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被改名了?
学过高中生物的人都知道限制酶,其全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而这个酶在如今的上海生物新教材中居然被改了大名——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改为了「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我们向来鼓励大家对高中教材抱有质疑的态度,这有以下几点原因:
1. 这可以帮助你更关注细节,从而更好地记忆;
2. 这可以帮助你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地理解;
3. 高中教材的编者本身就不是很懂学术的人,不必将其理论奉为圭臬。
那么,针对限制酶全称的改动是否合理的问题,我有这样的见解。
首先,该酶的洋文全称是「restriction endonuclease」,其中restriction意即「限制」,endo是一个意为「内、里、中间」的词素,而nuclease则是「核酸酶」。

如果我们朴素地按照英文的单词顺序去翻译,得到的结果是「起限制作用的--从中间作用的--核酸酶」,这看起来和新的翻译类似,但实际上新的翻译有一个严重的问题:
学过生物的人都知道酶的一般中文命名方式。水解酶?连接酶?羧化/加氧酶?它们都有一个与其说是生物还不如说是语言学上的特点:与酶紧挨的词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个动词,因为它代表了该酶所能行使的动作。(有个常见的特例就是蛋白酶、核酸酶等等,这是因为「水解」的动词含义已被囊括在「酶」字当中了)
而前面讨论的情况下,「内切」是一个动词,「内切核酸」成了个动宾短语,进而,「内切核酸酶」就显得较为奇怪。如果让一个没学过生物的人来看,很可能以为这是将核酸酶(noun)进行内切(verb)呢!
反而,倘若还是叫做「核酸内切酶」就显得较为合理与顺口了。酶行使的动作是「内切」,而「内切」的客体是「核酸」。这样符合语法上的习惯,又不违背生物学命名的任何标准,所以我认为这个翻译比新改的那个要好得多。

此处还可多说一句。我不知道高中教材的编者是胡乱抄来一个词就把原先的改掉,还是经过了斟酌与讨论——因为在此情景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本来就是公认、常见、无误的称呼,硬要将其更改,还告诉高中生「原先那种是错的」,实在是太过分。
另外,高中教材中奇异的地方并不止这一处,就比如我在上一篇推文中谈到有关「ATP合成酶」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称呼,却写在课本上被用了十几年。
我对此感到悲哀,但我并不绝望,因为这些臃肿繁杂的老东西迟早会被我们淘汰。

感谢阁下的LESSA的关注,「赞」和「评论」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