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诗经·行苇》看周朝贵族礼仪

2023-08-15 07:14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最终推翻了殷商500多年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虽然后期统治者沉迷酒色,但商朝统治时间长可不短。


值得一提的是,周朝的统治时间更是长达700余,而这与统治者的领导有着牢不可分的关系。


周朝时期以分封制为统治方法,虽然仍处于奴隶制的时期,但其明确划分了各个等级之间的关系,完善了礼法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经提出“克己复礼”的观念,其中这个“礼”,就是指的周朝的礼法。


礼法中除了规范上下级的关系,也规定了很多贵族礼仪形式。


《诗经·行苇》中就详细描写了一场周朝天子在祭祀之后的燕饮场景,其中夹杂了很多对周朝贵族礼仪的描写。

本文就从这首诗出发,探索其中的礼仪制度。


一、燕饮之礼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嘉肴脾臄,或歌或咢。”


本诗以行苇作为开头,想要表达出芦苇丛因为集合生长而免于被牛羊踩踏的命运。


作为同胞兄弟,更应该团结一致,避免兄弟阋墙。


周王带领血亲兄弟出门宴饮,铺设竹席与案几,规格可见一斑,餐饮中包括两种不同的肉酱,两种不同烹饪方法所制作的肉类。


宴席中还伴随着音乐,主人与客人一同共享丰盛的美酒佳肴和美妙的音乐。


用茂盛的芦苇来比喻家族兄弟们的团结,芦苇生长茂盛且成片生长,也表现出对未来亲族兄弟们可以团结一致的期许。

后文用珍惜草木的行为作比,希望血缘至亲的兄弟们不要疏远,可以更加亲密,更希望兄弟们可以秉性忠诚、待人宽厚。


燕饮开始后,有人在地面上铺设了竹制的席子,采用了雕花繁复的几案。


文中描写了极为讲究的用具和摆设。


众人都在忙碌,无论是近亲还是远亲,都可以在宴会上面觥筹交错,相互交好之景,也能看出周天子燕饮族人,是为了团结血亲,与之交好的目的。


一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就能表现出周天子开展燕饮的目的。


唐莫尧所作的《诗经新注全译》中引用了孙作云的《研究》中的原文:“他们用宴会、会射种种方法,来敦睦宗族……必须团结宗族,形成强固的统治网,才能镇服‘小人’;若是宗族涣散,小人反上,如猿升木,则将无法统治。”


周朝初期为了稳定统治,为自身国家休养生息赢得时间,周王分封不限于同族血清,还包括了军中重臣和前朝遗民。

虽然后者认同周王的统治,但仍然要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中国古代对于血缘亲情极为看重,血缘成了牢不可破的纽带,所以周朝统治者在祭祀之后燕饮众亲属主要就是为了提倡宣扬宗法的思想,希望以宗法制度来巩固自身统治。


二、敬老之礼

“曾孙维主,酒醴维醹……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宴会的主人是在场老者的曾孙,由他领酒祝福高寿老人。


虽然老人老态净显,步履蹒跚,但仍然在他人的搀扶下领酒,希望上天可以像眷顾这些老人一样眷顾周朝。


诗文中所描写的“黄耇鲐背”指的就是老人背部生长的斑块,其形状类似于鱼背上的花纹。

诗文中希望这些充满智慧和经验的老人可以为这个氏族提供指引和扶持,希望老人可以健康长寿。


且这场燕饮由周朝统治者主导,但在诗文最后是以“曾孙”的角度敬酒,将自身的姿态放低,这也是一种敬老的表现。


老者们接受搀扶,被小辈们给予祝福,愿上天可以保佑他们长命百岁、健康顺意,这也是周朝统治者希望上天赐予周朝本身的愿景。


宗法思想本身就要以系族为主,这些老者本身就是系族中至关重要的存在。


对这些老者的尊敬就是对宗族的尊敬,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提倡宣扬宗法的思想,希望以宗法制度来巩固自身统治。


