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废名】花红山与《桥》的读后体悟

2021-07-15 11:59 作者:苏筱星Wandering  | 我要投稿

读完《桥》,才知道倪老师为何“坏”。为何偏把花红山拿出来讲?好嘛,原来这《桥》中,满满都是花红山的影子。倘若你读了花红山前二章《在路上》,见了“你这句话格外叫我想骑马”,自然就晓得花红山中那不到山上来开口的马是在琴子与细竹的意念里;倘若你读了花红山前一章《茶铺》,“花山是火山!白日青天增了火之焰。”,自然晓得琴子为什么会笑说“火烧眉毛”;倘若你读了花红山后二章箫与诗,自然能晓得有个程小林在花红山外看着她们,眼中虽不见花红山,心中也把她们俩入了景嘞。

但是全都以前后文对照,确实少了参悟的味道。我们从花红山文本中琢磨出花的多与美,那是比看前文来得强烈得多,豁然开朗!

废名先生心思是细腻的,就像是在雕刻,从一块泥巴中掏出物件的阴模。虽然一个字没有写到物件,但是让人感觉到物件就在那里。但那就是写得间接了,才不好懂了。再加上他参禅悟道,在小说的事物中总有一些禅理。但我对参禅是绝不懂的,所以《桥》对我来说也不会好懂。我在读之前给自己定下的大目标就是看文中的“美”,次要目标就是看看废名先生在花红山外,还在哪写了“科学”。

虽然不求自己看得懂,但是依旧不敢一目十行。《桥》的特点是大段的对话,常常需要看一半再回去看前面可有映照,所以看的时间就变长了,大概看了一个下午加今天早上一个小时才通读完一遍。也许再读一遍能有新体悟,但我不大有时间陪废名先生参禅悟道,只能赶紧来写作业:

废名先生的追求,求禅我不会,但求美我能看一些。

《桥》中的美是自然而流露的,而比较美的程度,又可以以上下篇区分。自然,废名也在序中写了,上下两篇是隔了几年的,以至于回头再想写上篇的文章,是写不出来,因为几年中对美的追求又上升了。

上篇的美,我觉得这部分美在纯粹,只以程小林一人的视角,写了程小林一人的玩乐。我刚看的时候老是想:这个程小林是谁?琴子倒是在,那细竹在哪?看着看着终于发现,程小林是最重要的,原来废名也和我一样,第一次写长篇小说的时候,总将自己代入到主角。于是程小林随着废名的心思,有时在画中,有时又跑到画外。比如说上编《落日》的这一段,写程小林骑牛回家:“孩子们喝彩,三哑牵牛绳,牛一脚一脚的踏,空中摇曳着竹枝花。”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骑牛的程小林。过度解读一番:程小林在哪,莫不是跳出来在看这幅画面。这样一解读,似乎就有禅味了。不知道废名先生有没有这样的意思,反正解读也算二次创作,只要美就好,不必管作者是否想。

到了下编,是过了几年,废名赶忙把细竹叫了出来。于是描写的视角也从单一个程小林,变成了他们仨排列组合,一人二人三人,总有七个角度。他们心思也变得细腻复杂起来,就比如《故事》当中,琴子一个人的时候心里想:“细竹,这不能说,我不愿他爱你,但我怕……”一句话又不能得了意思——这是真少女怀春了吧。这在上编的二人中是绝不会有的。

自然下编中还有《花红山》这样炽烈的章节,虽然我一时还没看出来其他章有没有花红山那样如火一样的美,但有一个花红山也足够了。


写到这已经一千三百字了,我们学校惯例,作业写超太多字数就是恶竞,但接下来的这些我确实想写,可不是恶性竞争:


作业的第二部分,废名先生的陷阱。我理解为废名本身所遭遇的陷阱。

要理解这部分,我觉得得去看看废名写的研究,我只看了《科学与宗教》,其他来不及看,就试着写一写:

我认为,废名先生所处的陷阱是以文学的、宗教的思维理解科学。他论述着论述着,竟然将科学论证成一个以大多数人需求为第一要义的宗教,我觉得这是水中看月,只看到了科学倒着的影子,没有看到科学的真美。

科学当然美。有人说:没有学过数学中的指数,就不能理解指数爆炸的无穷大。同样了不能理解%5Clim_%7Bn%5Cto%E2%88%9E%7D%20%5Cfrac%7B1%7D%7B2%5En%20%7D%20%20的概念,就不能理解极限那种似是而非的朦胧。花红山的炽烈是一种美丽,牛顿三定律以三条法则写出低速宏观世界也是一种极致的美。文学能写出薛定谔方程那样平衡的简洁的美吗,恐怕并不能。

玻尔为了解释双缝干涉提出哥本哈根解释,观测导致波函数坍塌,是不是也有“看风景的人在看你”这种味道——正因为有人在看花红山,所以花终于是花而山终于是山。玻尔提出哥本哈根解释的时候正是废名先生写作《桥》的那几年,但学西文、研究文学的废名先生缺少理学的训练,也就不能知道量子力学的美了。

废名先生在花红山那样写“科学家”,仿佛是科学家限定了我们看世界的角度。但就对于花,看它红如火是美,看它(杜鹃的学名)也是美;看它今日红花明日绿叶是美,看它一叶而知其全部也是美;看它艳阳红是美,看它茎络、细胞,不也是美吗?科学给了人们更广阔的视角,上穷碧落下黄泉,然而哪怕今日连桃花也不识,依旧可以照着红花看了,不会因为不认得杜鹃而损失兴致。

所以,我认为废名先生缺少对科学本质的认知,只从文学、宗教的角度理解科学,于是只看到了文学中的美,忽视了理学中的美,这是他绕不过的陷阱。


【废名】花红山与《桥》的读后体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