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圈法则是什么?
现实中,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
同样都是手机,是不是就非某牌子不买?甚至一家人同一个办公室同一个公司都是用同一种品牌。
同样的话语,由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亲疏程度的人来说,是不是信服力就是不一样。
有些店家想破脑袋也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成本,顾客就要走进隔壁价格的店里,而不是选择质量更好的自家店铺。
这是“文化认同”,也叫“差异化”。
你不会跟每一个人都做生意,你应该和那些认同你的理念的人做生意。当我们有选择地跟人做生意时,当我们只跟那些认同我们的“为什么”的人做生意时,信任就出现了。
有两个烧烧仙草品牌。一个是宣传“半杯都是料”的连锁企业(你大概猜到我说的是哪家企业),一个是本地村镇出身的企业。
定价来说前者10元,后者5元。
没有经济压力的人都会考虑一下后,会选择连锁大品牌。
其中装修、原料、服务的因素也有影响,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那一句“半杯都是料”。因为连锁企业明白自己“为什么”,并重点宣扬企业的意图“为了让大家吃到食料满满的烧仙草”。连锁企业的网页虽然宣传“健康、自然、时尚”的理念,但是让人记着的还是“价廉大碗”。即使就本地消费水平来说,10元并不价廉。
这就是“差异化”。
消费者口袋里有这么多选择,在选谁都一样的时候,只有“喇叭”响得最大声的商户能吸引客户消费。
我们明白了差异化的好处,那么怎样才能让受众信任我们,相信我们的企业文化,成为忠实客户。
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一流企业做文化,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
这就是从“为什么”到“怎
什么”,再到“做么做”的黄金圈法则。
口号谁都能写,但是写下这些口号的人是不是认同这个理念呢?
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团队的领导层真心认为“我们这个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样的企业文化”。
一切功能和好处(怎么做)都是“为什么这个产品/企业会存在”的实证,而不仅仅是购买的理由。
“我们公司为什么而存在”是那个驱使消费者作出决定的理念,而“我们公司是做什么”(产品)让消费者给它的诱惑力找到理由。
不在于“能做什么”,而在于消费者“为什么”需要你。
不夸张地说,多数企业很难说得清楚自己与他人差异化的地方,或者是定位模糊不清。
生意的目标不应该只卖产品,而是要推销自己的文化理念,找到志同道合者来跟随。
只靠讲理和展示产品的具体好处,是几乎不可能说服别人认同你的产品或想法的。
最好的不一定是受众最喜欢的。
当你攒起足够多的忠实客户,好让他们纷纷议论你,就能引爆一场销售狂潮。
根据扩散定律,唯有在你拿下了15%~18%的市场份额之后,才能在大众市场上取得成功。
手机最早推出的机型最贵,经过一段时间的忠实的尝先者使用过后,通过口碑推广才会提高销量降低价格去投大众市场。
所有尝先者都是“忠实客户”,引爆销量就是靠这些忠实客户。
忠实客户为了认同的文化理念,不在乎价钱也要跟随品牌,不仅会使用他们所信任的品牌,也会向周围的亲朋好友推荐此品牌。
当你有足够多的忠实客户,市场上的口碑就能建立起来,让你在同质化的选择中脱颖而出,成为“差异”。
这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唯有当个人信任文化或团队的时候,他们才甘愿冒个人风险去推动这个文化或团队的整体发展。他们追随,是因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梦想。
信任很重要。
要想员工有家一般的归属感,那起码他得知道他身后的团体会给他支援,给他鼓励,才能做到相互信任。当员工信任企业文化的时候,他为客户服务的时候,才能真诚以待。而客户感受到员工的真诚,才能对企业产生信任。
当你融入了一个与你的价值观和信念相同的文化或团队,成为其中一分子的时候,信任就产生了。当这种价值观和信念被积极地呵护、管理时,信任就会持续下去。
如果公司没能积极地保持黄金圈的均衡——清晰、准则和持续——那么信任就会渐渐消散。
一个公司,或者说任何一个团队,必须要积极主动地提醒每一个成员,让大家知道:
公司为什么存在;
创始人为什么要创建它;
它的信条是什么。
管理层需要让每位员工都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光是写好了贴在墙上是不够的,这是被动的行为。
奖金和激励制度必须要围绕这些价值和准则设立。公司必须要为这些服务于公司的人服务。这些都是“怎么做”,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壮大,没有“为什么”就会让公司变得僵化,为了追求“怎么做”而迷失自我和方向。
系统流程建造出基础结构,理念维持结构长久运转。
于个人而言:你的梦想你的愿景就是“为什么”,从中得到的金钱与好处只是为了让“为什么”持续下去的“怎么做”。这也就是有些人能东山再起,有些人受到一次打击之后则持续沉沦的区别。
去找出“为什么”,找到你生活的动力和激情。
阅读才能涨知识
参考书籍《超级激励者:秘诀就是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价值观!》西蒙·斯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