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满分,横扫Stanford, MIT, Berkeley, CMU,我的经验分享给你!

个人背景:
北大2019级本科
GPA:3.8+
托福113(口语26)
GRE:170+170+4.0
申请的时候有四篇ml顶会发表,因为我的科研合作者比较多,所以推荐信也都是科研推。
Offer情况:Stanford ICME PhD, MIT EECS PhD, Berkeley EECS PhD, Caltech CMS PhD,CMU CS PhD,UW CSE PhD,EPFL CS PhD等。
申请要素之三维:
首先说下三维(GPA,托福,GRE)。托福只要口语不低于23,总分不低于100就不会有问题。GRE几乎完全没用,现在很多学校都是not required/not accepted。当然也有少部分学校和项目强制要求GRE的,建议先去了解一下目标学校的要求,再决定考不考。近几年GPA通胀比较严重。以我们院为例,18级3.8稳进10%,到了21级3.8大概是30%的样子。我感觉到大家对GPA排名都很焦虑,其实没必要,GPA只要别太难看就行。一般来说申请系统里只会让你填GPA的具体数值,不会让你填排名的。除非你是系里前三,否则也没必要在CV里提排名。
申请要素之科研和推荐信:
然后是科研和推荐信。我觉得推荐信是申请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时候是决定性的。什么样的推荐信会对我们的申请有帮助呢?首先需要是一封科研推。课程推一般来说没什么用。其次推荐人需要对你充分了解,这样推荐信里才有东西可写。最后推荐人自己的connection也很重要。接下来我会从这三方面来说一下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
如何拿到科研推?我和一部分同学交流下来,发现大家比较关心如何开始第一段科研。最方便的是找本校的导师。在找导师之前,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一下导师的mentoring style,比如可以问一下组里的学长学姐,然后想一想自己更喜欢哪种style。我个人感觉在本科生科研阶段,最好是找一位愿意经常和学生交流的导师,这样进步起来会比较快。除了本校的科研之外,大家可能还会做一段或几段海外科研。
找海外导师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和本校导师交流一下看看ta有没有什么推荐,第二种是问问组里已经毕业在海外读PhD的学长学姐,如果你对他们的导师感兴趣的话,他们可以帮你推荐一下。第三种是自己套磁,我亲身体会是套磁回复率比较低,但自由度比较大。套磁之前最好读一下对方最近的论文,在邮件里表明兴趣并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如何让科研导师对自己更了解?我觉得不管是本校的还是海外的科研,关键在于要和导师保持交流,比方说每周一次。交流过程中可以让导师了解到你的进展,也可以和ta说一说当前遇到的困难,看看ta有没有什么建议。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大家在科研当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不太好意思去找老师,怕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我觉得这完全是多虑了,科研路上受挫是常态,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让老师知道你在思考。这样即使你最终没有做出能发表的成果,也会给导师留下好的印象。此外,推荐人的connection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不过在选校期间可以和推荐人聊一聊,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选校方面的建议。
这里顺便说一下,对于做的方向比较交叉的同学而言,可能会纠结要选哪个项目。以普林为例,可能我ECE/CS/ORFE/PACM都比较想去,但只能选一个,那这个时候就要看推荐人是什么系的,如果推荐人是CS的,那就去申CS或ECE,因为ORFE/PACM的committee可能没听说过你导师。
一些心得
大家可能有时候会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太菜了,要是做不出成果怎么办。这种经历我也有过,我第一段海外科研在开始之后两三个月里没有任何进展,当时心态也略崩。后来心态慢慢调整过来了(其实有点躺平了的感觉)反而不久之后就有了突破。科研做不出成果是正常的,做出成果反倒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的申请季:
到了申请季的时候,比较重要的事情有选校,套磁和面试,准备文书等等。
选校的时候最好是申请几个保底避免全聚德,同时也不要妄自菲薄,大胆去申所谓的彩票校。因为整个admission process是非常复杂而且不确定的,不像高考那样存在分数和学校之间明确的对应关系。今年我认识不少同学,最后的申请结果可以说是非常意外。
套磁一般是在9月-12月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发邮件给想跟的导师表明自己的兴趣。和暑研的套磁一样,这种邮件最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让对方意识到你对ta的research有一定了解。邮件里可以附上CV和介绍自己背景/科研的slides。我个人觉得套磁还是比较有用的。我的第一个面试就是通过套磁获得的,当时面完之后感觉自己大概率能拿到offer了。当然,这可能不影响最终结果,但至少让我在接下来的申请季里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过很多时候,套磁确实会对最终录取结果有一定影响。
CS PhD的面试一般是集中在1月~2月初进行,面试的内容因人而异,不过主要还是围绕research experience。有部分教授可能会要你准备slides,也有教授不让你用slides直接口述,大家有个思想准备就行。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今年CS PhD(AI方向)的申请形势。不必多说,现在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但从我身边的情况来看绝对没有流传的那么恐怖。我听到有些传言比如至少要有3篇顶会才能录MIT,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大多数人可能就只有一篇,我也知道不止一个ML方向同学没有三大会的发表但最后也录了四大。也有的同学会担心自己本科学校不好或者绩点低,但我也认识这样的同学拿到top学校PhD offer的。实际上这些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可能你本来能录四大,因为这些因素最后录到了四大下面一档。最最关键的还是你的推荐信(最好有海外的),以及(对于本科出身不太好的同学而言)申请前的套磁。
致谢:
我想感谢一下世毕盟一直以来给我的支持和帮助。每当我遇到什么问题,培训师和mentor都很乐意帮我解答。我的mentor和我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所以对系里很多情况都比较了解。我很喜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学术mentor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他们不会直接来告诉我应当做什么,而是会和我一起讨论,提供给我有用的信息。最后衷心祝愿大家申请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