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兴机场一题引发对高考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测评的思考
逻辑思维能力是基础教育领域重要的关键能力,一直是高考数学科的考查重点。基于“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高考数学提出考查学生理性思维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通过在试题中设置日常生活情境、开发多项选择题、增加开放型试题、提高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来达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考查的目的。
——任子朝 赵 轩《高考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测评研究》
2021年1月23日,江苏省等八省市进行了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数学试题第20题是基于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道新定义立体几何题,其由大兴机场引入,提出了关于“曲率”的新定义,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自主提炼与分析,完成基于新概念下的证明与解答。
下附原题:

看完这题,很多考生直呼:“梦想,啪一下就没了”.那么这道题目的出现是否意外?以前有没有样题出现?
教育部考试中心数学科研究员任子朝、助理研究员赵轩在发表于《中国考试》2019年第6期的一篇《高考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测评研究》中给出了这么一道题:

评析:
本题是一道集数学、地理、物理内容于一体的综合题.试题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地理知识为背景,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二十四节气入手,引入问题,涉及物理学的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利用数学中椭圆扇形的面积进行定量化的说明.试题考查了椭圆的性质,体现了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的学科素养,考查了逻辑推理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落实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这题是最早出现的类似题吗?我们翻阅了1978年~2020年全国各省市高考题,找寻到这样一道题目:


2002年全国卷文科数学,22(2)
评析:(摘自《2002年普通高考数学科试题评价报告》)
别开生面,要求考生自行设计,将正三角形纸片剪拼成正三棱锥、正三棱柱模型,通过动手剪拼的实际操作,要求考生把握数学规律的内在本质,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题型有较大的自由度和思维空间,体现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精神,显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对于培养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恢复高考后的40年来,高考数学不断充实、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内涵,不断创新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命题技术,不但发挥了重要的选拔功能,而且对中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数学知识严密、准确,数学结论简洁、确定,数学推理精准、规范,因此高考数学是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在设计高考数学试题时,要充分发挥数学论证严密、结论确定的学科特点,真实、准确地测量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准确的依据。同时,数学不仅是推理和运算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的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Z-DE新高考研究中心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