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魏吴"新城之战"

2019-08-17 20:26 作者:TzuMoSa  | 我要投稿

新城之战”的历史背景:在“东兴之战”后膨胀的诸葛恪

从某一点上来讲,东吴的诸葛恪与蜀汉的姜维非常相像。两者都是不折不扣的北伐派,都有过非常耀眼的战绩,从而产生轻敌情绪,之后又遭遇巨大的失败。就如同姜维的“洮西大捷”一般,诸葛恪也有对曹魏歼敌数万人的胜仗,那就是发生在吴建兴元年(即公元252年)的“东兴之战”。

孙权去世,诸葛恪成为辅政大臣。他重修了孙权时期在濡须建造的东兴堤,并且在左右的山上建筑两个城坞,巩固了这个从巢湖到长江之间的防线。这个举动对曹魏无疑是一种挑衅,而且此时孙权刚刚去世,正是伐吴的好机会。曹魏分三路进攻,两路分别攻打长江上游的江陵和武昌,牵制东吴的援军,司马昭率七万大军进攻东兴堤。结果司马昭被诸葛恪的四万吴军击败,丧失数万的士兵。这次“东兴之战”可以说是东吴罕有的对曹魏的一次大胜,作为主帅的诸葛恪的声望攀升到极点,但也产生了膨胀轻敌的情绪,于是引发了次年的“新城之战”。


“新城之战”的前期准备工作

诸葛恪在对淮南用兵之前,进行了三项准备工作。

一、力排众议,坚持出兵

虽然在“东兴之战”中,曹魏损失数万士兵,但曹魏实在是财大气粗,而且其中很多都是从许昌、洛阳这些北方重镇中调兵,淮南地区的防备没有受到太大的负面影响。“东兴之战”在东兴堤的主战场的结束时间是公元252冬十二月,在次年二月,诸葛恪回军。仅仅隔了一个月,诸葛恪又要对曹魏进行战争,而且是主动出击。过于紧凑的军事行动引起东吴内部的反战情绪。反对出兵的有中散大夫蒋延、丹杨太守聂友、卫将军滕胤,诸葛恪一概不听从,坚持北伐的想法。

二、联络姜维,东西并进

蜀汉与东吴唇齿相依,长久以来双方的军事合作就是蜀汉出陇西或者关中,东吴出淮南,从西线和东线拉扯曹魏的兵力。“新城之战”中就是这样,在决定向淮南发兵之后,诸葛恪派司马李衡到蜀汉与姜维联系共同出兵。此时在蜀汉内部也发生一件“大事”,一直压制姜维北伐的费祎被魏降人郭修刺杀了。姜维当然同意诸葛恪的邀请,答应联合东吴一同出兵北伐。

三、佯攻青徐,声东击西

诸葛恪没有直勾勾地直接进攻淮南,而是用了叔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故智,扬声乘大船沿海路进攻青州、徐州,吸引曹魏的注意,为主力部队进攻淮南创造机会。但从海路进攻青州、徐州的风险实在太大,本身可信度不高,这个声东击西的计划被魏尚书傅嘏识破;而且海路进攻青州、徐州的水口很多,如果加强防备的话,耗费的士兵太多,曹魏也没有选择加强青州、徐州的水口防备。也就是说,诸葛恪的“海上奇兵”没有起到赵云和邓芝取得的牵制效果。


“新城之战”的具体过程

一、东吴围攻新城,曹魏分兵救援

诸葛恪这次用兵绝对算得上是大手笔,动员了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浩浩荡荡进攻淮南地区。同时诸葛恪令弟弟诸葛融从南郡出兵向汉水流域,吸引曹魏的注意,牵制曹魏在荆州的兵力。

原先诸葛恪似乎并没有明确的城池土地上的目的,而是抄略淮南地区的人口。但是淮南地区的百姓到处逃跑躲避,东吴军队的效率非常低。于是有部将建议诸葛恪围攻位于合肥附近的新城,然后等待曹魏的援军,进行“围点打援”。这个计划得到诸葛恪的认同。于是二十万大军围攻新城。

