、邓伯氏鼎相同,属西周晚期之器。
一号鼎铭最末一字磨湖过甚,疑为艮(鬻)字,见于《师趙鼎》,《玉篇》:大鼎也。铭首二字当是族徽。殷周铜器铸此族徽者有父乙鼎①、父丁鬲②和父丁囱,鼎、鬲仅见其铭文拓片,未见原器图式。父丁鹵1967年出土于洋西张家坡第87号西周墓,提梁为絢索状,同出鼎、筐、尊、瓠、爵等器,其年代为殷末周初。一号鼎与父丁囱不仅时代相同,而且为同一家族之物。二器出土地点相距2.5公里,一出墓中,一在窖坑,埋鼎的窖坑当离该家族住宅不远,张家坡应是他们的墓地所在。
二号鼎铭之团,亦是族徽,作置立戈于検中之形,铜铭中屡见,有倒置者,有立戈后向者。此鼎族徽前冠一''册”字。
铜器窖坑出土的陶片,都是西周晩期的。如鬲为洋西VI式;盂为洋西III式、VII式;瓮为洋西II式;罐为洋西V式。证以窖口出现于西周文化层最上部和打破H1的关系,可以推断埋藏的时间应在西周末年。窖藏的原因必是出于大的政治变故。1973年新旺村北出土的一件铜盂和一件大鼎,其鼎倒置,盂置鼎内,也是一处窖藏,埋藏时间为幽王灭国之际④。这两件鼎也应是平王东迁时为仓促逃命的朝廷贵族挖窖埋藏的。
执笔者 戴应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