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六)

2020-11-11 21:32 作者:YUKI奏  | 我要投稿

第二编  中古哲学

第一篇  基督教神学的兴起

第一章  基督教的开端

第一节  宗教复兴

最后它(希腊哲学)注重伦理和神学的讨论,诸如人的起源和归宿问题、人对上帝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堕落和赎罪。

希腊精神已经失去创造性和活力,不可能“靠注入东方思想的精神,使哲学尸体复活”。

(Tip:哲学与宗教都能慰藉人心,哲学没落,人的需要依旧还在,那么就轮到宗教的崛起。)

第二节  基督教

在希腊思想发展的末期,一种新的宗教有许多因素适合于时代的需要,这使一些罗马人改变了信仰。这种宗教是在犹太教的土壤上产生的,宣扬仁慈、公正和同样爱他所有的孩子的天父、即上帝的福音;保证人类可以通过耶稣基督、即上帝的儿子来赎罪。它宣称没有人太卑下而不能得救,一切人都有希望;它宣称在审判日,恶人尽管富贵和有权势,会狼狈不堪;而心地纯净者,虽然贫穷和卑贱,却要升入天国。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爱戴和崇拜上帝着眼,而不是出于恐惧。

要想得救只有一途,就是摆脱邪恶的激情、嫉妒、愤怒、憎恨和报复;甚至要原谅嫌恶自己的人,因为蒙冤胜于犯错。仁爱和宽恕取憎恨和报复而代之,人要爱邻如己,而人人都是与他为邻的。

(Tip:爱邻人算是基督教一个促进社会兴趣的亮点吧。)

第三节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

新教宣扬精神上的一神论、来世的生活、仁爱的福音以及基督受难的范例,是受罗马世界帝国欢迎的。

促使它诞生的有这些因素:世界帝国的存在,斯多葛学派所极力宣扬而逐渐增长的世界大同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哲学家所教诲的精神神性的概念,流行的希腊神秘思想和东方宗教中不死的学说以及犹太有人格的上帝的思想,这种理想在形而上学抽象的观念无能为力的条件下,能够唤起宗教的精神。

基督教一方面对那时期的希腊人和罗马人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又逐渐吸收了它在其中活动的那个世界的文化。

第四节  经院哲学

作为中世纪哲学的最主要部分或基督教哲学,其目的在于解说基督教的教义,使之系统化并加以论证,即在基督教的基础上创建一种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论。做这种工作的思想家叫做经院哲学家,他们的体系被称为经院哲学。

古代哲学家的目的主要是超拔流行宗教而对宇宙予以唯理的解释;他们以或多或少的科学精神、甚至往往以同盛行的信条相敌对的精神,来进行这项工作。而经院哲学家则认为基督教的真理是无可争议的,这种真理是他们思维的起点和统御原则,他们力图使这些真理条理分明、顺情达理,并加以证明。

神学的婢女。

在基督教教义所划定的范围以内,人类思维可以自由地运用其才智;只要同既定的真理没有矛盾,人类理性可以随意解释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智慧开始脱离神学的束缚,经院哲学的态度和方法不能令人满意,人们企图在比较独立的基础上创造思想体系。从另一方面,对这整个的理性主义运动也提出了异议,即批判教义和全部教会统治的体系,努力改变人们内在的宗教生活,而以《圣经》和良心为指针和标准。

第二章  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第一节  早起神学

在基督教发端时期,最适应当前需要的思想体系是我们曾经略述的犹太——希腊哲学。

策勒尔说:“对《旧约》作比喻的解释,成为把新信仰同旧启示结合起来的必要的方法;斐洛的逻各斯学说融合犹太——基督教救世(弥赛亚)的信仰,构成了未来几个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教义运动的中心。”

使徒保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有最早的基督教教义的神学。他是最初创立基督教神学或以基督教为基础创立历史的哲学的人。保罗把基督同上帝的权能和智慧、即逻格斯等同起来。基督先于人而存在,是原型的人,但他是由上帝创造的。

