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研政治:马哲原理核心句(大题必备)

2020-12-18 00:10 作者:考研政治杨加宁  | 我要投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讲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和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讲 人与自然的关系

 

1. 马哲角度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通过劳动实践,人类社会既构成了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毛中特角度

(1)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个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第三讲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

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之中。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双方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此外,矛盾双方共同规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是指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的趋势。而且,矛盾的斗争性会促使事物发生运动变化,造成量变,进而实现质变。所以,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面对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去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4. 矛盾分析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 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6. 质变量变规律

    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7.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8.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必然与偶然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可能与现实

可能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把符合客观规律的可能性坚持到底,就会转化为客观现实。因此,人们应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使好的可能转化为现实。

 

第四讲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把握底线思维,就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第五讲 认识与实践

 

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归宿。实践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现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首先要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始终坚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要自觉向书本学习。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具体的、生动的、多样的,而理性认识则属于高级阶段,是抽象的、概括的、稳定的。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获取丰富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还要有科学的加工方法,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具体的加工方法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而实现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起检验认识的作用。

 

3. 认识的无限性和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第六讲 真理与价值

 

1.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2.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绝对性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无条件性,相对性指的是真理有待深化、有待扩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二者可以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价值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实践证明,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七讲 唯物主义历史观

 

1.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人民群众的实践出真知,要自觉向人民群众学习。

 

2.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考研政治:马哲原理核心句(大题必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