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原址的古城,洛阳城的变迁史:洛阳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辉煌时代
王莽篡汉,倒行逆施,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经过长期的战乱,繁华的长安变成一片废墟,八百里秦川也成了一片荒芜之地。
23年,绿林起义军拥立更始帝刘玄定都洛阳。
24年,王莽败死,更始帝迁都长安,全国陷入混战之中。
公元25年,位面之子刘秀称帝,建立东汉。看到残破的长安,他只好选择定都雒阳(今洛阳),先后荡平赤眉、王郎、彭宠、张步、隗嚣、公孙述、卢芳等割据势力,统一天下。


洛阳开始了第二次辉煌时代。
注意,刘秀定都是雒阳,而不是洛阳。
因为汉为火德,忌水,所以刘秀改洛阳为雒阳。
雒阳城位于西周洛阳以东,洛河以北,被后世称为汉魏故城。

长安和南阳市东汉的陪都。
光武帝嫌原雒阳城狭小,下诏扩建。雒阳城中广建宫殿,台、观、馆、阁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城外东南侧建宗庙,城外西南侧设社稷。
为了繁荣商业,光武帝在城内北侧和城外以东、以南开金市、马市、南市等集市。
汉光武帝时的宫城只有南宫,汉明帝时在南宫以北新筑北宫,形成了南北二宫城相互对应的格局。
汉光武帝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天下很快从战乱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史称“光武中兴”。
雒阳城很快恢复了昔日的繁华,再次成为了天下的中心,开始了第二次辉煌时代。
57年,汉光武帝崩于雒阳南宫前殿,葬邙山原陵(今洛阳孟津县铁谢村)。后世帝王公卿死后相纷纷选择安葬邙山,就有了“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俗语。
当时的雒阳,不仅是东汉的国都,更是世界上文化最昌盛、科技最发达、经济最繁荣的城市。
29年,汉光武帝在雒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今洛阳偃师市太学村),教授儒学,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四方学士云集京师。太学生人数多至30000人,成为东汉后期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雒阳太学是世界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鼎盛于东汉,魏晋继承,持续数百年之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东汉雒阳还拥有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张衡曾仕官于雒阳,他制作了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现了月食的原因,绘制了记录2500个星体的星图,计算圆周率准确至小数点后一位,阐释了浑天说的宇宙论。
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进而引起了一连串的社会变革。
除了文化、科学之外,洛阳还是汉传佛教的“释源”和“祖庭”。
永平十年(64年)的一天,汉明帝梦见一个金人,头顶白光自西方飞来,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到西域求佛经,并在雒阳以西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
白马寺自建立后,便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传播中心,被佛教界尊为“释源”和“祖庭”。

但到了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朝政腐败,毁灭再次降临雒阳。
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纵火焚烧雒阳,经营百余年的雒阳城化为焦土。
195年,董卓余党内斗,汉献帝和群臣逃出长安,重返雒阳,但雒阳已是一片废墟,无处安身。汉献帝后被曹操安置到许(今河南省许昌市)。
曹操年轻时曾在雒阳做官,目睹过洛阳的繁华。当他看到废墟中的雒阳时,伤心至极,写下《蒿里行》和《薤露行》,哀悼雒阳的毁灭。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植随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看到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残破景象,曹植挥笔写下了《送应氏二首》: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在曹氏父子的挽歌中,洛阳的第二个辉煌时代结束。