第二节  诺斯替教

人们根据希腊的逻各斯学说来解释基督教的历史成分,把宗教和哲学的成分糅合在一起而强调宗教方面。

第二世纪被称为诺斯替教派的人就做了这种工作。他们思索他们的信仰,建立关于基督教的哲学和基督教哲学,融合信仰和知识、宗教和科学。

他们宣扬基督教是一个崭新而神圣的理论,犹太教是腐败的宗教形式,由比较低下的神祇所启示;异教是恶魔的创造物。能够理解基督的真正教诲的人,变成诺斯替教派或神灵,终于会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禁欲是求解脱的一种方法。

显然,诺斯替教派力不胜任。他们没有建立起哲学体系,只提供了“半基督教的神话”。此外,他们的学说同耶稣学说流行的概念有矛盾。诺斯替运动对新宗教及其神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对信仰或神学的哲学研究。它的一些来自希腊哲学的根本观念溶化于早起教会作家的著作中,从而变成为教义演化的一个因素。

第三节  护教者

护教者总的目的在于使新教容易为人领悟,利用哲学,尽力维护信仰,以对抗异教和诺斯替教派荒诞的解释。在他们看来,基督教既是哲学,又是启示。它的真理起源于超自然的东西,而且绝对确实,但是,那是唯理的真理,纵然只是由通神而感悟的心灵所理解。

哈尔纳克在《教义史纲》说:“护教者共同的信念可以概括如下:基督教是哲学,因为它有唯理的内容,凡是真正的哲学家努力回答的问题,它都作出了令人满意和普遍地为人理解的答案;但是,它又不是哲学,确实同哲学直接对立······因为它是天启的真理,具有超自然的神圣的泉源,这泉源是它的学说的真理性和确实性的唯一的最后根据。”

第四节  护教者的学说

护教者的著作中有这样的根本思想:尽管世界可以消逝,却呈现出理性的秩序的痕迹,而且指向一个永恒、不变、美好和正直的初始因、即一切生命和存在的泉源。这个基质超越一切生命和存在。理性和善位于世界的根基,上帝是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基质。

通过自由意志的活动,上帝发射出逻各斯。逻各斯来自上帝,有如光发自太阳一样。逻各斯借耶稣基督而变成人,基督是逻各斯的化身,是“有血肉的逻各斯”。圣灵也渊源于上帝,这发源于上帝而作预言的神灵被设想为实体。

这些概念反映神圣理性的人格化,这在希腊的宗教哲学中是人所熟知的:理性是世界赖以塑造的机关,上帝通过它间接施作用于世界。护教者强调上帝的超验性,又试图保存逻各斯的独立性。创造的活动不是在时间中的活动,而是始终是当前的活动,那就是即刻而同时:圣子永远和继续处于被创造的过程中。

上帝是万物的根基和目的,万物来自上帝,又复归于上帝。逻各斯是一切创造物的模型、原型或范本,这就是说,万物是依据理性的影像,由理性的能力或神圣的智慧所创造的。

创造出自上帝的爱和善,以及为人的利益。

世界是为人类创造的。可是人的目的却不在现世而在来世。向往来世、遁世以及灵魂从感官世界退隐而趋向上帝,是至善。

关于自由意志和人的堕落的说法是护教者另一共同的论点。上帝创造精神,予以区分善恶和自由选择善恶的能力。有些精神选择了违背上帝的道路,趋向肉体,远离上帝,从而犯罪,在肉体中过比较低级的生活。通过基督徒的生活和神圣的恩惠以及逻各斯启示的真理,人可以恢复已经失去的地位。

基督教基本的一条信仰宣称,上帝之子耶稣基督拯救人类,上帝之子降世以接触人类的罪恶。这个命题含有三个重要概念,即上帝、天父,上帝之子和人性?天父和天父之子或逻各斯,天父之子和耶稣这个人,上帝和人,他们彼此的关系如何?