三、大射礼

“敦弓既坚,四鍭既钧……四鍭如树,序宾以不侮”。


弓不光强劲有力,而且颜色丰富,采用的四支箭矢重量均匀,射箭者身姿潇洒,容貌清丽,射出的箭矢一击即中。

四支箭均牢牢钉在箭靶之上的人自然奉为上宾,以射箭的优劣对宾客的座位顺序进行排列,各自比拼射箭势力。


能者居上,当然那些能力较差的人,也会给予应有的待遇。


关于《行苇》中射礼究竟是宾射、燕射还是大射古往今来有着不用的看法。


黄松毅认为《行苇》中的射礼程序与大射礼基本吻合,所以此诗中的射礼应当为大射礼,他将这个观点写进了《< 诗经·行苇 > 所涉礼仪考》中。


可是,若将《行苇》中的射礼归于大射礼,其程序仍有诸多矛盾之处。


《仪礼-大射礼》中记载的射礼程序为诸侯王宴席中的射礼程序,但这也正可以证明天子宴席中的大射礼程序与诸侯王所采用的程序有所不同。


无论是哪种射礼,在燕饮之上进行比拼本质上还是在娱乐。

首先,虽然射礼完成得好的人可以奉为上宾,但对那些完成得不好的人也没有惩罚,无外是坐得远些,但吃穿用度无一不精。


且燕饮为家庭聚会的场合,射礼不过是娱亲的一种方式,这也证明了本次燕饮的目的就是为了团结血亲,相互交好。


四、总结

《行苇》的创作背景并未能在已有文献中找到详细的解释,只是说当周天子完成祭祀仪式之后,宴请自家的兄弟和长辈饮酒,对其目的的看法也并不一致。


李学勤所作的《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认为《行苇》一诗是为了赞美周王朝统治者忠孝仁义而作。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反映出了周朝人民的仁厚品德,他们认为可以从帮助亲友、尊孝老人中获得福禄。

清代作家王先谦所作的《诗三家义集疏》中则认为,这首诗主要想要表达周之远的祖公刘的仁厚品质。


无论什么时代,诗歌等文学作品无法摆脱的一点就是会对当朝统治者的美化,而且《行苇》一诗编纂与《雅》中,《大雅》一节成诗较早,基本均为西周时代的作品。


虽然《大雅》中的作品成诗早,但因为《雅》一节中基本上编纂的多为贵族奴隶主等上层社会在举行宴会单利时候所演奏的乐歌。


此外,因为地理位置的问题,贵族多半处于周王朝的王畿位置,处于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区域,其水平自然要比其他诸侯国的水平更高,其中所反映的现实也多半是繁华之景。


这个地域的文化水平发展程度较高,《行苇》一诗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完成,所以它定然包含了对统治者的美化。


周代贵族的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通过《诗经·行苇》一诗生动地表现出来,当下我们认为此诗描写了西周时期周天子于祭祀之后大宴族人的情景,宴会当中不单单只是觥筹交错,其中还穿插了大射选贤、尊老等其他内容。

燕饮中的礼仪十分繁复,而且燕饮过程等级分明,这样严谨的等级制度对维系社会政治体系和拉拢人际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受制于当权者的威压,其中定然有着美化统治者的部分,诗文最终的目的依然是为统治者服务。


不过,通过《行苇》一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周朝贵族的燕饮制度和礼仪,大射礼的行礼方式,尊敬老者也有其固定的礼仪形式。


此外,通过这篇诗文,也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周朝初期诗乐礼仪只使用在有关祭祀祖先及宗庙等方面,到了西周中期,就有各种广泛适用于社会各方面的礼仪,周朝是一个典礼繁荣发展,礼仪制度趋向繁缛多样的时代。

《行苇》一诗反映出了周王朝时期礼仪文化的昌盛,这对我们学习了解周朝贵族礼仪有很大的帮助。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从《诗经·行苇》看周朝贵族礼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