第三个辉煌时代。
曹操西征关中,回师经过洛阳,看到洛阳的残破景象,命令当地官员组织百姓进行重建,洛阳再次焕发了生机。

公元220年12月,曹丕代汉后,建立曹魏,定都洛阳,在东汉雒阳的旧址上修建宫殿,洛阳再次成为国都。

曹魏的洛阳城基本上就是在东汉雒阳的旧址复建而成,唯一不同的是,在洛阳城测西北角高耸之地建了一座金镛城。此城建造是出于军事考虑,以拱卫洛阳。
曹魏朝廷将人多地少地区的人民迁徙到洛阳附近,充实人口,屯田垦荒,兴修水利。渐渐地,本来因战乱而人们逃散的洛阳的人烟又稠密起来。
经过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魏少帝曹芳、魏少帝曹髦诸帝几十年的建设,到司马炎代魏称帝之前,洛阳虽然比不上东汉时期的鼎盛,但也成为天下繁华之都。
公元266年,魏元帝曹奂将皇位“禅让”给晋王司马炎,曹魏灭亡,西晋建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天下再次统一。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最奢侈糜烂的王朝,骄奢夸富,酒池肉林,腐化堕落。
统一天下之后,为了让洛阳“天下之中”的称誉名实相符,晋武帝司马炎开始大规模建设洛阳。
与曹魏一样,西晋仍然从各地向洛阳迁徙人民,充实人口,同时兴修水利,把伊洛盆地沃野千里开垦成良田。
经过曹魏几十年的营造,洛阳已经营造了许多亭台楼阁、宫殿寺院,到了晋武帝时,为了满足他的穷奢极欲,更加大事修建。
据说修建太庙时,晋武帝下令民夫用荆山上砍伐参天古木,从华山凿下石料,耗费大量的人力不远千里运到洛阳。
洛阳太庙廊庑下是十二根巨大的铜柱,铜柱外面刷上金箔,然后在雕刻上各种动物、植物、山水等图案,再用明珠串把连缀起来,富丽堂皇,精美至极。
一座太庙就这样奢华,更不要提其他的建筑了。
皇帝如此,那大臣们更是争先恐后的在洛阳兴建各种府邸别墅。其中最有名的是大贪官石崇修建的金谷园,被称为“金谷春晴”,是洛阳八景之一。
古人咏洛阳,喜欢以金谷、铜驼并举。
南北朝时期徐陵《洛阳道》诗:“东门向金马,南陌接铜驼。”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宋秦观《望海潮》词:“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西晋的奢靡之风蔓延,整个统治阶级纸醉金迷,酒池肉林。石崇跟国舅王恺斗富,就是西晋统治阶级最集中的表现。


许多有识之士看到这种局面,忧心忡忡。一个叫索靖的将军,预感天下将要大乱,曾指着洛阳皇宫门前的铜骆驼,哀叹道:“大概以后会在荆棘中看到你吧!”

《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成语铜驼荆棘就出自这里,意思是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
果然不出索靖预料。
公元291年(太康十二年),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达16年,都城洛阳在战火中遭到严重破坏。

公元303年(太安二年),河间王司马颙等举兵进犯洛阳,索靖率兵抵抗,不幸战死,卒年65岁。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五胡趁机南侵,神州陆沉。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杀死晋太子司马诠等以及士人百姓三万多人,并下令挖掘皇陵和贵族陵墓,临走时一把火把洛阳的宫庙、官府全都烧光。


洛阳第一次被外族攻破而遭毁灭性破坏,史称“永嘉之祸”。
历经数代人近百年复建的辉煌大城洛阳,再次被付之一炬,再一次化为废墟焦土。
唐代诗人张籍写的《永嘉行》,就是讲的这段历史: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 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 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公元455年,汪达尔王盖塞里克率兵攻陷罗马城,纵兵焚掠两星期,罗马城中千年的文物遭到毁灭性破坏。

汪达尔人洗劫罗马
在西方,“汪达尔主义”成为蛮族对文明国度的物质、文化的极具毁灭性的彻底破坏的代名词。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就是中国的汪达尔人!
晋武帝之孙司马邺逃到长安,即皇帝位,是为晋愍帝。
公元316年,匈奴大军包围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国祚仅历五十一年。
在凛冽刺骨的朔风中,洛阳城一片残垣断壁。
焦土枯木,还要多久才能长出新芽?
延伸阅读
不在原址的古城:洛阳的第一次辉煌时代
不在原址的古城:长安城变迁史
“造王之城”邺城的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