第五节  逻各斯学说

从130年到300年,基督徒当中信奉者最多的一种学说史形态论,这在西罗马被称为佩特里帕阿西教派,在东罗马叫作撒伯留斯教派。前者认为上帝有肉体,变成人,在肉体上受害。后者断言上帝在相继的三种方式或权能上,即作为天父、天父之子和圣灵,来显示自己。

逻各斯同上帝的关系或天父之子同天父的关系问题,在这一点上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导致分裂成罗马教会和希腊教会。

引起争论的另一个问题,是耶稣这个人同逻各斯——上帝的关系问题,即基督论的问题。基督有两种性质,“每种性质本身都很完美,彼此又有区别,二者却完全结合在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既是上帝,又是人。”这种解释于公元451年为查尔西顿宗教会议所接受,变成正统的教义。

第六节  自由意志和原罪

前三个问题需要正式解答的是,在救世的格局中人处于什么地位。一种广泛流传的观点认为,整个人类因第一个人或一个堕落的天使的犯罪而腐化,需要某种形式的神圣的帮助来赎罪。

如果有必要接触人类的罪恶,显然人类不能自救,他是罪恶的奴仆,在本性上是罪人(原罪),或在某一点上已经成了罪人;无论如何,他不是自由的。承袭波斯人摩尼的学说、人数众多的教派摩尼教,拥护这种观点。摩尼以波斯的二元论和诺斯替教义来解释圣经,而且把基督教同拜火教始祖的学说结合起来。摩尼教宣传人的光明基质受黑暗的基质、即物质的束缚,通过禁欲、弃绝酒肉、婚姻、财富和劳动,人能纯净化,回到他所产生的光明的王国去。

裴拉鸠斯认为上帝是正直和善的上帝,他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因此人的本性不能根本是坏的。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所以罪恶不能代代相传;犯罪意味着自由。自由是由为善的上帝所赐予的第一种礼品,是上帝施恩与人的初始的活动;为此,人不需要帮助,他能够抵抗罪恶并希望为善。

如果人不为罪恶所奴役,如果他选择的自由没有被破坏,神圣的恩惠和基督教对人类赎罪起什么作用呢?裴拉鸠斯派回答说,在圣经、耶稣的教诲和榜样以及教诲的教旨里面,神圣的恩惠作用启示人的认识,这会鼓舞人类意志择善而从。

上帝是无所不知的,他精确地知道,人们在生活中将要选择什么,即如何利用自有的权利,预先决定应予的赏罚(宿命论)。

第三章  奥古斯丁的宇宙观

第一节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早期基督教会最伟大而有创见的思想家、最有影响的大师,他反对裴拉鸠斯派的学说。他的体系讨论了当代最重要的神学和哲学问题,阐释了一种基督教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达到教父思想的顶峰,成为此后几个世纪基督教哲学的指南。奥古斯丁的观点对中世纪哲学、宗教改革时期和近代的基督教神学都有影响,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讨论其体系。

奥古斯丁生于公元353年,死于430年。

第二节  认识论

奥古斯丁认为值得具有的知识是关于上帝和自我的知识,这种观点是整个基督教时代精神的特征。所有其他的科学,诸如逻辑、形而上学和伦理学,旨在给我们关于圣地的知识方面有其价值。

“了解是为了信仰;信仰是为了可以了解。有些事情,除非我们了解,否则就不能相信;另外一些事情,除非我们相信,否则就不能了解。”

奥古斯丁同柏拉图一样,认为真理确实存在,人类思想能够本能地认识真理。真理独立存在,使人不得不予以肯定;无论有没有人掌握,它现在是并且将来也永远是存在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世界的泉源是上帝,的确,柏拉图式的理念、形式、原型或本质以至对个别事物的观念,都位于神圣的精神中。

第三节  神学

奥古斯丁神学中激励人心的主旨,是新柏拉图主义关于上帝的绝对性和庄严性的思想,脱离上帝的创造物无足轻重。上帝是永恒和超验的存在物,是全能、全善和全智的;有绝对的统一性、绝对的智慧和绝对的意志。他是绝对的精神。他绝对自由,而他的决定有如他的本性,不容更改;他绝对神圣,不可能想望邪恶。它的意愿和作为是一回事。

