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试析周朝女子妆容文化

2023-08-15 07:14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周朝,可以说是开辟了中国化妆史一个崭新纪元的朝代。


周朝拥有较为发达的文学和哲学,甚至有着记载明细的历史,这些文字演化成了大量的文史资料,为现代人对中国古代妆容研究指引了方向,提供了资料,可以说对中国化妆史在周朝有了爆发式的进展。

在周朝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诸如眉妆、唇妆、面妆等精细部位的妆容描写,还有当时的妆粉、眉黛、唇脂等化妆用品的制作方法,而后人便可以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到周朝女子流行的妆容,也能了解到不同地域女子的妆容文化。


一、中原女子以素妆为主

若以地理区域划分,可以简单地将位于北方的女性划分为中原女性,将南方的女性划为楚地女性。


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了气候环境的不同,两个区域女性的妆容也有着巨大的差异。《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级,其中主要刻画的就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地区的中原女性形象。


尚礼、尚文可以说是周朝的特点,这个时候的人民将女性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划分的很是明朗,他们认为女性的内在美主要是指女性的才能、智慧以及符合当时社会的利益及修养,把这些成为“德”;外在美、体态之美、妆容之美则成为“色”。

后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女性更强调内外兼修,如果出现了德与色相冲突的情况,则更倡导重德轻色。佛家学说更是将外部的“色”当做应当排斥的存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言论到现在仍有人提及。


《诗经》中著名的诗篇《关雎》中这样表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二字在《方言》中有如下注解:“美状为窈,美心为窕”。


可以见得,诗经中对女性的审美注重的仍然是内外兼修,而且单单拥有其中一样都算不得淑女,美貌的人只有同时拥有内在美的前提下才是值得赞美和欣赏的。


妆容本身的出现,就是为了增加女性的外在美,那么在周朝推崇的外在美应该偏向什么呢?


从《诗经》中就可以看出来,内段时期注重的外在美主要以自然健康、清新淡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为美。

当时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倡导以自然为本,以个体的人格和生命的自由为最高要求,保持添饭,反对雕饰。法家也不强调雕饰的重要,法家思想更多的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过分的雕饰会阻挡进程的推进。


《诗经》中有着很多位美人,其中《卫风·硕人》中描写的卫庄公夫人非常有名:“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手如葇荑,肤如凝脂, 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寥寥几笔,生动地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在当时审美中美人的样子。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外部服饰的妆点是必不可少的,服饰干净华贵是一名淑女的必备要求;“手如葇荑,肤如凝脂”这句话就是在形容庄姜的手纤长柔软,皮肤白皙,吹弹可破;


“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蝤蛴是指在木头中生长的一种长而白的幼虫,庄姜夫人脖颈纤长,牙齿洁白而整齐;“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庄姜额头饱满,眉目弯弯,神态妩媚,顾盼生姿。

全诗并未提及化妆及修饰的内容,更多的是关注卫庄公夫人本身的美貌,可见当时以天然之美为关注重点,另一首著名诗歌中甚至都没有关注任何外貌的细节。


《陈风·月出》中是这样描写美人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全文并未有任何直接描写,但就是能勾画出一位体态轻盈的少女,在月下翩翩起舞,飘若惊鸿,宛若游龙,并不着眼于少女的样貌,而是专注描绘她的体态。


可以看出,在诗中歌咏的中原女性以自然之美为主,体态重于样貌,情态高于妆容,以素面朝天为荣,追求自然清新之美。


二、南楚女性以浓妆艳抹为特色

先秦时期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为楚国。钱钟书先生就曾经在《管锥篇》中对楚国女子的妆容有所描述:“和中原女子‘淡如水墨白染’不同,大凡楚国漂亮的女子,无不如‘画像之渲杂丹黄’”。

可见与中原地区的素妆审美不同,楚人对于女性的审美呈现“错彩镂金,浓妆艳抹”的特色。


如果说《诗经》是中原地区文化的集合,那么《楚辞》就是楚国文化的代表。


《诗经》中描绘的女子更多的代表着良家妇女的主流审美,而《楚辞》中的女性更加浪漫,女性代表的群体也不再是单一的良家妇女,还有女伶、女巫、歌姬、舞女等等职业,这些人脱离了家庭的拘束,偏向神化,带有虚幻神秘的色彩。


也因为地域的不同,中原女子多半身高且四肢修长,而楚地女子多趋向娇小、纤弱而柔美。


《山鬼》中描绘了一种虚构的,生活在山野之中的妖怪精灵,“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一句描画了山鬼眼波流转,唇角含情,身材婀娜的形象。

楚王墓中出土了《人物龙凤帛画》,上面绘出的女子身形均腰肢纤细、颈项秀长、身材娇小,也符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在服饰上,与衣着颜色淡雅清秀的中原不同,楚国女性衣物更偏好色彩鲜艳并且装饰丰富。凸显了她们具有奇幻色彩、华美动人的美。


无论是虚构的山鬼还是少司命,均衣着华丽,这与楚地笃信巫有关,楚人“信鬼好祠,巫风甚盛”,这是所有史学家公认的事实。而在巫术崇拜中,仪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仪式中“悦神”的舞蹈及主持人更加需要夸张艳丽的衣饰,这样的审美也带入了日常生活中,所以楚地的女性更偏好色彩斑斓、缕金错彩的衣裳。


因为楚地崇尚巫术,有强烈的女性崇拜意识,滋生于此地的《老子》学说即主张柔弱胜刚强,认为水为万物之母,因此楚地崇拜女性神祇,女性地位较高。

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梳妆打扮,而在面部妆方面,以“粉白”为美。


《大招》中这样描写:“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粉白”就是指用白粉敷面,“黛黑”则是指用青黛画眉。


在楚墓中也出土了白粉和铅粉,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得知,中国最早的妆粉其实是纯天然的米粉,是一种天然的妆品。


除了施粉,楚女还用胭脂点于唇部及面颊区域,即为施朱。

湖北九连墩楚墓中出土了一个木俑,唇部的位置涂着鲜红的颜料,而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称他邻居东家的小姐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更能表现出当时的楚国女子有着“施朱”的习惯。除了这些化妆品外,周朝的化妆品还有脂和泽。


脂就是动物体内的或者植物种子内提炼出的油脂。脂还分为唇脂和面脂,从字面含义就能知道分别用于唇部和面部,主要是防寒润滑的作用,类似于当代的润肤霜和润唇膏。


泽是指一种润发的香膏,毕竟当时洗头发是一件比较艰难的工作,这种润发的香膏不光能够遮掩气味,也能帮助塑性。除了以上这些和现代比较相近的妆容用品之外,还有一些猎奇的面妆,比如拔牙、穿耳、纹面。

拔牙不光是指把牙拔掉,还包含着将牙磨尖的行为,对于这个部族的人,牙齿尖锐一方面是增加了自身的战斗能力,也是一种祈求自然将野生动物的力量赐予自己的希望。


穿耳、纹面则是认为这样做可以更加接近自己的祖先,不过这种风尚并不受到推广,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的濮人,极富野性魅力。


这种带有原始野性的奇异装饰受到了楚人的欣赏,《九章·思美人》中就对这种面饰表达了惊叹:“吾且儃徊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这里的变态与当下变态的含义并不一致,这里的变态是指南方土著民族的奇异妆容。


三、总结

先秦时期的北方平原地区更注重女性的仪态和自然之美,更加理性注重实质。

南楚文化中则为女性赋予了神秘色彩,有着浓重的情感感性特质,将女性神化,追求浓妆艳抹,赋予感官刺激,这与北方流行素妆、质朴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风格对比。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试析周朝女子妆容文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