此时姜维也已经出兵,东线西线都有战事。曹魏只能分兵处理:一方面由郭淮、陈泰率领关中军团救援陇西;一方面由司马孚(司马懿之弟)率领二十万大军支援淮南。不过司马孚并没有选择直接救援新城,与诸葛恪交战,而是羁留在合肥以北的寿春。同时毌丘俭(督扬州军事)、文钦(扬州刺史)虽然请战,但是也没有得到允许,反而是接到按兵不动的命令。也就是说,主要面对诸葛恪大军的压力的,就是新城之内的数千守军。

二、久攻不下,遭逢疫病

当时新城内的守兵只有三、四千人,守将叫做张特。张特的经历也很有意思。在“东兴之战”前,诸葛诞督扬州军事,毌丘俭督豫州军事。结果诸葛诞在东兴堤惨败,司马师虽然没有处罚战败将领,但还是将毌丘俭和诸葛诞的防区对换。张特原先是诸葛诞的部将,但是不受重用。经过“东兴之战”后的防区对调,张特被毌丘俭安排到新城,反而有了发光发热的机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城的城防很坚固,但是毕竟面临二十万大军,且城内守军太少。新城内前后派出士兵刘整、郑像出城求援,结果都被诸葛恪抓住。诸葛恪希望用这两个人做文章,对新城内的守兵进行攻心战术,结果刘整誓死不从,郑像假装同意,对在阵前对城内守军放出援兵赶到的消息,提升城内守军的士气。

在诸葛恪的围攻下,新城守军伤亡过半;诸葛恪又筑起土山攻城,新城守军根本无法阻拦。就在新城马上就要告破的时候,张特使用了一条缓敌之计。张特对东吴军队说,按照曹魏的军法,被攻打超过一百天而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守军可以投降,家人不会被连坐。此时诸葛恪围攻新城超过九十天,张特请求暂缓进攻,自己向守军做思想工作,然后一起投降东吴。诸葛恪中计,给张特喘息的机会。张特利用这个机会连夜加固城防,成功抵御住诸葛恪的进攻。

虽然新城已经岌岌可危,但东吴军队内部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疫病。《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中记载:“士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东吴军队这样的状态其实已经很危险了。但是诸葛恪劳师动众,本来就是压制反战情绪强行出兵,如果拿不下新城,反而损兵折将,无功而返,那对自身威望是一次非常严重的打击。在这种时刻感到危机的情绪下,诸葛恪变得非常浮躁和不理智,他用严酷手段震慑军队。朱异(朱桓之子)劝诸葛恪回军,被诸葛恪夺去兵权;都尉蔡林也向诸葛恪提出建议(具体建议不清楚,或许还是撤兵的事),诸葛恪不听,蔡林投降曹魏。

三、曹魏反击,伤亡惨重

东吴军队发生疫病的消息传到曹魏那里,同时诸葛恪久攻新城不下也消耗掉了锐气。在这个时间点上,曹魏的援军终于行动起来。司马孚率军支援新城,文钦率领一支精锐切断诸葛恪后路。在这种情况之下,诸葛恪必须要接受无功而返的事实,带着士气低迷、病弱不堪的军队撤退。

在撤军的途中,有很多生病的士兵“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或见略获”,基本上算是被抛弃了。同时诸葛恪撤军时遇到了文钦这支部队,此时东吴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是成问题,又吃了一个败仗。《晋书·景帝纪》中记载:“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新城之战”的影响

前有“东兴之战”,后有“新城之战”,诸葛恪仿佛坐过山车一样,其声望从顶峰降到低谷。而相较之下,“新城之战”的负面影响要超过“东兴之战”,毕竟一场巨大的败仗切实地损害到军民的生命和利益。诸葛恪明显感受到了危机,开始更换官员,改易宿卫;又整合军队意图再次北伐。诸葛恪的种种措施不但没有挽回他的地位,反而让别人对他更加失望和怨恨。最后另一个辅政大臣孙峻(东吴宗室)抓住这个机会,策划一次政变,最后杀死诸葛恪,掌控了东吴的政权。


浅谈魏吴"新城之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