奥古斯丁承继了阿塔纳西乌斯的三位一体的学说。

上帝的创造是连续的创造,否则世界将趋于支离破碎。世界绝对依赖他。

为了证明上帝无所不能,奥古斯丁不得不肯定上帝是万物的原因。要证明他是善的,就必须把邪恶排除于世界之外,或者通过解释,把它化归乌有。创造显示了上帝之善,处于无限的仁爱,他创造了宇宙。

最坏的邪恶是缺乏神性,是背离上帝或至善,趋向不能经久的尘世。上帝本来可以从食物的格局中去掉邪恶,但是,他宁愿用它充当为善而服务的手段;宇宙以有邪恶出现而愈加光荣(乐观主义)。奥古斯丁为了保持上帝的善和无所不能的性质,(1)否定有真正的邪恶,或使它成为相对的;(2)把它定义为善的匮乏;(3)把犯罪的责任转移给人。

第四节  心理学

人是物质世界上最高的创造物,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犯罪的结果,肉体不是灵魂的牢狱,不是邪恶。灵魂是单纯的非物质的或精神的实体,在本质上和肉体完全不同;它是指导和形成肉体的基质,是肉体的生命,至于它如何施作用于肉体,则神秘莫测。感官知觉、想象和诉诸感官的欲望是有感觉或比较低级的灵魂的技能。记忆、智慧和意志是有智慧或比较高级的灵魂或精神的技能,这样的灵魂绝不依赖于肉体。

灵魂不是上帝的流射物,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灵魂。灵魂未同肉体结合以前,不能预先存在。当时流行的有两种观点,即上帝为每一个降生的婴儿创造一个灵魂(灵魂创造说);灵魂有如肉体产生肉体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和在同一时间内由双亲的灵魂所产生(灵魂繁殖说)。

第五节  伦理学

人类最高的目的是同上帝融合,这是宗教的神秘理想,即看见上帝。尘世生活无非是参拜上帝的旅程,同永恒的幸福相比,那不是生活,而是死亡。这显然是早起基督教对现实世界所抱有的典型的悲观主义,对来世而言,又是轻快的乐观主义,即一方面轻蔑尘世,另一方面又爱慕上帝。

我们靠爱而同上帝、即至善相融合,爱是最高的德性,是所有其他德性的泉源。

信仰、希望和仁慈是到的转化的三个阶段,爱是最高的。

尘世的国家是建立在自爱、以至轻蔑上帝的基础上的,而上帝之城则以爱上帝和轻蔑自己为基础。

奥古斯丁有双重的理想。至善或完善是超验的善,甚至基督徒,由于仍然受肉体欲望的支配,也不能在世俗的生活中予以实现。

这种伦理学说突出的特点是唯心主义。宇宙间最伟大的东西不是存在的物质方面,而是精神。人类最伟大的东西不是肉体,不是感觉上的冲动本性,不是嗜欲满足,而是精神。

第六节  意志自由

奥古斯丁反对裴拉鸠斯的意志论。人不可能不犯罪,他有犯罪的自由,没有解脱罪恶的自由。亚当犯罪不单纯是犯罪的开端和先例,还是原罪,有遗传性。其结果是全人类都有罪,除非上帝仁慈,额外施予恩惠,否则人类是不能解除其应得的惩罚的。只有上帝能够拯救堕落了的人。

“人类意志不是因行动自由而蒙受恩惠,毋宁是因恩惠而取得自由。”

自由的意思就是爱善,就是说,只有善良的意愿是自由的。

奥古斯丁认为,人原有选择永恒生活的自由,他没有选择;上帝知道他不会选择,预先决定拯救谁。

上帝所选择的得救的人构成上帝之城,上帝所确定要毁灭的人则形成尘世之城,即罪恶的王国。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